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译文【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1 09:54:02

1、古义:挑;今义: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2、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3、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5、(4)一厝朝东。(厝:通“措”,放置)

6、(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7、(39)苦:愁苦,这里指担心。而,起连接作用,不译。

8、【愚公移山译文】E余力:最后的力量F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9、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0、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11、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12、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13、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14、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15、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16、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7、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8、C河:黄河D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北面

19、(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20、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21、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2、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23、(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4、焉——疑问代词,哪里。

25、(45)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士。负:背。

26、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

27、(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8、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2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9、(36)虽:即使。之,助词,表语气。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3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1、译文: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32、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3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4、”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35、寡人欲以五百里这地易安陵(交换)

36、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37、【愚公移山译文】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38、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陇断:即垄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39、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40、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4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42、列御寇先秦初中文言文寓言故事

43、欲穷其林、理屈词穷。(尽)

44、(3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心,思想。之,取独,不译。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45、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

46、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4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8、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49、G之:这H如……何:把……怎么样

50、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51、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52、简单的语文|轻松的语文

53、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54、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5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7、(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58、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头脑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5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

60、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61、(18)遗男:遗孤,孤儿。

62、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6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64、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65、(4)本:原来、本来。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6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67、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68、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尽)

69、彻头彻尾、响彻云霄(通)

70、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71、5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72、(4)惩:苦于,为……所苦。

73、I加:增加,加大J增:增高

74、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

7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76、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7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78、4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79、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80、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81、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

82、(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甚至,连……都今义:曾经

83、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84、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85、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8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87、帝——神话中的天帝。

88、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89、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90、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91、(2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92、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9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4、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扛)

95、(1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曾,用在“不”前,起加强否定语气作用,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96、(30)以:介词,凭借。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97、(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98、是出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列御寇所作,后被证实为后人假托列子之名所著的伪书,但是还是有相当的文献价值的.这本书很多都是以寓言故事来讲述作者要阐述的思想和道理.

99、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100、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101、(1)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