1、《书愤》中用了三处典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作用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作用是用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用是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3、填写下面的表格,分析两首诗在题目、意象、意境、手法情感方面的不同。
4、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5、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
6、“书愤”之“愤”包含了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7、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8、年轻的时候不懂世事的艰难,因此面对着沦陷的中原大好河山,徒生如山壮气。这里的世事可以理解为政局的复杂,主战主和两派的政治博弈当然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这联其实是个倒装句,年轻时面对中原故土,徒生如山壮气,却不知道政局如此复杂。
9、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10、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11、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12、五六两句一转,既以塞上长城自许,而加一个空字,因为镜子里已是头发斑白。“塞上长城”典故出于《南史·檀道济传》,道济为南朝刘宋名将,遭谗被杀,遂绝收复中原之望。用这个典故,也隐含了对朝廷的批评。
13、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4、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15、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6、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17、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璀璨夺目,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永恒而无与伦比的两座艺术高峰,代表着传统文学的最高成就。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编撰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10卷)套书,本书是其中的一卷。
18、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
19、课内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20、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21、【书愤】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
22、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23、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24、《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25、大声诵读《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思考:两首诗分别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
26、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7、陆游自始至终都将光复大业放在心里,但在现实世界中他实现不了这一理想,只好将心中的苦闷发泄于诗中。书愤书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到极点,犹如一声长啸响彻云霄。可惜这声长啸依旧没能喊醒那一屋子沉睡的人,南宋最后还是被元朝所灭。
28、的确,这首《书愤》作为陆游的传世名作,为后人津津乐道,在诗词大会中出现的频率自然会高。它不仅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句,而且还将陆游一生的抱负和晚年的惆怅融入其中。
29、(尾联重点分析:《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0、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31、颔联两句,具体点出了自己的抗战记忆,楼船夜雪瓜洲渡,是他37岁任镇江通判时,曾亲自在焦山上观察敌人的敌舰,至今焦山之麓尚有陆游手书摩崖纪之。铁马秋风大散关句,孝宗乾道八年,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陆游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32、课外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33、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白落梅
34、书愤翻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35、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36、以知人论世,抓取诗歌意象或关键词。
37、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一句诗不仅是陆游以诸葛亮自勉,更是对朝廷的劝诫。三国时期的后主刘禅再昏庸,对诸葛亮的大业还是支持的,这才有了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当时的南宋,条件比蜀国不知好了多少,却没有血气和勇敢,更忘记了国仇家恨,这才是陆游最为痛心的。
38、【书愤】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古往今来征战的是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39、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40、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41、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42、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43、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44、《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45、本节课设计的初衷是将《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从情感、手法的的角度进行学习。
46、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
47、第七句赞扬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因为《出师表》里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并以此自许,末句设问“千载谁堪伯仲间”,答案不言而喻。
48、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49、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5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51、《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52、《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53、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霜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柏仲间
54、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55、陆游的《书愤》一诗写于1186年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作下这首千古绝唱《书愤》。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6、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5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58、年代:(宋)作者:(陆游)
5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6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61、松山,一个悲壮的名字·晓音
62、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63、虽然这次的同课异构给自己了很多建议,甚至是批评,但是不要觉得自己讲的不好,也不要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不要妄自菲薄,人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只要你不断进步,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得走,就能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状态,找到教学的成就感比你讲课别人评价好坏更重要,只要找到成就感,才能少点职业倦怠,少点生活的emo
64、《书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陆游时年六十岁,解职归里之时。
65、我感觉共同点都是“悲”,只是“悲”的原因(程度)不同。《拟行路难》是个人迷途,;《蜀相》对历史迷途,当然也有对自己、对国家的“悲”。《书愤》感情更明显。
66、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67、●李清照《点绛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68、舌面后音(舌根音)gkh
69、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70、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
71、“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7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73、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扩展资料: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74、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75、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7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7、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78、老天爷终是后悔了,不想要这些奸臣获得江山,没有说清楚事实,怎么会解散呢?自己此时已是白头,知道想要报效国家,自己虽然身体已老,但是自己那颗报国心依旧不老。
7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81、生不逢时,报国无望,一首《书愤》尽显拳拳爱国之心。难怪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82、然而,美好的回忆总是短暂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南宋没有同意他们的北伐,恢复中原的志向也成了泡沫,真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如今,“我”已两鬓斑白,垂垂老矣,北伐似乎已经成为一纸空谈,想要报国一死却无战场。一句“空自许”,和岳飞“空悲切”同是一般凄凉的心境。此时的陆游已是61岁,看着镜中的自己也早已白了少年头,却看不到收复故土的希望,这无可奈何的叹息中,尽是满心的悲怆和郁愤。
83、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84、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8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经常在《中国诗词大会》亮相的名句。这里的“铁马”自然是指战马。在乾道八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帐下效力,并成为一位真正的从军战士,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光,却在陆游心中留下了难忘的时光。这句诗就是陆游回忆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驾驶楼船战舰的场景。陆游曾和王炎策划恢复中原的计策,带领军队渡过渭水,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打仗。那时候,铁马在夜风中任意驰骋,天空还飘着雪花,将士们在高大的战船上痛击敌人,大散关被收复的捷报发来,何等壮哉。这是陆游一生为数不多的畅快时刻,而这顺心如意的片段,也成为了陆游家国情怀的甜蜜回忆。
86、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8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8、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89、●陆游《时雨》——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90、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91、在现代汉语中,声母一共有21个,按发音位置分为
92、“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
93、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94、《书愤》一诗流露的正是陆游一生的抱负和追求,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开篇他便感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的毕生理想,就是立志收复中原河山,洗刷靖康之耻。年轻的时候,他满以为凭借江南的富硕,军民同仇敌忾,击败金国并不在话下,但哪里知道敌人虽强大,最艰难的却是内部的掣肘。宋高宗贪念富贵,耽于享乐,害怕徽钦二宗迎回后会影响他的地位,他不仅不打算收复旧河山,反而打击主战派。岳飞因此而冤死,陆游也备受打击。所以,他北望中原,热血沸腾却怨气如山,他不是为个人的前途而怨,而是对国家不幸感到满心愤懑。这种怨愤伴随了陆游的一生。
95、关于陆游,《中国诗词大会》的给出了一段精辟的解说:“南宋大诗人陆游才情雄富,一生诗歌近万篇,他写爱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他写梅花,驿外断桥,芬芳如故;他写田园,柳暗花明,山重水复;他写求学,书卷之外,事必躬行。但是他写得最多的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殷殷的报国之志。他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说陆游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就是执着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
96、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97、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98、原创美文(按作品音序排列)
99、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100、“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10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