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文言文【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1 09:54:55

1、(答题指南)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A项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无实义。C项的“之”是代词,指这件事。D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故选C。

2、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3、注释:①鹬:一种水鸟。②蚌:一种软体动物,两片黑褐色的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③方:正,正在。④曝:晒。

4、《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5、【鹬蚌相争文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6、《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乘,破读音为“shènɡ”。

7、积累关于“母爱”的好段

8、箝(qián)——同“钳”,夹住。

9、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10、在生活中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不要意气用事,以免顾此失彼,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11、《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12、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13、今天继续跟着柚子老师一起来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14、yubangxiangzheng,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醉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攻打燕国,苏代跟赵王说:燕赵争战,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15、后来,秦国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东方六国共同的威胁。

16、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17、鹬蚌相争(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示例):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近义词):鹬蚌相危(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18、(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9、④“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

20、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地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地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地嘴不取出来,明天你地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地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地计划。

21、《鹬蚌相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22、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燕策二》。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之际,苏代为燕国游说,在赵惠王面前临时编出了这则故事,并说是他在过易水时亲眼见到的。以“蚌方出曝”寓燕国刚有起色,以“鹬啄其肉”寓赵国开始攻打燕国,以下寓预示赵、燕战争的过程和双方的决心,“两者……并禽之”寓预见战争的结局是两败俱伤,燕、赵都将被秦国所灭。赵惠王听了苏代的一番游说,放弃了进攻燕国的打算。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由这个寓言故事概括而来的,又写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成语也就是这则寓言的中心意思。

23、方:刚刚。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且:将要。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禽:通“擒”,捕捉。恐:担心。为:替,给。

24、(答题指南)苏代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25、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它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

26、出自:汉刘向《战国策·燕策》扩展资料主旨:

27、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28、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29、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30、“爱大语文”微课堂——为孩子们的家庭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31、这则寓言仅五十六个字,写得简明平实,叙事原委清楚,用了排比,生动流畅。

32、“雨”的读音一直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读yǔ,有人认为读yù。究竟该读什么音呢?笔者经过查阅资料,认为:应当读yù。

33、《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34、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5、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36、《汉书•苏武》:“汉亦留之以相当。”当,破读音为“dànɡ”。

37、方法是类比。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38、“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39、文言文阅读。(10分)

40、支:抵触,即相持、对峙

41、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42、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43、指“将要,将近”。如上文中的“赵且伐燕”。又如,《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4、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45、(相舍)互相放弃。舍,放弃。

46、(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47、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48、(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49、【鹬蚌相争文言文】下列加点画线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50、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切勿鹬蚌相争,免得四分五裂。

51、破读的规律: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都是读去声。

52、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目的在于以一个强国为靠山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来实现兼并和扩张自己的土地。

53、《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破读音为“wèn”。

54、(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55、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56、《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57、《鹬蚌相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渔者能并禽之的原因是:鹬蚌相争,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脱身。

58、相舍:互相放弃。

59、(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旧读yù;现在也可统读为yǔ。

60、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1、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62、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63、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64、惠王/曰:“善!”/乃止。

65、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使得渔夫能够把它们俩一起抓住。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66、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67、苏代就利用这个故事,形象地让赵惠文王明白,赵伐燕只会两败俱伤,使得秦从中获利。从而止息了一场战争,凸显出纵横家的风采。

68、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69、(喙)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

70、“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多萝西.埃诺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家)

71、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做事情要懂得权衡得失。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如果能大气地退让一步,不但不是懦弱,反而是睿智的体现。一时的忍让,有时反而会使眼前的路变得宽广。

72、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73、说“且”:“且”的古字形像一块牌位,后来被借用为虚词。

74、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75、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76、《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77、积累关于“母爱”的名言

78、(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9、“雨”属于破读中的“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

8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现已成为成语,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81、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8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83、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84、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85、母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赤子的心灵;母爱是尽职的卫士,保护着幼小的生命;母爱是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母爱是秋天的金黄,展现着丰收的喜悦。

86、赵且伐燕(✦且:将要。),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谓:对……说。):

87、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88、(禽)同“擒”,捕捉,抓住。

89、(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90、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

91、美文,以文见生活之真谛,

92、文章讲诉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9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斗争的过程中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学会权力制衡,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从大局出发,放下当下的矛盾,避免顾此失彼,让别人白白捡了便宜。

94、为:替,给。(苏代为(wèi)燕谓惠王曰)

95、⑤措:夹住。⑥谓:对………说。⑦并:一起,一并。⑧禽:捕捉,捉住。

96、《报刘一丈书》:“间道经其门”,间,破读音为“jiàn”。

97、前二例为名词,后二例为动词,都是常见用法。

98、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9、战国中期,秦、齐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秦、齐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100、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101、(答题指南)A、C、D正确;B项有误,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故选B。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