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大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而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人在上而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2、(功效)有清热祛湿,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
3、小暑节气的由来: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4、【小暑节气】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
5、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但它后面紧跟着的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时气候炎热,出汗较多,再加上工作劳累,人们就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小暑养生,重在“养心”。小暑时人们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也就是顺从“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灵枢经·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因此天热时更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要舒缓烦躁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做到“心静”。
6、小暑节气的传说故事三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7、小暑热得透的下一句是大暑凉飕飕或大暑凉悠悠。小暑的其它谚语还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小暑过热,九月早冷。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小暑,淹死老鼠。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小暑吃芒果小暑温暾大暑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8、运动调养:宜进行低强度的以伸展运动为主的运动,(天下养生网)如八段锦、广播体操等,以微有汗出为度。
9、小暑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种气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小暑过后,正逢“三伏天”的头伏热浪袭来。北方人习惯在小暑这天喝粥,主要是为了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炒绿豆芽成了小菜首选。很多地方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因藕有开胃的作用,适合夏天食用。诗人苏东坡把西瓜叫做冰浆仙液,入腹后就能清彻心扉。
10、小暑,大概始于7月7日,止于7月22日前后,大暑,大概始于7月23日,止于8月6日前后,立秋,大约始于8月7日,止于8月22日前后,处暑,大约始于8月23日,止于9月6日前后都是一年中最热的几个节气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11、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和书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12、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13、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诗云“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左河水) 中国的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14、(做法)将赤小豆、茯苓、薏苡仁洗净。粳米淘洗干净。赤小豆浸泡半天。将赤小豆、薏苡仁与茯苓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赤小豆酥烂,(天下养生网)加白糖少许稍煮即成。
15、也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果”。
16、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居宇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17、运动调养:避免高强度运动,尤其避免运动后立即饮冷饮或洗凉水澡,避免损伤脾胃或寒湿入侵而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18、起居调养:睡好子午觉,保持适当午睡;避免汗出当风,以防寒湿入侵。
19、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20、2016年7月7日00:03:18
21、从小暑这个节气开始,天气就不会再凉爽,风中都带着热浪,这正是伏天的开始。盛夏天气炎热,出汗多,睡眠少,体力消耗大,再加上消化功能差,很多人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缺乏、精神萎靡、体内电解质代谢障碍、中暑等症状,老年人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小孩和肥胖人群易长痱子。这时候要吃些清暑解热的食物,如豆芽、菊花、绿豆、荷叶、百合、薄荷等。
22、在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
23、粉蒸莲藕:安神助眠清热除烦小暑节气之后,暑热的天气特点更加突出,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多人体力都有所下降,所以中医养生强调补充体力,均衡营养,解热防暑。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此外,藕还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24、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25、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26、芒果此外,喜欢吃芒果的市民则有口福了,农谚说“小暑吃芒果”,小暑前后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因此经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食用芒果具有清肠胃的功效,对于晕车、晕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但芒果是岭南水果中最为“热气”的水果之所以建议各位市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多喝凉茶。河蚌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B对人体有保健功效。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27、饮食调养:宜多吃益气养阴,消暑生津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薏苡仁,西瓜、冬瓜、西洋参、绿豆、玉竹、石斛等。
28、2019年的大暑是:2019年07月23日,星期二。
29、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30、饮食调养:宜进食具有清热祛暑、利湿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可多饮西洋参茶、生脉饮、绿豆冬瓜茶等。
31、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患者最初可表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到晚期病人只卧床休息此外患者还可出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所以说进入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养“心”。
32、根据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不同影响,推出相应的饮食调理、起居养生、精神调摄、运动健身等综合养生方案,帮助大家调整自身以顺四时、适寒暑。
33、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34、四时节气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也与四时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养生法则各有不同。
35、(配料)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鲜荷叶1张,春砂仁5克,粳米150克。
36、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永杰解释:“当空调的冷风直着吹过来的时候,侵袭面部的微循环,就是刺激血管出现收缩,血管收缩之后,就会影响相应的供血障碍。表现在其他地方可能不是很明显,但面部对水肿比较敏感,所以就出现了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
37、运动调养:可进行低强度运,如散步、八段锦等,以不疲倦为度。
38、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39、推荐五款小暑养生食谱:
40、【小暑节气】小暑即小热。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41、一般为每年7月6~7日或8日。
42、小暑时节,各地兴“尝新”。伴随新粮食的收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还会祭祀“土地公公”。古人将后稷(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还会将最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吃食和献给祖先,而且还习惯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
43、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44、起居调养:适当午睡,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以防中暑。
45、出了一身汗,回家马上打开空调猛吹,此时毛孔完全打开,还来不及闭合,容易让体温急剧下降,诱发感冒等病症。因此,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室内,应至少10分钟以后再开空调。
46、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47、养生功效:血竭味甘、咸,性平,入心、肝、脾经。其内服可活血散疲,定痛,外用可止血生肌,敛疮。乳香味辛、苦,性温,人心、肝、睥经,具有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的功效。适用于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等症。此药酒方可通络活血,壮腰消肿。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材料:杜仲、乳香、没药、三土鳖虫、丹参各30克,血竭20克,红花10克,蜈蚣2条,全蝎12克,白花蛇2条,白酒2500毫升。制作方法:将上药研为粗末,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半个月后即可饮用。用法:每次服25毫升,日服2次,连服1个月。收起
48、自宋朝末年时起,在南方就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49、(配料)薏苡仁50克,玉竹10克,橘皮5克,大枣10枚,粳米200克。
50、饮食上要尽量多吃清淡、消水利尿的食物,别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多喝养生汤,如绿豆粥、荷叶粥等。如果胃口实在不好,可多吃杨梅、西瓜,生津止渴、解暑降温。值得注意的是,小暑时节强调的补充水份,并不是让你去喝饮料或啤酒,因为它们虽能在第一时间让人感觉到凉爽,但过后会引起更多的水分流失,不利于人体降温。
51、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52、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53、“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54、“阳热”内盛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
55、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56、小暑时节,民间有吃黄鳝的习俗。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
57、起居调养:避免烈日下长时间劳作,慎防中暑,同时夜卧贪凉,以防外邪侵袭而引发外感病。
58、小暑日常饮食还可以根据个人体质进补,阴虚者可经常食用鸭肉、鹅、甲鱼等甘寒益阴的食物,阳虚者可经常食用鸡肉、羊肉、牛肉、鳝鱼等温性食物。多食应季的水果蔬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子、李子等。在南方,水产品在这个季节是很丰富的。在南方,到了小暑时节,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动植物的食材都是极丰富的,这也为南方人的口味、食物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
59、精神调养:多参加钓鱼、唱歌、下棋、赏花等文娱活动,陶冶性情。
60、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61、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正因为是忙季,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62、小暑养生饮食原则:
63、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64、高温容易使人心烦意躁,为一些小事就大动肝火。防止情绪中暑可以听听音乐舒缓放松情绪,保持心境平和。
65、大暑代表着为炎热的意思。表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66、在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也可治血虚失眠之症状。
67、小暑(7月6日~8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 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 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68、高温天气,人们出汗多,可多吃番茄、柠檬、草莓、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夏季在菜肴中加点醋,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此外,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但饮水多了会稀释胃液,多吃些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
69、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70、民间有句俗话,叫作“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为此节气中温高湿重,木头,尤其是露天久放的木头(如路边的椅凳等)经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去是干的,其实内部湿气甚重,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后,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边坐久了,则可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在此节气中不要久坐在露天的木凳之上。另外,此节气中不可为了贪图凉爽而在室外露宿,这是因为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会不断地向外分泌汗液,整个机体也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夜间气温的逐渐下降,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之差会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以及消化不良和腹泻。
71、小暑时节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证充足睡眠,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交流思想,保证心情愉悦。
72、(功效)有清暑祛湿,健脾益肾的功效。
73、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说文》:“暑,热也。”小暑便是小热,南方梅雨尽,盛夏始,北方则多雨。此时荷花盛放,木槿正艳,蝉鸣嘶嘶,赤日炎炎,“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宜静养身心,勿大喜,喜过伤心。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74、起居调养:避免大汗淋漓,以防耗气伤津;睡好子午觉,保持精力充沛。
75、小暑意义: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76、精神调养:戒怒戒躁,劳逸结合,以防恼怒伤肝、忧思伤脾。
77、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78、夏季属面瘫高发期空调使用不当易引发
79、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可快速关注
80、材料: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8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82、粉蒸莲藕:安神助眠清热除烦
83、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84、要注意晚睡早起,最好午睡一会儿,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可是千万要注意,一定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午睡是夏季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还可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夏天无论多热,都不可以袒露在外,可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受寒。
85、小暑节气的传说故事二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86、吃芒果: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
87、暑湿时节还要格外警惕肠道传染病,注意饮食卫生,不可暴饮暴食。
88、“李子病”成熟的李子有促消化、增进食欲的效果。但李子果酸含量高,多吃伤脾胃,易引起胃痛,儿童不宜多吃。胃酸缺乏、食后饱胀、便秘者可适量吃一些。此外,未成熟的青李子千万别吃,否则会出现中毒现象。熟李子与冰糖一起炖,有润喉开音作用,适宜教师、演员音哑或失音者食用。
89、小暑时节宜少动多静,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作息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多吃苦瓜等清热祛暑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汤或粥;选择散步、游泳、瑜伽、太极拳、旅游等方式进行运动。
9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91、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92、药膳可选择夏枯草瘦肉汤:
93、zhongyisiwei@foxmail.com
94、做法:水面筋切薄片,葱、姜洗净切丝备用。油锅烧热,将水面筋入锅,煸炒至焦黄,加葱、姜煸炒数分钟,兑水一碗,加食盐,待面筋熟透后,放入味精,再用淀粉勾芡,汤汁明透即可。
95、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96、小暑的养生更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五行偏向属性而决定自己的养生方案,小暑到了,这些五种类型的人该如何养生呢?
97、材料: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
98、做法:将生姜、冬瓜去皮切片,与鲜虾一起放在锅里炖熟即可,还可将冬瓜皮用纱布包好也一同放入,熟后取出弃之。生姜冬瓜鲜虾汤做成加入少许盐和麻油即可。
99、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仁、桃仁、茶叶、薄荷叶等。另外,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也属于苦味食物范畴。吃苦味食物要适量,否则伤胃。
100、我们在使用空调的时候,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应该注意哪些呢?
101、做法: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至6成热,葱丝下锅,烹出香味,将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食盐,炒数分钟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搅匀起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