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传【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6:40:29

1、从民间流传和历史资料来看,一方面是古代有“朝上换皇不换将”的说法,即每一个朝代都有姓杨的人做将军作为验证,包括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

2、“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在蔚州南。副将指杨业是西路军的副手,即第二把手。宋太宗雍熙北伐时,飞狐属中路军进攻的目标,与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无关,为什么要在“副将杨继业”前加“飞狐北”三字?这里应注意“不还”二字,那是“死”的代称,这就意味着杨业之死就在“飞狐北”。辽国萧太后深知杨业是宋朝名将,她要求活捉,想收编杨业,故辽军在陈家谷口俘获重伤的杨业后,立即解往燕京(今北京),而杨业不食三日而死。从陈家谷口到飞狐北,大约四百里,骑兵三日可到。辽军只好割下首级复命,尸身就地草草埋葬。过去不知道杨业死于何地,李若拙墓志首次提供了确切的信息。

3、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

4、这个杨延朗就是演义中的杨六郎,因避讳皇帝名字后改名杨延昭,但他不是杨家将演义中杨业的第六个儿子。

5、“刘继业为继元掉太原城,甚骁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宋太宗)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谕继元招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止名业。寻受左领军卫大将军”。

6、杨业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东都事略杨业传)。按后唐同光元年以晋州为建雄军;我们前边摘引“开宝八年正月北汉主命刘继业、马峰攻晋州”,马峰当时,官枢密使,而刘继业名列其前,可知杨业这时已经是建雄军节度使了。但晋州始终没有攻下,他那节度使只是遥领,并没有到达任所。

7、但是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宋史》之中却并未作过列传,人们也对此产生了诸多的疑惑,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呢?

8、开宝二年三月,宋太祖亲征晋阳,分置砦(即“寨”字)于四面,命党进主其东偏。师未成列,杨业领突骑数百前来袭击。进挺身逐业,麾下数人随之。业走入城壕,北汉兵出援,业缘入缒城(东都事略党进传)。

9、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10、2王祜(924-987),字景叔,大名莘人,官至知开封府,《宋史》卷269有传。子旦,为宋代名相。

11、杨大郎——杨渊平、杨二郎——杨延广、杨三郎——杨延庆杨四郎——杨延郎、杨五郎——杨延德、杨六郎——杨延昭杨七郎——杨延嗣。

12、唐潮文萃|李裕民:做学问不是电子检索

13、墓志的作者孙仅,字邻几,蔡州汝阳人。自幼聪明过人,22岁即已出版诗集《甘棠集》1卷[2]卷著名诗人王禹偁读后赋诗称赞,并预言:“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3]卷9果然到下一榜时,高中状元,时在咸平元年(998),而主考官四人中正有李若拙,时任“权同知贡举”[4]42所以孙仅在墓志中署名时自称门生。几年后,孙仅升任知开封府、给事中。为人正直敢言,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玉清昭应宫,孙仅作《骊山诗》二首加以讽刺,最后二句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有人故意将诗抄送给真宗,真宗读第一句“朱衣吏引上骊山”,觉得很普通,便放下了,这才没有惹出麻烦来[5]孙仅作有《文集》50卷,可惜没有传下来。

14、显然,他写完后首先要送交史馆,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杨继业传》有没有送入史馆?何时送给史馆?回答是肯定的。以李若拙的身份,写成后送史馆应该不成问题,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至道三年(997),他出任史馆修撰之时,将史料存入馆中是最顺理成章的。

15、10据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条载:“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胄贵里。”

16、而历史中真实的杨家将,固然令人钦佩,但远没有戏剧中那么令人热血沸腾、感慨唏嘘??

17、【杨业传】西岳史著||崔建华《天下之中:秦汉三河区域研究》

18、公元951年,郭威篡汉,刘祟树起独立旗帜,与后周对峙着。史称东汉,一般呼为北汉。北汉疆域包括着十州:并州(今太原)、汾州(今汾阳)、忻州(今析县)、代州(今代县)、岚州、宪州(都在今静乐)、沁州(今沁县)、辽州(今左权)、麟州(今陕西神木)、石州(今离石)。以后又添设了隆州(今祁县)。它以晋阳(故城在今太原市古城营村)为国都。这年郭威已经改号为周广顺元年,它仍是称汉乾祐四年。这时杨业依然在北汉。

19、虚空如何生万有 晃来晃去

20、“延朗下一宇犯圣祖名,改为延昭”。

21、寰、朔,云、寰、应四州的收复,是潘美的战果,宋人都如此记载着。我们再翻翻《辽史》:

22、在《杨家将演义》中,同样老令公杨业因奸臣出卖,遭遇契丹兵埋伏,兵败退到谷口宋军设伏地点发现宋兵已撤,只得再次与番兵鏖战,血映征袍。登高而望,见四下皆是劲敌,杨业劝部下仅剩百余人分散各自逃命。部下不答应,拥护杨业一路冲杀到胡原,见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杨业自己寻思到:“汉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回头对众军说道:“我不能保护你们,这里是我报答皇上恩情的地方了,你们各自谋生路吧。”说完,抛了金盔,连叫数声:“皇天!皇天!实鉴此心。”遂触碑而死。

23、7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小畜集》,《宋史》卷293有传。

24、《北宋志传》(明朝人编刊)演述杨门忠烈。提到杨业七子:长子渊平、四子延朗、五子延德、六子延昭、七子延嗣;另有延辉、为延朗之兄。推算他的排行,不是第便是第三。

25、但今天晋西北各县,“杨六郎寨”却遗存着好几处。如:雁门关口北太山上有杨六郎寨(成化山西通志卷3)。崞县阳武峪有杨六郎寨(乾隆宁武府志志余)。朔县白草沟西南有六郎寨(雍正朔平府志卷3)。平鲁井坪西南十二连山顶有六郎寨(同上)。

26、开宝二年五月,太原被围日久,北汉司空郭无为(掌宰相实权)谋出奔,因请自将兵,夜袭宋营。北汉主选精兵千人,命杨业和郭守斌为副。后来风雨晦冥,杨业因马足受伤,收兵回城;郭守斌迷失道路,不知所往。郭无为不能一人独往,也退回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

27、《宋实录》潘武惠公美传(见宋名臣碑传琬琰集下编卷一)说:

28、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

29、“杨家将”既然半真半假,错综复杂,那么“杨门女将”呢?非常遗憾的是,在小说和连续剧里轰轰烈烈的“杨门女将”,史书中却一点儿影子也没有。

30、杨业在历史上第一次亮相是在开宝元年。这一年,北汉睿宗刘钧去世,其子刘继恩即位。刘继恩为人刻薄寡恩,滥杀功臣,即位不足两月就被部下杀死。刘钧的另一个儿子刘继元即位。听闻这个消息,宋太祖大喜,调集大军攻打北汉。北汉新君大为惊恐,一方面派出轻骑向契丹求援,一方面派遣将领率领北汉精锐到边境抵御。这个领命出征的北汉将领就是杨业。

31、他原来是北汉的一位将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任命杨业为郑州刺史。

32、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那么,辽人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后人或许就是根据“杨六郎”这个称呼,将杨延昭演义为杨业的第六子。

33、很多传说故事非常美丽,例如相关杨门女将的故事,自古以来始终吸引着大伙儿的兴致,以致于我们对这段历史坚信不疑。但历史也经常跟人们说笑,通常人们坚信不疑的“客观事实”,一直以来被持续充实的一段美丽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杨门女将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美丽的“假历史”。

34、时公之力,未出番禺,太宗晚驾(997),转金部郎中。入觐日,今上面慰出疆之劳,仍赐座,对数刻。召试三题,迁兵部郎中、充史馆修撰。越旬,与吏部郎中王禹偁7并命知制诰。咸平初(998),天下诸侯十二荐士,圣上谅闇不言,诏公同知贡举,一依唐室故事,放榜后,序门生,谢衣钵,醵宴题名,绰有元和、会昌之风焉。南郊礼毕,加上骑都尉。公再使鸢城,染郁蒸之气,渐成疾疹,数乞假告,除右谏议大夫(1000),封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经半载,病稍间,奉诏出河朔,密计边事,引进使何承矩8副焉。复命差知昇州,未发轫,改知贝州军州事。甘陵在渭北,水陆冲要,甲兵屯聚。是时,单于飞骑,颇有侵轶,朝廷以公文武之才,故赖兹任。

35、元至正五年(1345),脱脱编《宋史》,其中《杨业传》当采自宋《两朝国史》。

36、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那么,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这其中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37、这句话出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

38、杨业之死尚存在一些未揭开的谜团

39、另一方面是杨家将真实情况,其中杨门虎将代表男性,杨门女将代表女性,历史资料记载杨家将,其中佘赛花、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事迹比较多,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

40、历史上的杨四郎是杨延环。他是自然死亡。《宋史·杨业传》记载:“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殿直官和供奉官一样,都是北宋时期管理朝廷宫中事务的官员,可见当时朝廷对四郎杨延环和其他杨氏兄弟一样,是十分信任的。同时也说明,陈家谷一战,除杨业和七郎杨延玉壮烈殉国外,其余六子在战后皆安全返回京城。所以,杨四郎并没有到辽国去,辽国娶妻一说是后人演绎出来的。《宋史》是宋朝人所修的最权威的国史实录,应该是确实可信的。

41、刘继业归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任掌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

42、杨业被俘之后,愤慨地说:

43、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其“无敌”。

44、宋代转运使有两类,一类是常设的,宋在各路设转运司,其司的负责人即称转运使,副手则称转运副使。另一类是随军转运使,是专为作战而设立的临时性职务,打完仗即另任新职。李若拙所任属后者,随军转运使是很重要的职务,需要懂军事、会调度民工、粮食、兵器等,故需选“通才”担任。雍熙北伐分兵东、西、中三路,东路是主力。西路负责占领云、应、朔、寰四州,中路攻蔚州飞狐。中路的随军转运使是雷有终(947-1005),他就是一名“通才”

45、杨业带着数万北汉精锐冲出城门,冲击宋军西寨。宋军西路军多数睡着。发觉敌军来袭,主帅赵赞匆忙迎战,被弩箭射穿了脚。北汉士气高涨,宋军疲于应付,死伤很多。就在北汉前锋快要冲到宋军中军大帐的时刻,忽然千余宋军带着五六千拿着斧头的民夫冲入战团。杨业的北汉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退却。原来,东路军的一只后勤部队正在附近砍伐木头,听到厮杀声,急忙来救援。

46、此后的十余年,杨业多次升迁,最后担任建雄军节度使,因“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这个“国人”,当然是北汉人。最后的坚持

47、【杨业传】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48、同时,玄罔口(今作轩岗)有“孟良城”,其南十里有“焦赞寨”(乾隆宁武府志志余)。乾隆《代州志》(卷1)对这事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崞县阳武堡有杨六郎寨。宋都巡检使杨延昭守阳武峪,骁勇善战,辽人惮之。时部将孟良、焦赞同守焉”。阳武堡在崞县西南六十五里,玄罔口在崞县西南八十里。

49、应该看到,以上二书都是真宗在位时所写,颇有特殊意义。因为在真宗初即位的咸平二年(999),将已故的老丈人潘美正式列为太宗三位配享功臣之一[6]9这是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而此时史官们仍将潘美害杨业的事公诸于众,可见宋代史官还是敢于秉笔直书的,而真宗尊重史官的直书,亦属难能可贵。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50、按服我们前边的推论,杨延昭不是排行第所以被称为“六郎”,有人说他“小字〔乳名)。“六郎”(晋乘搜略卷20)。我看这也是揣测之词。“六郎"原是契丹对他的尊称。《续长编》说延朗“在北边二十余年,敌惮之,目曰杨六郎”(卷82)。《东都事略》也说:“守边二十余年,虏人畏之,呼为六郎”。古代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比拟世间的正面人物。如狄仁杰在当时,被誉为“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宋人也称郭京为“北斗神兵”。契丹称宋为“南国”、“南朝”,因而他们赞美杨延昭为“南斗”。“南斗六星”在宋初已成为习惯语(太平御览卷6),这样久而久之,“六郎”变成“南斗”的歇后语,以后就直呼为“杨六郎”了。这和杨业被称为“无敌“,是同一意义。

51、其杨业主动降宋。《宋史·杨业传》云:“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开宝元年宋太祖虽然没有拿下北汉都城太原,但是在撤军时把太原附近多个州县的百姓带离北汉。到北汉灭亡时,辖区内十个州,只有三万户(约10万人)百姓,三万士兵。这样弱小的北汉,在北宋大军的打击下,注定了要灭亡。但五代以来有一个传统,城池被攻破,城内官军常常被屠戮;若主动归降,则可保一方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业劝说刘继业投降。在杨业的本传中,杨业是一个骁勇善战,且仁德爱民的好将领。

52、在《杨家将演义》中也是说有七个儿子,可是名字却有不同叫法,老大到老七分别是延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徳、延昭、延嗣。

53、两书词句不同,意思完全一致。这奸臣是谁呢?有人以为杨业此次直趋朔州,由于王侁的危言激成,奸臣是指王侁。

54、杨延朗的生平,各**载只从朔州战役或遂城战役说起,这已是雍熙三年以后的事了。他青年时期的活动,只有《宋史》说杨业生前,“每征行必以从”的一句话。当时他地位还低,史家不作比较详尽的记录,这是可以理解的。

55、太平兴国五年置岢岚军(今岢岚),六年置静乐军(今静乐县),七年改雄勇镇为火山军,改固军为宁化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淳化二年又置定羌军(以后改称保德军,在今保德县)。这些设施,分明是在对辽,有的还兼顾西夏。

56、明代中期以后,满州崛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量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全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其作者已无从考证了。这些小说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

57、从以上辽人的记载来看,在雁门关外活动的是杨业,不是潘美。《辽史》关于潘美的战迹只有一条。圣宗纪:统和四年“夏四月辛丑,宋潘美陷云州”。看来,潘美只收复过一个云州。

58、根据实录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三月、潘美出雁门,……逐北至寰州”,“潘美进围朔州”,“潘美转攻应州,;“夏四月辛丑(按系初三日),潘美克云州”。《东都事略》潘美传更直截了当地说:

59、太平兴国初(元年为公元976年),宋朝以田钦祚为晋州钤辖。杨业率众攻打洪洞县,被钦祚击败,斩首千余级,获马数百(宋史田钦祚传)。

60、在宋英宗赵曙时,看中了杨文广,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于是杨文广被提拔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遥领成州团练使。后再次外放陕西,担任秦凤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遥领兴州防御使,成为一方大将。

61、他是怎么死的,其实是他本质上是能死的,所以他才死了。如果一个“人”,本质上就不能死,比如一块戈壁石,说像某某某,那么不论人们如何谋划,“他/它”也不会死。就是把它磨成灰,它也一样没有死。原因是它本身就没有带着死。

62、西岳史风||于赓哲:学者走上大众媒体,要有心理准备

63、《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杂剧演述:杨业死后,杨景(杨六郎)上东京告御状,太尉党彦进奉旨擒获潘仁美等,交寇莱公(准)勘问。寇准审讯潘仁美等的唱词说:“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这真把潘美有意陷害杨业的明谋诡计,一语道破。试问托逻台上望见杨业战斗失利,不立刻派兵应援,反而自己也离开了同扬业约定好的防地,这不是“按兵不举心更毒”的真凭实据吗?赶到事实败露。乃以不能制止王侁为托词,这又不是想“移祸于侁”吗?人民是警敏的捡察官,又是公平的裁判官。这杂剧的最后,杨景入牢,把潘仁美等杀死,自己投首,遇着大赦,免予议处。反映出人民对杨业殉国事件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反对宋太宗包庇潘美等的一封抗议书。

64、[1]李裕民.杨业死因之再探索[C]//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65、因为,当年在陈家谷口逼杨继业进军,后把接应部队撤走的人并不是潘仁美,而是王而。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王而不仅是名门之后,还是立过战功的人,所以,比较自负,傲慢,目中无人。而且,当年写《杨家将》小说的那位作者,应该是刻意将潘仁美刻画成了一个大坏蛋,但实际上他并没有那么差劲。

66、人民对这事的看法,恰恰和宋太宗相反。他们热爱爱国将领,憎恨潘美把杨业置于死地,抓住这件事的实质,演述、揭穿、刻画形象,到元朝创造出《吴天塔孟良盗骨殖杂剧》。杂剧中演述杨业死的经过:与番兵交战,困在两狠山虎口交牙峪,里无粮草,外无救军,不能得出,撞李陵碑身死。七郎杨廷嗣打出阵来求救,被潘仁美贼臣把延嗣绑在花标树上,攒箭射死。

67、而北宋真宗朝的《杨文公谈苑》则提到了五个儿子:

68、据正史记载中,提到了七个儿子“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69、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杨业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真实人物。

70、潘美对于杨业不以正眼看觑,平日既忌其能又夺其功的事实,前边已谈到许多。此次朔州之役,作战计划为何任凭王侁摆布,而不考虑杨业的建议?同杨业约好在陈家谷口布防,为什么制止不了王侁的自由行动?最恼人的是:已经知道杨业在前方失利,身为统帅,不派兵应援,反而自己也擅自离开防地!以上这一系列的行动,除了他有意要陷杨业于绝境以外,再得不到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他这阴毒左计,杨业同他共事七年,察言观行,具有敏感。杨业所说“奸臣所嫉”、“奸臣所迫”,就是指着潘美。

71、此诗三四两句揭明杨业死的原因,表示极度愤惋;五六两句赞扬杨业志节与赢得敌方的敬佩;末两句以周处死事比喻杨业,主张杀潘美以谢杨业于地下。

72、原创烧脑,期待您的支持

73、在边陲对抗的二十多年中,杨延昭屡获战功,契丹人对其更是闻风丧胆。

74、乾隆刊《保德州志》说:“太君(折太君)生六子,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把杨延阳说成是四郎,这和元曲相同;而四将军号六郎,则又和元曲不同;但这一点却表明了“六郎”不是排行第六。其实廷昭即延朗,他是杨业的长子。清人翟灏说:“延浦等史云次子,则延昭当为长子,而目为六郎,似非行次矣”(通俗编卷37)。

75、开元八年(975年),北宋调集精锐,在主帅曹彬的率领下攻打南唐。北汉皇帝刘继元以为宋朝北疆防御必然松懈,命杨业率领大军进攻晋州(约今河北石家庄)。不料晋州守将武守琦在洪洞地区大败杨业。(是月,北汉主命刘继业、马峰攻晋州,武守琦败之洪洞。)

76、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77、可惜,杨业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很难堪。并非杨业不骁勇,实在是国主刘继元太坑爹。刘继元刚刚登基,对时任侍卫都虞侯的杨业不大放心,就让自己的老丈人马峰出任监军。马峰本是小小的将作监(负责修建工程建造),哪里懂得带兵。可是,马峰仗着自己是国丈,对杨业呼来喝去,还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城寨,想要埋伏宋军。结果在铜锅河附近,马峰遭遇宋军大将李继勋。两军交战,北汉军大败,马峰侥幸逃脱。杨业又派遣侍卫长率领几百骑兵巡查,一旦有情况,不必交战,即刻回报。不料那个侍卫长又遭遇宋军李继勋主力。几百北汉军弃械投降。

78、所以,还是那句话,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就要去翻阅古籍,查阅资料,去看正史。切勿单凭影视作品,或者民间传说,就轻易下判断,因为,那样会闹出很多笑话。

79、过去,学者熟知各路转运使的职责,不仅掌管财赋的运输,还有监察路内各级官员的权利。至于随军转运使,除了保障后勤供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功能,不太清楚。李若拙墓志的记载说明,它不是只站在后方提供物资,还随军上前线,并具有监察功能,可直接向皇帝汇报。随军转运使既然负有这样的重任,战前的军事会议必参加无疑。

80、在读者的印象中,杨业一生作战的主要敌人是辽人,是外族,其实不然。杨业本是并州太原人,从他的父亲开始,就是北汉大将。北汉初建,认辽国为父,倚靠辽国的援助和太原坚城,对抗中原的后周、北宋王朝,保有山西狭小的一块领土。杨业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二十年,主要是和宋人作战。杨业能打。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业号称“金刀无敌杨令公”。在历史上,杨业也号称杨无敌。只是,杨业这个“无敌”的称号,是屠戮无数宋人将士而获得的。

81、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82、“统和四年。宋将杨继业来侵”。

83、本文摘取自郝树侯《杨业传》

84、没有。历史上只有杨业、其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虚构的。穆桂英的原型是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一品诰命夫人秦良玉。

85、9郑韬光(861-940),字龙府,洛京清河人,官至尚书左丞,《旧五代史》卷92有传。

86、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山西)。

87、《东都事略》杨业传,只有“子延昭”一句。

88、岳渎炳灵,景纬腾精。挺生王佐,郁为国桢。公实人杰,奕世扬声。紫气钟异,仙李流英。髫年老成,弱冠秀出。才周变通,名兼望实。一命起家,三捷入室。乃睠斯厚,惟良有秩。践更外计,均输所资。两使绝域,专对是宜。既吟红药,爰伏青规。获麟纪事,华衮无私。壮志凌云,徽猷迈俗。妙誉铿金,英词润玉。仰贺推心,常思效足。方协帝畴,奄终天禄。命不臧兮泣琼瑰,哲人逝兮泰山颓。隙驹谢兮不返,朝露晞兮增哀。远日臻兮即长夜,佳城郁兮永无开。

89、8何承矩(946-1006),字正则,河南人,曾知雄州,守边有方,《宋史》卷273有传。

90、杨业,又名杨继业,他是杨家将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一般的说法是杨业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是史**载的却也并不是很一致。《宋史》中的《杨业传》记载曰:"业既其子延玉亦殁焉。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91、杨延昭也继承了自己父亲的遗志和使命,他的一生都是处于宋朝对战辽国的防御战争之中,他也跟杨业一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的儿子杨文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杨文广所处的年代跟自己的爸爸和爷爷不同,当时的宋朝已经和外国议和了。

92、历史上各书对杨业七个儿子的名字记载互异,因此很难确定四郎的准确名字。四郎在《宋史·杨业传》中记为延环,《代县志》等书和元明杂剧以及小说中则为延辉、延昭或延朗,孰是孰非,已难考订。杨业儿子的事迹,仅延昭有较详记载,其它皆略。

93、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下定了“太原我必取之”的决心。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担任攻取晋阳的总责,以崔彦进攻城的东面,李汉琼攻南面,曹翰攻西面,刘遇攻北面;并以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断绝辽对北汉的应援。四月间,赵光义来到太原,驻汾河之东,经常亲自上火线,督励各军猛攻。刘继元在弹尽援绝、窘困危急的情况下于五月五日开城投降。刘继元投降以后,杨业在没有奉到刘继元给他的停战命令之前,他同居民一道,仍在坚持战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

94、“业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衄”。不食三日而死一一《东都事略》杨业传。

95、文章作者孙莱芙,摘自孙莱芙的博客。

96、杨家将并没有消失,现在依然还有,杨家将精神更是与世长存、荣立不朽。

97、是同一个人。杨继业(约932~986年)又名杨业。原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宋。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牛马五万多,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战果辉煌。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

98、今人最熟悉的“令公”,当然是“金刀杨令公”,至今戏曲中传唱不衰。按《宋史》卷272《杨业传》,他在生前只是一个战区副司令,其官衔是云州观察使,按宋时习俗,可称杨观察;身后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北宋前期,太尉是三公之官位甚高。但在宋人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说:“话说杨令公之孙,重立之子,名温,排行第唤做杨三官人。”杨业即使在身后并无中书令之官衔,而讹称杨业为杨令公,亦是由来已久。《古今小说》卷9《裴晋公义还原配》称唐朝宰相裴度为“裴令公”,卷15《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称五代史弘肇为“四镇令公”,符彦卿为“符令公”。裴度、史弘肇和符彦卿确是“拜中书令”,“兼中书令”。

99、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继续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100、回忆生前温暖 感觉好孤单

101、宋朝的官员们如贺怀浦、贺令图、刘文裕等,认为这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前后不断上书,请求宋太宗北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