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感言:我们要像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2、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21《滥竽充数》
3、邴原11岁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早早的成了孤儿。邻近有书舍,邴原从书舍旁边走过并开始哭泣。书舍的先生问邴原:“你这个小孩子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吗?”邴原回答说:“孤独的人和贫穷的人很容易伤感,能读书的人,都一定是有父母和兄长的,让人羡慕他的不孤独并且能够上学读书,心中不忍所以才流泪”先生也为邴原的话感伤并为此哭泣,说:“你要想读书可以”。邴原说:“没钱交学费”。先生说:“小孩子(指邴原)只要有之气,我可以白教你,不收报酬。”于是邴原才能够上学读书。
4、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5、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6、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7、中间插上邴原的答话“无钱资”,旨在突出老师免费授学的义举。
8、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
9、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0、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6《孟母三迁》
11、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23《父善游》
12、→→红领巾爱学习第四季入口←←
13、 邴(bǐng)原是三国魏国人。小时候,他经过学堂,听到清脆响亮的读书声,于是忍不住哭泣。老师说:“小孩子你因为什么哭啊?”他说:“凡是能入学堂学习的人,都有父母。”老师询问他的缘故,邴原说:“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一是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我心中十分悲伤,所以才哭泣。”老师哀伤了很久,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学堂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14、后来,邴原与老乡管宁等人,北渡渤海,去了辽东避难十几年。中原稍微安宁之后,又回了老家,曾经在曹操手下做事。他与“三国第一好人”王修(潍坊市安丘人),曾在潍坊境内当过“北海国相”的孔融(曲阜人),关系都不错。
15、小学时期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文言文比较难记忆,如果孩子知道了课文的意思才会更加便于记忆。
16、近日,又读到了一个成语典故,叫做“邴原泣学”,虽然没有以上成语的影响力和知晓度高,但是细细品读,更让人感动和敬佩。“邴原泣学”的典故,出自《初潭集》,讲述的是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东汉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称“辽东三杰”。不过,他的成才、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苦难和曲折。
17、9月5日起。大家可以跟着择学堂平台推送的内容学习,学习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0篇基础篇+50篇提高篇。
18、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19、【邴原泣学】少孤:年少时失去父亲。
20、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21、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25《磨杵成针》
22、其中“十一”(即“十一岁”)是最重要的因素。
23、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的时候,却特意向皇帝指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邴原的德才学识不必华歆差。历史影响也是如此。虽然华歆也是个很不错的人,但因为他积极帮助曹操“篡汉”,幽禁汉献帝刘协,又亲自带兵进宫抓捕伏皇后(潍坊市安丘景芝镇人),在历史上不是个正面人物。
24、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可以去读书!”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25、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26、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27、这可以从另外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今宵一醉”中,找到佐证。
28、读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9、bǐng yuán qì xué
30、①得:能够。②恻然:同情的样子。③就学:开始学习。④卒:终于。
31、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2、邴原,子根矩,史称是“北海(国)朱虚(县)人也”,今潍坊市安丘人。据“二十四史”中的《魏书》记载,安丘有邴原墓。明朝万历年间编修的《安丘县志》,具体指明,邴原墓在柴埠山,也就是今安丘城西凌河镇西边的李家赤埠岭。
33、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4、2极点,达到极点,竭尽。
35、——选自明•李贽《初潭集》
36、尽管邴原在后来不太知名,但他确实是有学问的人。当时“海内清议,云‘青州有邴、郑之学’”,这个“郑”就是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郑康成,潍坊市高密人)。邴原的名字排在郑玄的前边,可见当时他的影响。
37、【邴原泣学】在古代,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考取功名才是最佳途径。所以,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比如韦编三绝、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苏秦刺股、悬梁苦读、闻鸡起舞、牛角挂书......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的好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3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39、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20《北人食菱》
40、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
41、它表示邴原还很小,就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不幸,他不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也是去了经济的支撑。
42、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请采纳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4、《邴原泣学》,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看到别人能够上学读书,而自己因贫穷不能读书,于是急得哭泣起来。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的强烈。这可以启发我们:必须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一心向学,立志高远,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5、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4《叶公好龙》
46、试题答案:小题1:(1)能够(2)如果,果真小题2:C小题3: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2分,写到“有志向”可得2分)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2分)。(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的时候路过书塾忍不住哭了。老师说:“孩子你为什么哭啊?”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的话,我就免费教你,不用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47、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48、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9《富人之子》
49、”由此可见三人的才学和关系。
50、读书,在当时只是关系到是否有钱。
51、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2、’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
53、资料、讲座、课程一步式学习:
54、《孙权劝学》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邴原泣学》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55、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56、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7、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58、就书:上学。就:靠近。
59、传统京剧《白逼宫》,川剧叫《血带诏》,而湘剧直接就叫《华歆逼宫》。包括在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中,担任太尉的华歆,都是一副可憎的奸臣模样。而即使从史料记载来看,邴原的品德也几乎没有瑕疵,特别是在与曹操的交往中。这事儿以后再说。
60、《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云:“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友,号为一龙。
61、我们应该学习邴原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的精神,更应该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同时私塾的老师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给了邴原学习的机会。
62、邴原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几岁的时候,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小声地哭泣。老师对他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老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说:“(你)想要读书可以啊!”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如果你有志于读书,我白白地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经能背诵《孝经》《论语》。
63、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7《读书要三到》
64、老师和邴原的对话是这篇短文的核心部分,邴原答话的特点在于以情感人。
65、①能够②得到③白白地④只是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66、老师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哀”和“泣”写出老师听了邴原的诉说之后的悲伤心情。
67、临别时,师友们都以为邴原不善饮酒,便以米饭、肉菜为其饯行。谁知邴原却说道:“我本来很会喝酒,只是怕因此荒废了学业,所以才戒了酒。如今要与大家离别,诸位为我饯行,我可以破例饮酒一次。”于是,邴原与众师友开怀畅饮,喝了一整天都没有喝醉。
68、那些读书的孩子,必定都是有父亲或兄长的。
69、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70、《孙权劝学》表达的是学习可以让人刮目相看,《邴原泣学》表现的是邴原年幼好学的主题。不言而喻,两个语段都有鲜明的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的作用。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71、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72、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73、邴(bǐng)原,东汉末官吏。字根矩,号一龙,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任为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卒。
74、②说“苟”:“苟”多作“如果”解释。上文中的“苟欲学,不须资也”,意思是如果你想学习,不需要付学费。又如,“苟利国,何避艰险”,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为什么要逃避艰险呢?“苟”的另一种解释是表示姑且,只顾眼前,如“苟活”,即没有意义的生活。
75、于是引出私塾老师和他的对话,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伤心?”邴原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没有钱财的人容易哀叹。
76、2“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同时并存。
77、少孤:年少丧父。过:经过。书舍:书塾。亲:父母。愿:羡慕。中心:内心。恻:心中悲伤。苟:如果。徒:白白地,即免费。资:学费。就书:上书塾(读书)。得:能够。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78、可到了初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会突然大量增加,语文学习在原来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内容上增加了很大一块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更是占有重要比例。到后来的中考、高考文言文这块的考核便成了拉开语文分数的重要模块。
79、《初潭集》是李贽与道学家展开激烈斗争的产物,他将《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著)和《焦氏类林》(明焦竑著)两书的材料,重新分类编辑,通过批点、评论来阐发目己的思想。
80、1解释:①得②恻然③就学④卒
81、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
82、这段选文,虽简短,但是完整地叙述了邴原泣学的过程。
83、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7《一毛不拔》
84、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24《晏子谏杀烛邹》
85、①孤独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86、邴原因为父亲去世,家中陷入贫困,因见其他孩子读书而联想到亲情,这是一个方面;家庭贫困也可以就不读书,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邴原又想读书,因自己无法读书而伤心哭泣,“泣”显然是个很特别的行为,表现出邴原对读书的强烈愿望。
87、邴原早年丧父,家中非常贫寒,但他渴望读书学习,并因此打动了学堂的老师,破例将其手下。此后,邴原又遍访名士,刻苦学习。而且为了避免荒废学业,邴原滴酒不沾,直到与师友分别之际,才破例喝了一次。
88、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89、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90、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邴原过去酒量很好,但自从出行求学后,八九年间滴酒不沾。他只身背负书箱步行,刻苦坚持,到陈留郡拜韩子助为师,到颍川拜陈仲弓为师,到汝南结交范孟博,到涿郡与卢子干为友。
91、从“泣学”到“戒酒”,邴原的好学尤为可贵
92、说“苟”。“苟”多作“如果”解释。上文“苟欲学,不须资也”,意为如果想学习,不须付学费。又,“苟利国,何避艰险”,意为如果对国家有利,为什么要逃避艰险呢?“苟”的另一种解释是表示姑且,只顾眼前,如“苟活”,即没意义地生活。
93、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0《伯牙绝弦》
94、他没有条件读书,又想读书,因此在经过书舍(这里指私塾)时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95、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96、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97、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精神和执着的毅力,这些都是成功所需的条件。为了学业而放弃自己的爱好、抑制自己的欲望,这种求学态度是最可贵的。正是高度的自律,邴原终于学有所成,流芳千古!
98、邴原泣学读后感(读后感)我们学过《管宁割席》的故事,说到管宁、华歆一起读书的事情。
99、《礼记》中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那鳏寡孤独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这四种人都是没有劳动能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可怜的人。
100、入群可领取名师讲解音频!
101、邴原,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师问其故,原曰:“吾少而孤。一则羡其不孤,二则慕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久之,曰:“苟欲学,不须资也。”原于是入舍就学,卒成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