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生可贵,永远不要让这样的人踏进我们的生活。
2、唐代杜甫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3、神龙政变后,进入仕途,历任右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等职。治政宽和,深得人心。天宝元年(742年),代牛仙客为左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封渭源县开国公,其后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不敌,渐渐失宠。天宝五载(746年),罢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同年七月,李林甫上奏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党营私,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
4、开元二十七年,李适之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在边陲立功。当年,他终于上疏皇帝,请求将祖父李承乾与父亲李象归葬于昭陵。唐玄宗有感于李适之的孝义,下令追赠李承乾与李象等人皇家谥号。
5、0大唐的权力游戏进入到流血模式
6、当时,所有的能臣干吏、饱学才士、佞臣近侍、皇亲国戚和猛将藩镇,几乎都被李林甫挨着玩了一遍,没有谁能逃出他的手掌心。唐玄宗也是被李林甫治得服服帖帖,唐玄宗的昏浊和腐化,罪魁祸首不是杨贵妃,而是李林甫。
7、人间险恶,我们只有保持警惕,方可保全自身。
8、这首诗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变化中仍有条理: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
9、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学迎新和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时候。
10、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11、李林甫和杨国忠,属于聚敛集团,就是能够通过开源手段来解决唐朝的财政问题。但是,这个两人在为大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手段非常不堪。
12、李亨身为太子,为什么会斗不过李林甫这个当朝宰相呢?除了李林甫本身位高权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玄宗在里面拉偏架。因为从当时的权力结构来看,李林甫已经位极人臣,他要想维持住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皇帝死心塌地。可太子李亨却仍有上升空间,那就是登上皇帝宝座。所以,这场宰相与太子的权力对决背后是唐玄宗借李林甫之手来打压李亨,因此李亨处处落败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1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4、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15、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
16、这样的人,不管他们说的话有多好听,也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称赞,无比虚伪,他们的夸奖,全是奉承。
17、要有低头的勇气,抬头的资本,做自己最好,做最好的自己。要在大学里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身的价值,因为这才是大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18、742年,宰相牛仙客去世,皇帝任命李适之接任宰相之职,与李林甫搭班,朝局很快就因这一人事变动发生了剧烈变化。李适之是唐太宗的曾孙,若论血缘关系,远比李林甫这个皇室远亲要近得多。更重要的是,李适之还是太子李亨的支持者。而且太子这个新形成的集团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掌管朝廷财政和运输大权的韦坚(太子的内兄),户部尚书裴宽,刑部尚书裴敦复,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太子的密友)。
19、一者、所不可为行恩;二者、受恩复报恩。”
20、(萍院榜样)李贝——最好的尚未到来,你仍需努力!
21、【李适之】——文学院·16级李适之
22、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
23、把牛仙童交给这样一个人处理,显然下场极其凄惨。杨思勖先把牛仙童捆起来,打了几百军棍,打的血肉模糊、骨断筋折,然后就用尖刀活生生的剜出心脏,最后把牛仙童的肉切成片,生吞着吃掉。
24、一心想靠军功重博相位的张守珪,对这种飞来横祸无法容忍,他利令智昏,将这一次失败隐瞒下来,在战报上将乌知义的败退描绘成大获全胜。功高望重的张守珪居然也重蹈薛楚玉的覆辙,幽州的军将和僚属对这一点诧异不已,导致整件事情闹的沸沸扬扬,一直传到了京城中。
25、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26、大唐自李世民时期就一直遭遇财政问题,朝廷一直很缺钱。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朝堂上逐渐形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所谓的贤相集团,主张节流,就是少花钱;一个是所谓的聚敛集团,主张开源,就是找钱花。这是因为财政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而逐渐形成的两个集团,都是为大唐做事,所以无需做太多的价值判定。
27、“人不可貌相”,在一张好看的皮囊之下,我们往往难以看透一个人的真实内心。
28、这个令人生畏的新集团很快就让李林甫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于是李林甫就开始用自己娴熟的权谋之术来打击政治对手。746年,李林甫安排自己的亲信杨慎矜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太子与韦坚、皇甫惟明等人正在一起策划发动政变。关于这次事件的真相现在是无据可查了,但唐玄宗对此事的处理却颇耐人寻味。在没有找出政变实证的情况下,皇帝仍把韦坚、皇甫惟明外放到地方担任刺史。李适之则主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改授太子少保的闲职。太子李亨本人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但他的集团却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29、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30、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31、但是,当玄宗朝进入到李林甫时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公元746年到748年的大清洗,将权力游戏引入到了流血模式。这时候,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得胜者为王侯而落败者死无葬身之地了。
32、唐明皇时期的李林甫就是一个笑里藏刀的恶人,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33、不过最惨的恐怕要算是“杨慎矜案”了。杨慎矜是隋朝炀帝的玄孙,玄宗察访他有才干,授以御史中丞,他因惧怕李林甫,不敢接受。几个月后,李林甫接纳他为自己人时,才敢到任并兼诸道铸钱使。这期间,杨慎矜曾帮李林甫诬告韦坚。不久,又升任户部侍郎。杨慎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渐受玄宗重用。李林甫却不由得妒火中烧,他怕日后难以控制,即使是自己手下的人,也绝不客气。
34、【李适之】团总支学生分会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大家因缘而聚,源梦起航,我们需始终秉持“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始终牢记“不当青年官,争做青年友”的实干准则,从而使我们文院团总支学生分会不断发光发亮。你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许还看不到结果,但不要灰心或焦虑,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根有多深,枝叶就有多繁茂。希望你们能够本着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最后我想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35、正人君子,大多表里如一。
36、但是,在玄宗朝的中前期,权力游戏还处在不流血的层面。大唐的中央官员有荣誉但很穷,大唐的地方官没地位但很富。于是,权力游戏的落败者,往往会被流放成地方官。这个结果还算不错,权力斗争不至于你死我活,因为大家肯定都有活路,而且活路还不错。
37、李林甫生性阴险,传说他有一次对李适之说:“华山盛产黄金,开采后可以使国家富强;郧阳有胭脂稻,发展起来可以让百姓盈利。估计圣上还不知道。”李适之生性粗疏,信以为真,于是上奏唐玄宗。
38、神龙元年,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光复唐朝,史称孝和中兴。鉴于武则天屠杀李唐宗室殆尽,开始优渥提拔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后代,不断提高皇室影响力。
39、那想知道你平时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缓解学习和工作带给你的压力呢?
40、历史上的李林甫确实是一个善于搞阴谋权术的人,但如果说他毫无能力,仅靠口蜜腹剑而身居高位,那就很不客观了。事实上,李林甫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制度设计与改革,都是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完成的。当时唐玄宗已越来越疏于政务,大部分国家大事都是在李林甫的主持下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林甫才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真正操盘者。
41、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42、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传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贬义的,比如指责他口蜜腹剑,蔽塞言路,排挤贤才,败坏纲纪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唐朝之所以险些在唐玄宗时期亡国,就是因为李林甫重用胡将所致。关于这些负面评价,有些确有其事,有些则是言过其实。
43、李林甫晚年沉溺于奢侈享乐,且自知多有结怨,贼人胆虚,行踪不定,一夕屡徙,千方百计提防被刺。然后并未得到好下场,因素与杨国忠暗中不和,未及安葬,杨唆使安禄山派阿布思降将入朝,告他与阿布思约为父子,图谋不轨。
44、李适之凭借自身努力洗去祖父“废太子”之名,为祖上正名。不久后,李适之被拜为刑部尚书,之后又接替去世的牛仙客为左相,这也是《饮中八仙歌》中:左相“的由来。
45、一席话,让皇上断定李林甫是忠义之臣,李适之为不仁不义者,后来还罢免了李适之的官职。
46、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47、面善心毒的人,往往表里不笑里藏刀、过河拆桥,遇见一定要远离。
48、唯有以时间为筛,透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才可知悉一个人的真面目。
49、开元二十七年,东窗事发的张守珪因罪去职,唐玄宗命御史大夫李适之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李适之是太宗年间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性格粗疏,凡事不求苛细,却很精悍能干。此人喜好饮酒,能饮酒一斗不乱,晚上摆酒设宴,早晨起来批判公务,工作效率丝毫不受影响。
50、李林甫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最初李林甫只不过是皇帝身边的侍卫,他能一步步高升最后官至宰相,和他善于找贵人相助有关。
51、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
52、长安(2134)、(161),以及洛阳(1138)找“李适之的管家”,传送至活动场景,李适之就在里面,进去就能看见
53、为(wèi)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
54、李林甫无奈,又找新的替死鬼,逮捕了一个名叫史敬忠的术士。史敬忠经不起严刑威吓,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了三页纸,承认自己曾与杨慎矜谈论谶语,企图谋反。获得人证后,李林甫又寻找物证——谶书,一时搜查不到,竟派殿中侍御史卢铉将伪造的谶书挟往杨慎矜的老家,说是在老家中发现。李林甫获得“证据”后,马上上报,玄宗即赐杨慎矜自杀,满门抄斩,其他受牵累遇害的达70多人。
55、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节度观察事务,立功边陲。上疏皇帝,请求将祖父李承乾与父亲李象归葬于昭陵。唐玄宗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都督、郇国公,追赠他的伯父李厥、兄长等人。不久,拜为刑部尚书,兼任亚相。
56、乌知义带平卢的骑兵越过湟水,对正在收割庄稼的奚人叛众一通穷追猛打,到也小有收获,但是随后就有大股敌寇闻讯而来,四面袭击唐军。乌知义的部队招架不住,仓皇逃窜,被奚人杀伤不少,反胜为败。事情闹成这样,就有些难收场。一心想求功的白真陀罗显然有罪无功,平卢军使乌知义到是对此次败仗没多大责任,但是张守珪却摆脱不了御下不严的干系。
57、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58、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59、开元二十五年,幽州节度张守珪找到机会,领军出讨契丹叛乱的余党,在捺禄山大败敌军,俘获丁口、财货不计其数,却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奖赏。
60、她想对文学院的同伴们说:
61、张九龄倒台后,“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李林甫一手遮天,更是翻云覆雨,除了担任宰相、光禄大夫,他还分别兼任了陇右节度副使和河西节度使、吏部尚书,一个人身兼数职,跨越文武。李林甫学了前辈赵高的一招,他一面对几个谏官说了一些朝廷弊政让他们到唐玄宗面前去劝谏,一面又给唐玄宗打预防针:有几个不懂事的官员又要来挑皇上的刺。这些谏官满怀壮志地向唐玄宗反映了实际情况,唐玄宗见果然有刺头,于是大发雷霆,将这些谏官全部逐出京城。李林甫杀鸡给猴看,他对朝臣说:“你们难道没有看见朝堂之外的仪仗御马吗?终日不发一声就给吃喝,若大吼大叫,则逐出仪仗行列。”
62、和当时唐朝宫廷的许多宠妃一样,武惠妃背后也有一群朝廷上的支持者,其中最显赫的当属李林甫。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太子,于是她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终于成功唆使唐玄宗废黜掉了太子李瑛。然而武惠妃的野心却最终没有得逞,就在废太子李瑛被赐死后不久,武惠妃自己也因病去世。作为武惠妃的支持者,李林甫极力向皇帝建议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皇太子。但此时的李林甫对皇帝的影响力还没有后期那么大,唐玄宗最后采纳了宦官高力士的意见,立皇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因此,在经历过储位之争后,李林甫和李亨就已经站到个彼此的对立面了。
63、生活中,那些表里不一的人,内心往往比破旧棉絮更为丑陋。
64、对此联要注意张适之李适之,胡适之不但是人名而且适字还是合适得意思,张戴合适,李戴也合适,与李戴张冠相应的.之字是代词,指帽子.纵观答者皆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65、李林甫在公元746年到748年发动的流血清洗,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是权力斗争进入到了流血模式,政治氛围高度紧张;另一个是大批朝廷精英或赐死或流放,导致李林甫之后人才断档。
66、此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可以避免灾祸。宴请亲朋,于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瑛。因此。韦坚流放临封(今属广州),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
67、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68、这是一首因事而写的讽刺诗。
69、李林甫要干掉的就是名相张九龄,张九龄博学多识,群臣信服,唐玄宗也将其倚为栋梁。张九龄为人书生意气,较为耿直。他瞧李林甫人不顺眼,屡屡当面痛斥。李林甫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直想把那老头子的胡子拔光。不过,李林甫面善心恶的性格还是发挥了优势,李林甫挨了骂,不仅不恼,反而对张九龄毕恭毕敬。
70、古人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71、榜样·有你,她可以不断进步
72、李适之从天宝元年(742年)至五载(746年)担任左相。为相五年中,他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所以“时誉美之”。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而在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了这首诗。
73、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74、有的人,长得慈眉善目,却有一颗蛇蝎心;有的人,长得相貌平平,却有一副好心肠。
75、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诗是为这八人写“肖像”。
76、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借华山金矿和郧阳胭脂米陷害李适之,李适之一被陷害便难免一死,也说明了这两件事在唐玄宗心目中的重要性。
77、心怀感恩,是人之根本。
78、由于妒恨兵部尚书兼左相李适之,李林甫制造了“兵部案”。公元745年,李林甫无端向兵部发难,诬告兵部官员以权谋私,逮捕了大小官员60多人,交给京兆尹和御史审讯。一连审讯几天后,李林甫仍然得不到任何口供,只好交给府法曹吉温处理。曹吉温也非善良之辈,深受李林甫的赏识。他严刑逼供,“或杖打或挤压,哭嚎之声,撕心裂肺”,致使这些兵部大员们个个屈打成招,没人再敢违背曹吉温的意旨,画押招供,互相揭发。李适之是太宗李世民的曾孙,面对李林甫咄咄逼人的气势,此时也束手无策,不得已,便上书玄宗要求外迁。于是,他被罢了宰相一职,出任宜春太守。
79、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80、无巧不成书,当时玄宗朝中还有个姓李的,叫李适之。李适之也是个大有来头的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曾经担任通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任左相。这个李适之还有一样,好酒、有才,很是风雅。因为他酒量极大,与当时的酒友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人,被共称为“饮中八仙”。然而,李适之就是这样一个有点本事的人,按说要关系有关系,要朋友有朋友,政治上却很不成熟,斗不过李林甫。
81、他们过了河就想拆桥,不愿给别人留后路;
82、李林甫同时诬告韦坚与左相李适之结党,导致李适之去相流放。在听闻韦坚被杀守,李适之吓得服毒自尽。
83、我们只有与言行一致的人交往,才能避免被利用、被陷害,让圈子简单化。
84、此外,太子岳父杜有邻一案,在李林甫的运作下,杜有邻及其女婿柳勣的意气之争被扩大化,直接导致二人命丧大理寺、家人流放。太子李亨,也不得不忍痛休妻杜良娣。
85、大臣们见以前几个出面说话的,都死得非常难看,于是谁都不敢再多说话了。不久,李适之被任命为宰相。李适之向来与李林甫不和,他是唐太宗的嫡曾孙,他一上台就利用皇室血统,组成了一个反李林甫联盟。户部尚书韦坚、刑部尚书裴敦复和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裴宽,还有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可谓大腕云集,阵容十分强大。面对李适之的咄咄逼人,李林甫表现得相当低调沉稳,李适之虽一时占了上风,但也不能奈何李林甫。
86、张守珪被贬斥到括州,心理异常的难受。他也察觉到玄宗对他的格外关爱,想起自己为了追逐军功、相位而坐下的荒唐举动,已经毁去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更让那些敬仰、爱戴自己的人失望。想其这些,他心中郁愤难当,虽然屡次想继续戴罪立功,重新振作,却终究难逃心魔的纠缠,到任没多久,就背发毒疮,抑郁而死。
87、李适之深感此言有理,便告知皇上。
88、表面上与谁都合得来,实际没多少人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89、因此,节制三镇、实力雄厚,只是造反的必要条件。安禄山没有三镇雄兵肯定不能造反,但拥有三镇雄兵,也未必就一定要造反。
90、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李适之天宝元年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
91、李适之(?一747),唐王朝皇族宗室,恒山王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次日照常处理公务。他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赞李适之道:“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92、我啊,一般情况是不需要缓解的。因为我觉得欲带皇冠,必承其重。在我选择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学习和工作我总是从容面对。
93、日复一日,以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为乐,把别人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94、同时,还有标签鲜明的两股势力,分别是西北的关陇势力和山东的豪门势力。另外还有宗室力量,如李林甫等;科举势力,如翰林院一拨人。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手握重权的节度使们,算是将军势力。两个集团、五股势力,大唐的权力游戏就只能向着复杂和激烈的层面演化了。
95、李适之是李承乾之孙,算是宗师子弟,李隆基这么一个多疑之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他才没争过李林甫。可能和他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
96、公元746年,李林甫诬告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和刑部尚书韦坚阴谋废立,于是二人先被流放再被赐死。虽然二人皆属太子一党,但毕竟虎毒不食子,唐玄宗未对太子下手。然而,李林甫却一直要对太子下手。
97、恰巧,太子的朋友、边防重将皇甫惟明进京述职,他看到、听到李林甫如此专权,愤愤不平,私下规劝玄宗撤掉李林甫。谁知此事泄露,李林甫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让杨慎矜诬告韦坚和皇甫惟明搞阴谋,当即把他两人收进牢狱,交给京兆府曹吉温审理。因找不出具体的证据,韦坚被贬出京城,皇甫惟明仍回边镇,降级任用。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不服,替他的哥哥喊冤,也被贬往岭南。凡是与韦坚有牵连的人都被诬蔑为同党,贬官流放的竟达几十人。
98、(崇拜的眼神)想知道你在学院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时候,最难忘的时刻。
99、李林甫担任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100、李适之(公元694~747年),始名昌(墓志上记载是名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生于武周长寿三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六年。他是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少保的闲职。天宝六载,贬死袁州。李适之酒量极大,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李隆基应该知道李适之的身份。满意请采纳谢谢
101、所以,把胡人身份说成是安禄山造反的一个原因,连唐朝人都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