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久,巴金又致信巫宁坤,关心穆旦译稿:
2、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3、卡瓦菲斯: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4、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5、他总给人那么一点肉体的感觉,这感觉,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他的五官锐利如刀:
6、在回顾穆旦的“由来与归宿”时,王佐良这样感叹:“诗人穆旦终于成为翻译家查良铮,这当中是有曲折的,但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归宿”。这就是命运的造就。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人在他们的创作受到冲击的艰难时期,都曾转向翻译。对穆旦而言,他还必须转得更为彻底,因为在那个年代,他已渐渐没有了别的选择。对他来说,从事翻译甚至具有了“幸存”的意义——为了精神的存活,为了呼吸,为了寄托他对诗歌的爱,为了获得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曲折的自我实现。
7、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8、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9、【穆旦】《英国现代诗选》为穆旦的遗作,它在诗人逝世后才由友人整理出版。它只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如果诗人还活着,我想他还会对之进行修订和和完善的)。但是,仅就目前我们看到的样子,仅就其中那些优异的译作,诗人已完全对得起诗歌对他一生的哺育,也对得起他长久经受的磨难,对得起他那被赋予的“才赋”。
10、首先,这种翻译体现了相当清醒、自觉的诗学意识。在这前后,诗人已看透了流行诗坛的“假大空诗歌”,并想通过翻译带来一些新鲜空气。在他逝世前给杜运燮的信中他就这样明确地说:“国内的诗,就是标语口号、分行社论,与诗的距离远而又远。……在这种情况下,把外国诗变为中文诗就有点作用了。读者会看到:原来诗可以如此写。”
11、是在自己的废墟上,以卑贱的泥土,
12、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出版的三部诗集,即《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另外穆旦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等。
13、但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同等地尊重,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也不要轻易去评价,更没有理由去否定。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最后终将回归尘土,而否定活着的意义。
14、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15、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
16、一九五五年春天,杨苡从南京到上海来,靳以特意约她到家里谈话,除了说到胡风分子,又提到杨苡和萧珊共同的朋友和同学,谆谆嘱咐杨苡并让杨苡转告萧珊,以后注意点儿。杨苡和萧珊彻夜长谈,却引起争辩,“特别是为了一个我们共同的好友,一个绝顶聪明、勤奋用功的才从美国回来诚心诚意想为祖国做点贡献的诗人”,杨苡劝萧珊不要忙着为他出书,萧珊拒绝了。天快亮时两个人不欢而散。这还没完,送走杨苡后,萧珊立即去找靳以,指责他的多虑。(杨苡《淮海路淮海坊五十九号》,《文汇读书周报》二〇〇二年三月一日)
17、2018《收获》长篇四卷
18、"21”世界诗歌日:24个国家26个著名诗人的26首诗
19、安赫尔·冈萨雷斯:遗忘里的死亡
20、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21、唐克扬,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建筑与城市研究者,写作者,建筑设计师。策划“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200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意大利威尼斯,2010年),《气候》(武汉美术馆,2014年)等展览。
22、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巴金致信穆旦:
23、当我缢死了我的错误的童年,
24、当无翼而来的夜露凝重——
25、回国后,他当过小职员,也办过报纸。报纸被封后,又频繁地换了工作。最后,他决定自费留学美国。
26、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发逝世。
27、★本诗集收录了穆旦现行于世的所有诗歌作品。
28、这里,诗人为自己设定的位置也和穆旦的前辈诗人有很大的不同。要发出这样的音质,诗人实际上已把自己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央。也就是说,穆旦所主张的“新的抒情”,要求诗人既是时代的观察者,又是历史的代言人,同时诗人必须对更深邃的生存意识有着积极的自我省察。这一节诗中包含着突出的描述性,这是新诗的散文化的一个有争议的标记;但在穆旦的诗歌中,这种描述性从来不是静止的,也永远不趋向冥想,相反它会激起更强烈的感情节奏。而新的激发的节奏又会将这种诗的描述性带向更丰富的更富于戏剧性的诗歌思辨。
29、他们的自己失去了随着就遗忘,
30、《唐璜》是长篇诗体小说,作者是拜伦。
31、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我看(穆旦写作诗歌)《我看》是穆旦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出自穆旦的《穆旦诗文集》原文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O,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O!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协奏里勃发。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输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去吧,去吧,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
32、在这方面,穆旦和其他的现代诗人有着本质的差别。可以说,穆旦是唯一不以诗的天真为缺陷的诗人。面对现代历史中的社会世相,穆旦的观察力并不短视;相反,他的社会洞察力是非常敏锐的,甚至敏锐到了有点强悍的地步。作为一个自觉地锤炼现代意识的诗人,穆旦对个体生命在现代历史中所可能遭遇的生存际遇,一直有着清醒的判断。他的诗人心智,至少在1940年代是非常复杂的;更难能可贵的,它还并未因复杂而失去行动的能力。
33、那么,在穆旦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的出版过程中,萧珊起到了什么作用?
34、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
35、【穆旦】朦胧的是你的怠倦,云光和水,
36、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37、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38、“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在《合唱》、《出发》和《我》三首作品中的三句名诗,也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
39、以上这些文艺理论著作和普希金作品,都是由平明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平明出版社还出版了穆旦翻译的《拜伦抒情诗选》,署名梁真。后来私营归并公营,成立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了穆旦翻译的《波尔塔瓦》、《欧根·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拜伦抒情诗选》,一九五八年出版了《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以及《别林斯基论文学》。
40、在此期间巴金致信杜运燮,谈穆旦译稿事:
41、描述现代诗人的成长轨迹,最常用的套路不外乎是说,诗人的成熟经历了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的精神蜕变。表面上看,穆旦的诗人生涯也没有脱离这一窠臼。初习现代诗歌,穆旦确实深受英美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歌基调洋溢着浓郁的“天真之歌”的回音。但作为诗人,穆旦的禀赋也异于常人。即使在他的早期诗歌中,他的“天真之歌”也混杂有音质优异的“经验之歌”。比如他的早期名作《春》,既可看作是“天真之歌”,也可读作“经验之歌”:
42、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43、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较大影响。
44、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45、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
46、死前,穆旦在《冥想》一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47、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
48、十七岁时,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转入外文系。不久抗战全面爆发,穆旦随校入西南联大学习。1940年二十三岁的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
49、穆旦回信告诉巴金地震情况,他们在屋前搭了棚,晚间睡在棚内;又告诉巴金自己一月份骑车摔伤了右腿的股骨颈以至骨折,需用拐杖支撑才能走路。巴金回信,关心他的伤腿和翻译:
50、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51、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52、命运已是很难假设和逆转的了,但我想说,这就是一个诗人在那个年代对诗歌、对精神和语言的至高价值所能做出的最可宝贵的奉献。他使诗歌通过他的翻译得以“幸存”,他自己也将永远活在他的诗和这些杰出的译文中间。
53、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54、在报上登过救济民生的谈话后
55、无端受尽了凌辱;为了叫有山,
56、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
57、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58、一九四八年三月,穆旦的女友周与良从上海起程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穆旦送行。逗留上海的一段时间,霞飞坊(后来的淮海坊)五十九号,巴金和萧珊的家,成了穆旦度过许多愉快时光的地方。多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十月,穆旦给萧珊的朋友杨苡写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59、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60、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61、1962年,巴金一家在寓所
62、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63、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64、金庸是地道的江南人,本名查良镛。笔名“金庸”是由“镛”字一分为二而得。金庸同代的查氏人中,查良铮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笔名穆旦)。他在四十年代即已成名,是“九叶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七十年代写作的诗,颇能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深刻思索,实属罕见,大概会越来越引起史家和文学界的注意。
65、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66、两种翻译,韵味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充满了内心的涌动,一个则是冷静的阐述。
67、扎加耶夫斯基:铁皮火车缓缓启动,仿佛十九世纪消失在雾中。
68、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69、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
70、以及一个比较直接的决心
71、他被使用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地方,
72、穆旦与金庸是同族的叔伯兄弟,诗人穆旦的原名是查良铮,金庸的原名则是查良镛。兄弟俩笔名在起名方法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谐音变成穆旦;查良镛,拆“镛”为金庸。
73、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74、(原载1942年2月16日《文聚》第1卷1期)
75、我的心灵投资的银行已经关闭,
76、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77、Andaddedmeaninglikeacomma,when
78、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79、增补特翁7首:大地深处,未出生的森林已经静待了千年
80、于是在一件棉袄里他闭上眼睛
81、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82、我已走到了幻想的尽头,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现在都在心底枯黄地堆积。有一种欢喜是青春的爱情,那时天边灿烂而遥远的群星,有的不知去向,永远消逝了,有的落在脚前,冰冷而僵硬。有一种欢喜是喧腾的友谊,茂盛的花不知道还有秋季,社会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腾,生活的冷风把热情铸为实际。另一种欢喜是迷人的理想,他使我在荆棘之途走得够远,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成笑谈。只要痛苦还在,它就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连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责谴,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荒原?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的滋长。1976年3月
83、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84、著作有《从废园到燕园》(三联书店,2009年),《树》(与巴士曼合著,中、法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等,2011年),《癫狂的纽约》(译者,三联书店,2015年),《美术馆十讲》(商务印书馆,2017年),《长安的传奇》(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美术馆指南》(三联书店,2019年)等。
85、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86、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87、关于人们对于作品和作者的不同兴趣,钱锺书说过,如果你喜欢吃鸡蛋,又何必一定要去见那只下蛋的鸡呢?其实这个著名的比喻并不确实。知识分子易于鄙夷追星族的狂热,自居为强者的人,也易于淡忘或多少不愿意承认生命里软弱的时刻。他们或许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一个你喜欢的作者其实或多或少担当了精神导师的角色,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曾经将诗人当作巨星来追捧的国度,渴望了解他(她)们的人生,无非是维系与想象中的伟大心灵一丝象征的联系,为自己庸常的生命找到一个参照系。
88、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89、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1949年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英文系。1953年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
90、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捕捉到的意象大气而深远。
91、这样的老朋友,自然可以无话不谈。一九五四年的一封信里,穆旦就情绪十分低落地发牢骚道:
92、十一月二十八日,穆旦回复巴金谈伤腿和翻译:
93、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94、不能够挣扎,爱情将变作仇恨,
95、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96、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97、佩索阿: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裂缝
98、“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99、穆旦1935年至1937年在北平清华大学期间
100、这一群毫不有名。他们的文章出现在很快就夭折的杂志上,有二三个人出了他们的第一个集子。但是那些印在薄薄土纸上的小书从来就无法走远,一直到今天,还是有运输困难和邮局的限制。只有朋友们才承认它们的好处,在朋友之间,偶尔还可以看见一卷文稿在传阅。
101、这首诗的作者便是穆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