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1 10:38:38

1、秣陵门户是天门,双峙天边紫翠屯。

2、【望天门山】望天门山以动写静的句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3、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4、你好、天门山、山上没有住宿的、在说那么早、索道缆车都还没有开始运营!所以不方便看日出!看日出、建议去:森林公园看!

5、意思: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出自:唐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扩展资料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6、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7、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8、⑤日边:太阳旁边,指天边。

9、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处飞速而来。

10、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11、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12、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13、④两岸青山:东梁山和西梁山。出:出现,突出。

14、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16、“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

17、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18、()从第二句中可以发现长江江水是

19、《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20、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21、《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22、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23、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舟顺江南下,在途经天门山时,见此奇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望天门山》。

24、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25、诗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26、《望天门山》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27、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28、天门山: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对峙,像天上设的门户,因此合称天门山。

29、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3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32、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33、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34、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35、天门中断楚江开,

36、具体的说,《望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奇、险峻。两岸山峰对峙高耸,像长江把天门山切断一样,碧绿的江水,流到这里又向北回旋,远处白帆、红日,映衬者碧绿的江水,如美丽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断”、“开”这两词有动感,和“回”、“出”、“来”一起,展现了天门山动态的美。

37、《望天门山》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38、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饮湖上初晴后雨》展现了细雨中西湖的艳美。作者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西湖比作浓妆艳抹的少女,写出了西湖的娇艳无比;晴朗的西湖是美的,但阴雨之中西湖又更有一番诱人的景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有少女般的美丽。《望洞庭湖》展现了洞庭湖雄阔的水势。“涵虚混太清”写出了湖水的浩淼,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雄奇的水势。同时,下阕也含蓄地表明了诗人的求仕心里,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

39、张家界市没有到天门山的车,但可以坐索道上天门山.到索道站只许1元的车费.坐的士是打表,3元起价,索道价为258元,包往返.如果有其它问题可以来电查寻,我是张家界导游黎克勇,乐意为你解答.013762180731

40、③至此回:到此处回转。东流的江水顺应地势到此处回旋。

41、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42、李白从坐船,途行楚江。所谓的“楚江”,可以理解为楚国境内的长江,战国年月,楚国势力太大,长江中下游基本上尽收囊中,所以楚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代长江。

43、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4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45、点击图标播放或暂停文章朗读

46、孤ɡū帆fān一yī片piàn日rì边biān来lái。

47、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48、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9、创作背景: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50、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51、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拂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52、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53、古诗解析:第3首《赠刘景文》

54、中断:指天门山被长江隔断,东西相向。

5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6、【望天门山】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水的壮阔)

57、诗人写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景象,高山、江水及孤帆,在诗文中构成一幅高峻又孤美的图画。

58、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59、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60、武陵源到天门山如今在修路.从插旗峪绕路,或者从高速走.大概1小时左右.从天门山到凤凰可以到汽车站坐车.5小时左右

61、不可以。天门山山顶无住宿,游客无法一早爬山。游客都是从市区坐天门山缆车上山,缆车8:00以后才运营。

62、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63、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南部8公里处,是张家界永定区海拔最高的山,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是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李白的《望天门山》李白在一生之中曾经留下过不少出名的诗歌作品,然而大家对于李白的《望天门山》相信也是十分熟悉的。从诗歌作品的角度上对李白的《望天门山》进行分析,我们知道这一首诗其实是一首七绝诗。这一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气势就让人觉得它是一首杰作。不管是从诗中的比喻,还是整一首诗的韵律和动感,我们都知道这一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技巧以及描绘的景色都是极好的。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4、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6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6、(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67、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68、②中断:指长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称为楚江。

69、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70、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71、虽然全诗只有仅仅28字,但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画面色彩鲜明,语言形象生动,音节和谐流畅,充分展现了诗人豪放乐观的诗风。

72、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73、白话文释义: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74、(A.长江B.黄河C.小溪流)

75、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描写的天门山位于安徽芜湖市与马鞍山市和县的长江两岸,芜湖一侧(南岸)叫东梁山,和县一侧(北岸)叫西梁山。两山夹江而峙,远远望去就像一扇巨大的山门,故称之为“天门山”。

76、但是这些大山,若是以毗邻“楚江”来做推断的话,那么就只剩下一座山,那就是安徽的天门山。此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区北部的长江东岸,旧属当涂,今属芜湖市鸠江区。李白过江时看到的是“两岸青山”,西岸的那座山,就是西梁山。

77、亲,天门山很好看,全程需要5小时,四大看点,是张家界的新传奇,玻璃栈道所在地――天门山。天门山四大看点,世界最长的观光索道;世界第一公路奇观;世界最大的穿山溶洞;透明玻璃栈道;

78、《望天门山》诗中描绘了巍巍的天门山、滔滔的长江、还有波涛汹涌的奇观。《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79、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80、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1、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82、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表达水的汹涌;那么,第二句则是借水势来衬托山的奇险。

83、《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84、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

85、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86、两liǎnɡ岸àn青qīnɡ山shān相xiānɡ对duì出chū,

87、第一句,紧扣诗题,总写天门山,重点描写了浩浩荡荡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向东奔腾而去的波澜壮阔的气势。留给人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为一体,阻挡了汹涌的楚江。但是由于楚江怒涛的猛烈撞击,才撞开了“天门”,而分为东西两山。

88、《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89、望天门山是李白写的楚江行船景观。诗人在长江乘着舟向买门山驶去,一路景色奇丽。天门山被楚江栏腰冲断,向东流的碧水在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峙巍峨险峻,一叶帆船从天水相接处划过来。

90、武陵源到天门山现在在修路。从插旗峪绕路,或者从高速走。大概1小时左右。从天门山到凤凰可以到汽车站坐车。5小时左右。

91、《望天门山》的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92、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转向北流。

9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 《望天门山》

94、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9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6、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97、tiānménzhōngduànchǔjiāngkāi,bìshuǐdōngliúzhìcǐhuí。

9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9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10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1、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