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子非攻下》开篇就说:“对于当今天下所赞美的人,该有怎样的说法呢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赞誉他呢还是他在上不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不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赞誉他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必定会说:‘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人们才赞誉他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墨子主张“非攻”,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非攻
5、【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6、例如,他曾经成功制止了楚国欲攻打宋国的企图。墨子的非攻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希望过上安定生活,反对破坏生产的愿望。
7、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8、墨子非攻的主旨在于说明攻打它国是一种不义之举,其明确反对攻伐掠夺它国的不义之战,并且指出那些赞成攻打它国的言论也是极为荒谬的。墨子认为其所处的战国时代进行的战争均属于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在这样的攻战中消亡殆尽的,只有极少数的国家可以幸存。因此,墨子反对以非正义战争的方式征服天下。
9、天下十豪陈骈的“贵齐”思想
10、帝国成立以后,极权制度仍继续存在,焚书坑儒,毁灭文献,禁止私家教育。这就是第三件大事。所谓极权主义的哲学思想:极权国家不但起来了,而且是大成功。
11、非攻:主张兼爱天下,放弃战争,以为攻伐是不义且不利的事。
12、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13、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14、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15、是你吗?我知道,一定是你来了,我们一直在等你......
16、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
17、兼爱是天性人与人相爱,臣与子忠孝,君与父慈爱,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18、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19、墨子的这种理论,影响到纪元前四世纪——商鞅。他在西方的秦国,实行这种“极权政治”;后来商鞅被清算死了,但这种极权制度还是存在,而且在一百年之内,把当时所谓天下居然打平,用武力来统一中国,建立所谓“秦帝国”。
20、思想上,体现墨子的非攻兼爱。以守制敌,以暴抗暴。对天下大势有着自己的判断。战国诸子虽多,墨家独成一体,为大家风范。行为上,体现其言出必行,诚信。也体现出墨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不光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实践家。
21、《公输第五十》记述,墨子“行十日十夜”面见战争的教唆者公输盘,对于公输盘在“义”上的糊涂,墨子以“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的“四不”论让公输盘哑口无言;又以“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说服了准备讨伐宋国的楚王。
22、墨子“上同”的思想,(这个“上”字,平常是用高尚的“尚”字,其实是上下的“上”字。)就是下面一切要上同,所谓“上同而不下比者”,——就是一种极权主义。以现在的新名词说,就叫“民主集权”。
23、他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24、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25、作者没有一开头就提出观点,而是从一连串的日常生活的小是小非入手,然后引出攻国的大题目。三层意思分别以偷窃、杀人和不辨黑白甘苦作比喻,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地指出攻国之非与不义,使人通过具体事例加深认识攻人之国的错误。这笔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说明要亲切而具有说服力。
26、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27、墨政治提兼、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易别社政治思想核非攻其具体行纲领认要家兼相交相利社没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各间互相攻伐现象统治者发战争带祸害及平礼俗奢侈逸乐都进行尖锐揭露批判用原则墨主张任唯贤反任唯亲主张官贵民终贱主张、诸侯君各级都要选择贤者充;民与君则都要服志发扬兼实行义政否则非
28、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29、根据墨子所写的《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如果天下人都能爱他人如爱自己,爱他家如爱自家,爱他国如爱自国如世人能够这样的话天下皆治。墨子主张非攻,其实在非攻后面就是国泰民安。
30、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31、墨,黑也。他固守黑色,是不想掩盖自己作为社会低层劳动者的立场。“墨”是古代的刑罚。钱穆先生说,他想要代表“苦似刑徒”的贱民阶层。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是他,墨子。
32、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评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扞格。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33、集墨家思想之大成的《墨子》是一部内容博大的巨作,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根据墨子言论整理而成,其内容广博,在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诸多方面均有着极高的成就。
34、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35、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36、《墨子》书中还有大量几何学的知识,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墨子说:“中,同长也。”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像,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
37、【墨子非攻】说你,说我,说他,说说世界
38、春秋无义战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兼并,大国吞并小国,小国吞并更小的国家,毫无正义可言,墨子非攻的思想则是希望天下和平,但是和平不打仗,是需要更好的防守,所以才会有墨子善于守这一说法。
39、非攻,即反对攻伐兼并战争,它是墨子为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极为突出的兼并战争问题而提出的主张。但是墨子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对于那些抵御侵略的战争,他不但不反对,并且竭力支持。
40、节葬:厚葬久丧会使国家贫穷、人民寡少、政治混乱,必须加以废止。
41、《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其文章十分讲究逻辑,质朴无华,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被推为“西学鼻祖”,是在百家争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独特学派,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是前秦诸子百家中无法绕过的经典。
42、墨子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43、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诸篇中,反复申诉非攻之大义,
44、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45、非攻是墨家的军事思想,但没有这种武器。非攻兼爱思想。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46、从小体弱多病,他志为道士
47、极力反对不义之战与奢侈之风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48、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49、由于他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他被称为平民圣人。
50、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非攻既积极防御,以民为主。
51、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52、为宣传自己的主张,他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他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盘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53、他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
54、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他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他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他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55、明鬼: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并操有赏善罚恶之权。如果人们深信鬼神的存在,并相信鬼神对人的赏罚,便可以改善人的行为。
56、例如,他曾经成功制止了楚国欲攻打宋国的企图。墨子的非攻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希望过上安定生活,反对破坏生产的愿望。
57、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58、墨子极其厌恶那些为争夺城池,而殃及池鱼的战争,有次,楚惠王想要攻打宋国,公输般也赞成,墨子闻言,奔走了几天几夜,到了楚国的都城,他先去见公输般,见了面后,讲明来意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并没有赞同。
59、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
60、墨子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遭到越王拒绝。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
61、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⒇,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27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62、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
63、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阅读这篇文章,你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吗?
64、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65、他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66、主张有上帝在上,赏赐兼爱者与惩罚不兼爱的人,鬼神同样赏善罚恶,人亦须自求多福,不应垂手而祈求神灵保祐。赏罚都是个人自招的,并非命定。
67、尚同:统一人们的视听言行
68、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69、(万物君碎语)墨者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侠之大者,是有着英雄情结的。有时候会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牺牲自我的精神,有些堂吉诃德似的悲剧命运。
70、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71、基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墨子去见了楚惠王,当着楚惠王的面,墨子态度谦和,有条有理的将自己的应对方法从容的说出来,最后让楚惠王和公输般都无言以对,终于避免了新的战争。
72、尚贤:顾名思义就是重用人才。墨子从治国安民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尚贤”是“为政之本”的观点。墨子反对那种世袭制度,希望国家能够打破身份限制,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
73、遇见你,遇见生活,遇见“良友说”
74、兼爱:这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墨子反对儒家的仁者爱人、爱有差等的思想,认为人要全心全意地爱别人,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兄弟,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大家都一视同仁,付出自己的爱。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人是不可能像爱父母一样去爱别人的。墨子认为,爱就像是投了保险,你爱别人,别人爱你,这样世界就充满爱了!
75、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76、尚贤:崇尚贤能之才。墨子从治国安民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尚贤”是“为政之本”的观点。墨子反对那种世袭制度,希望国家能够打破身份限制,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扩展资料: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77、“非攻”当然不是“非战”,墨子对于战争的理解是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的角度予以考虑的。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从爱利百姓的高度出发,极力反对攻伐之战,维护人间的和平生活。特别是为了实现“七不”的目标,他们死不旋踵,赴汤蹈刃,充分显示出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
78、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的影响
79、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80、天志: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扮演主宰人伦秩序、施予赏善罚恶的能力与角色。
81、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82、荀子:“墨子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
83、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他》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他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
84、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85、天志、明鬼: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届的统治者谨慎行事
86、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87、初学墨子可用中华书局三全本《墨子》,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墨子全译》,商务印书馆谭家健的《墨子今注今译》等也是入门的很好读本。吴毓江、孙启治的《墨子校注》,岑仲勉的《墨子城守各篇简注》等可作为参考书籍。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研究《墨子》的集大成之作,为必备经典。
88、对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全面的爱,则又容易掉进无政府主义的陷阱,失去秩序的大前提。孟子将之斥为“无父”,便体现了对墨家可能破坏社会秩序的质疑;
89、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90、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91、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
92、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93、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94、尚同:推举贤人统治,由贤明的统治者来统一法的标准(法度)。
95、“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96、节用、节葬、非乐:制止费民、耗财
97、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儒”、“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98、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99、感谢朋友们对“良友说”的支持。
100、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101、文章多用比喻,寥寥数语便显示出攻国之大错。比喻清楚明白,非攻的大道理就无需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