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者【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1 09:43:15

1、有学者作过统计,《汉书》100篇,《史记》130篇中,在时间上有重合的,是《史记》74篇,《汉书》73篇,更具体说是《汉书》中有61篇袭用了《史记》67篇的内容,但绝大多数篇章,《汉书》都会有所改动。

2、〔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公羊。

3、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4、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5、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6、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擅权,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于匡正挽救这个危机,却想报个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俗话说:“改变古法,搞乱常规,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难道说的就是晁错这类人吗?

7、甚至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汉书》也体现出大汉制度的庄严整饬。介绍人物,总是一上来就会先提他的籍贯。胡宝国先生注意到,《史记》《汉书》的处理,却是不一样的。

8、拿“本纪”来说,司马迁说,“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言下之意是,本纪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从古到今的历史大纲,谁有资格立本纪,司马迁显然认为自己可以说了算。

9、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10、换句话说,虽然司马迁写《史记》,指明了中国史学主流的发展方向,但这部作品,本身并不适合成为作史者学习的范本。

11、举例说:《史记》有《封禅书》,《汉书》改为《郊祀志》,郊是祭天,祀是祭地,祭祀天地从来都是王朝最盛大的礼仪活动,封禅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史记》有《河渠书》,关注焦点是汉武帝时代的黄河决口,《汉书》改为《沟洫志》,那就各项水利工程,都可以囊括在里面。《史记》有《平准书》,这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讲述汉代的各项经济政策的沿革,而《汉书》在此基础上,作了《食货志》,食是农业,货是商业,全面介绍、讨论经济史。

12、晁错(公元前2113200年~公元前154年),是5261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4102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为人1653刚直苛刻,直言敢谏,担任过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和贤文学,是景帝时期的一名智囊型人物。也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

13、对下列各句中标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4、所以《汉书》的完成,虽然以班固贡献最大,还要加上班彪、班昭、马续三个人的贡献。

15、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16、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17、【晁错者】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8、初,中锡受命讨贼,大学士杨廷和谓杨一清曰:“彼文士耳,不足任也。”竟无功,下狱论死。(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19、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20、还有些重要文件,《史记》没有提及,全亏《汉书》保存了下来。如汉高祖五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五月,兵皆罢归家”。《史记》只记了这么一笔,《汉书》却引用了刘邦关于复员军人待遇的诏书。显然,正是这项政策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军功受益阶层,把军人的利益和汉朝牢牢绑定在一起。从而稳定了人心,帮助汉朝平稳渡过了之后的一系列危机。可能是因为这道诏书没什么传奇性,司马迁完全没有注意,但班固却敏锐注意到它对汉朝的巨大意义,因此特意把它补充进来。

21、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注:连车满载),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22、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23、司马迁这么处理对不对好不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司马迁认为在自己的历史书写中,他拥有巨大的自主权。这么做显然也就对皇帝的权威不够尊重。

24、之后班氏家族世代有人担任中高级官员,到西汉后期汉成帝时代,班氏又实现了一个关键跃升:女儿被选入宫,得到宠幸,被封为婕妤。班家因此搬到了昌陵,即汉成帝的陵墓附近。汉朝制度,皇帝一登基就为自己修墓,并向墓周围移民,这样皇帝下葬后,也就形成了一个陵县。不过成帝的父亲汉元帝已经停止这项移民政策,所以并没有产生一个昌陵县,生活在昌陵的“大臣名家”,都算是长安户口。

25、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上弗听,遂行之。

26、武宗即位,起抚辽东。还屯田于军,而劾镇守太监朱秀置官店、擅马市诸罪。正德元年入历兵部左右侍郎。刘瑾初得志,其党朱瀛冒边功至数百人。尚书阎仲宇许之,中锡持不可。瑾大恚,中旨改南京工部。明年冬,逮系诏狱,械送辽东,责偿所收腐粟。逾年事竣,斥为民。瑾诛,起抚大同。中锡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怨,以故有名。

27、《汉书》修成,大约是在建初七年(82年),不过一开始并没有广泛流传,班固也仍只是一个小官。等到章帝去世汉和帝即位后,班固的命运迎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折。

28、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29、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旋提晁错为内史(皇帝秘书),后迁御史大夫(副丞相)。晁错(死于公元前154年)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国三个最高职务之一的御史大夫。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绝对地被描述为反儒家的人。他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与贾谊一样,他也很清楚秦的错误和缺点。

30、这样,班固当然也就成了窦氏一党。而像窦宪这样的外戚,注定会因为过于嚣张跋扈而垮台。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因密谋叛乱的罪名被革职,不久后自杀。和班固有旧怨的洛阳令种兢,就抓住机会诬陷班固,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31、《汉书》就作了统一般都是“某某,某郡某县人”,把人精确定位成大汉行政区划中的一个点。

32、《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33、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34、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只要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离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就离开。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等到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派官吏查核袁盎接收吴王刘濞财物的事,要按罪行的轻重给予惩罚。皇帝下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35、点击“蓝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36、年纪很小的时候,班固就在文史领域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十六岁时进洛阳太学学习,因为渊综广博的学识和低调温厚的作风,很快成为明星学生。但到了建武三十年,由于父亲的去世,班固不得不离开京城,回到扶风郡的老家。

37、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③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④,以为常。

38、对文中标红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39、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40、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41、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42、窦宪最著名的事业,是出塞三千余里,击溃北匈奴。班固参与了这项事业,并创作了《封燕然山铭》,刻石勒功。后来又撰写《窦将军北征颂》,称颂窦宪的威德。

43、听说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急了想找项羽拼命,周勃、灌婴、樊哙这些武将,也鼓励刘邦这么做。

44、大意是:将军这个身份,是国之爪牙(即保卫国家的骨干力量),所以不必被一般的礼节所约束,重要的是在千里之外建立兵威。所以你摘掉帽子光着脚来向我请罪,并不是我所期待的事,还是统领你的军队,迎接右北平的秋天吧。

45、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46、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47、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譁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48、2017年9月21日定稿于京

49、汉明帝证明了自己不愧是个英明的皇帝:他立刻赦免了班固,任命他做兰台令史,也就是给了班固合法修史的资格,但他要求班固把写作西汉史的事先放一放,而是马上参与到《世祖本纪》的修撰工作中去。

50、如《地理志》详细记自古以来的地理问题,诸如领土疆域、建置沿革、人口数量、形势风俗等都有涉及。要了解中国的政区地理,这是有空前价值的著作。

5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2分)

52、大规模移民是秦的基本国策,所以秦灭楚,班氏就被迁到了今天的山西北部,在胡汉杂居的地方生活下来。

53、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54、班固因此被捕关进京兆监狱,而就在不久之前,有个同郡人叫苏朗的,曾被人告发伪造了一些神秘性的预言,结果很快就被处死,所以班家上下十分紧张,觉得班固很可能也凶多吉少。

55、【晁错者】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丈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西世谓百金年全,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56、研究中国古代史,有“四把钥匙”之说:即掌握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四种知识,才能打开古代史的大门。这四种知识,《史记》都零零碎碎有大量涉及,但没有系统介绍。《汉书》则直接把四把钥匙配给读者了。

57、就是说,《史记》所写的刘邦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班固并没有都删掉。因为删改可能引起别人的好奇心,而且丧失人物的丰富性,刘邦的魅力也许反而会打折。班固的工作更多是加戏,把刘邦本来就高明的一面,写的更加光彩照人。

58、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59、刘邦大喜:“不是曹参的对手,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60、”袁盎说:“我想出的只有这个计策最佳,请陛下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国的准备

61、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62、袁丝公直,亦多附会。揽辔见重,卻席翳赖。朝错建策,屡陈利害。尊主卑臣,家危国泰。悲彼二子,名立身败!

63、只有萧何说:“称王于汉中虽然糟糕,不也比死强一些吗?”

64、秋天是最利于匈奴骑兵作战的季节,所以“以临右北平盛秋”这句话固然很有诗意,却正是迎接最艰巨的战斗的意思。

65、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66、班固的政治大局观,显然比司马迁强很多。

67、跨媒介阅读文化经典全方位提升语言审美

68、《世祖本纪》也即是汉明帝的父亲汉光武刘秀的传记,这是眼下本朝最重要的形象工程,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本朝在后人眼中的历史地位。班固把主旋律演奏得如此动听却又真切可信,这么优秀的人才,无论如何赶紧要利用起来。

69、而汉明帝绝不是一个宽容的皇帝。帝王的谥号,往往有些明褒暗贬的玄机,比如“明”当然是个好字眼,但有时实际上可能是指:这个皇帝“以察察为明”,过分注重细微末节,心中充满猜忌,喜欢任用酷吏而推行严刑峻法。

70、我父亲捧着"黑砖头"如见故人,连声梦呓一样说了几声好,中午特地叫来同事煮酒论史,只把一帮为酒不为史而来的叔叔伯伯听得告饶。

71、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①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72、班固的弟弟班超,后来在处理西域问题时展示出善于抓住问题核心的才智,以及刚烈果决的行动力。这个时候班超就已经表现出这样的天赋:他策马穿华阴、过潼关,直奔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

73、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告皇帝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74、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75、所以《史记》的本纪,情况非常复杂。《五帝本纪》写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夏商周三代,一个朝代作了一篇本纪。但接下来,秦国明明只是诸侯之却作了《秦本纪》;完整讲述秦王朝历史的一篇,因此没法叫《秦本纪》了,只好命名《秦始皇本纪》,可以这篇又明明是写到秦二世和子婴的。接下来,并没当过皇帝的项羽,被立了《项羽本纪》。然后汉朝开始,似乎是想要一个皇帝一篇本纪,但汉朝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却没有享受到这项特权,而他的母亲吕后却得以立了本纪,汉惠帝在位那些年的历史,就写在《吕后本纪》里。

76、散文|王雁翔:温暖的延伸

77、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78、淮南王刘长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过去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这件事牵连到了淮南王,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79、该如何经营自己的特权地位,世家大族是很有一套的。虽然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但班氏还是利用汉朝初年政策宽松的优势,迅速扩张了自己的资产,有“马、牛、羊数千群”。班固的七世祖班壹,活了一百多岁,“以财雄边”,他的名字甚至成了边疆地区很多人发家致富梦的象征,所以北方很多人都起名叫“壹”。促成汉武帝吹响反击匈奴号角的富豪叫聂壹,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80、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原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其语具在吴事中。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与善。逮吴反。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随者日数百乘。

81、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82、了解班固的特点之后,也就很容易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后世有士大夫情怀的史家,提起班固的为人,往往极为不屑,而班固地下有知,却可以指着后世一部部正史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毕竟,古代中国的文网语阱,大趋势是越来越严密的。嘴上夸两句司马迁容易,真的像司马迁那样写历史,却很容易死无葬生之地。

83、李广被免职期间,受到了霸陵尉的羞辱,后来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就请求把霸陵尉调到自己麾下,然后就把人家处死。李广为此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就给李广回了一封信:

84、所以后世的史学家眼中,司马迁只是一个飘逸而嶙峋的背影,而班固才是大家效法的榜样。

85、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昔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历史,我父亲曾用比塞万提斯更生动的话告诉我,历史是未来的种子,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刻开出现实的绚丽之花。

86、财力雄厚,兵精粮足,俨然已是国中之国,已对汉王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晁错,颍川人,凭借文学才能当上了太常掌故。史载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文帝执政时,晁错凭舌辩之才获得太子刘启的赏识,太子用其为“智囊”。

87、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88、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89、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90、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91、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92、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93、晁错也是汉初政治家,曾在文帝、景帝时期任职,主张中央集权。散文《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见解精辟。

94、马续的弟弟马融虽然没有参与《汉书》修撰,但《汉书》文字古奥,又涉及许多专门的知识,有很多难懂的地方,马融拜班昭为师,学习如何理解《汉书》。马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对《汉书》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95、读精选时文思辨评论写文章串联当代文化

96、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雒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袁盎。

97、散文|王雁翔:被风吹散的故事

98、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身穿朝衣被斩于东市,“父母妻子同产(同母兄弟)无少长皆弃市”

99、他的站队,对刘秀得以快速一统天下,可谓厥功至伟。东汉建立后,窦氏家族成了最重要的外戚之而班氏一直与窦氏关系密切,也保持着相当优越的地位。

100、班固的父亲班彪,最著名的作品是《王命论》,这是一篇雄辩论证汉朝皇帝是天命所归的文章。班彪还正确选择了依附对象,投奔河西大将军窦融,并积极促成了窦融尊奉刘秀为天子。当时天下云扰,窦融坐拥河西五郡之地,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101、再譬如写汉武帝。李广难封的事,被司马迁写很容易让人觉得汉武帝不会用人。班固也没有说李广打仗不行,《史记》里李广那些勇猛过人的事迹,《汉书》也都保存着,但班固加了一封汉武帝给李广的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