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杨维桢草书题钱谱书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毛笔“画沙锥”之名来自“锥画沙”的典故。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锥、印都是硬物,沙、泥都是软体,毛笔虽软,但要写出刚硬的感觉,力透纸背。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述陆彦远语:“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锥画沙”在书法中比喻线条沉着深入,而以“画沙锥”来命名毛笔,则是喻指笔心坚硬如锥。
3、(临摹与创作):赵永金临邓石如篆书长卷、篆书刘禹锡《陋室铭》长卷欣赏
4、☞习近平丨对文化艺术人才要格外珍惜!
5、元杨维桢行书张氏通波阡表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6、然而,如果人们将“铁崖体”一词的精神内涵,同样迁用于迥异当时的杨维桢书法的话,想来也十分贴切。
7、杨维桢书法就如同他的诗一般抒情,极具韵味。杨维桢的草书超逸放帙、奇崛峭拔,更是显露出他放浪形骸、狷狂不羁的性格特点。留传于世的杨维桢书法均是他50多岁以后的作品。从传世的这十余件墨迹里,虽然不大能看出杨维桢学书的轨迹,但可以看出杨维桢功力之深厚。
8、其实说怪也不怪。苦、辣、酸、甜、麻,各种口味的美食都有人喜爱,甚至还有人专门喜欢吃臭臭的榴莲和臭豆腐呢。
9、龚琳娜是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手,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得了那么多奖,可是知道的人却只有音乐圈的人。但是一首“自毁形象”的神曲《忐忑》,惊奇了无数人的耳朵,于是,她开始变红了。好好唱、认真唱、努力唱,唱得好的人太多了,不好好唱却唱得好的人就没有几个了。艺术的生命灵魂是其独有的特色。
10、杨维桢书法的传世之作有《鬻字窝铭》、《真镜庵募缘书》、《梦游海棠城记》等等,分别收藏于各个博物馆。大凡对书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去博物馆欣赏一下杨维桢的书法真迹。杨维桢作为书法大家,为中国书法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书法传了几百年而不朽,即使再过几百年,人们也依然会对杨维桢的书法津津乐道。这是对杨维桢才华的认同,也是杨维桢为世间作出的贡献。杨维桢将他的洒脱在字里行间穿梭并留给了世人。只有真正懂得了洒脱,世人才能学会杨维桢书法的真谛。
11、他这么大胆子究竟从何而来?细细地帮他想一想,推敲一下,他竟然如此底气十足。
12、写出好书法,还需好毛笔
13、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赵永金
14、【杨维桢】赠装潢萧生显序。淞之装潢家,无虑百十。类以时艰废业,且徙于他伎,独城东萧生显者,守世业不易。余每佣其工,优贷以粟,因闵之曰:唐之秘书省,吏凡六十有七人,而装潢匠六人者在中。则知昔之业者,有禄养于官;今业于市,又徙于他,世变亦可占也已。他业者皆徙,而显虽束手饥其身,不徙而业益精,亦有类吾君子之固穷以俟时者。时向平矣,大夫士将复尚文事,则显之业复振,又果忧食之不给乎!士大夫文事与显业相关其盛衰,显之业振,则吾道亦不塞矣夫!时岁在丙午夏六月上吉,会乩抱遗老人杨桢,在云间草玄阁试铁心颖书。
15、吴兴陆生某有才学而隐于笔工。其仲氏颖贵……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尖圆遒劲健,可与古韦昶争绝。余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颖贵亦自贵,虽势要求之而不可得。别襆之以锦,署曰:非会稽铁史先生弗能。知宣州诸葛氏云:柳学士能书,当留吾笔,否即退还。未几,果退还。叹曰:代无右军,何以用吾笔?而颖贵欲以吾当右军,曷当?惜予老矣,所书今不过山经野史,汝锥之功,无以用之以利天下,徒为祝锥辞。
16、个性鲜明的杨维桢书法之作,的确可算是悖离传统、自立门派的突出一例。尤其是这一现象发生在依然讲究书法创作法度的元代书坛,其意义便不同寻常。
17、杨维桢的书法杨维桢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很注重墨法和章法,书法狂放,笔法老辢,大胆突破传统。他的书法作品善用一笔墨,直到笔枯得不能写再醮墨,所以浓淡对比强烈,这一点倒很符合现代书法的审判情趣。但我想,他的书法在元朝当时一定是被作为“丑书”对待的,书法大师赵孟頫肯定不认同他的风格。
18、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行草书,纸本,纵3厘米,横2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19、这篇文章未载于杨氏文集,它记载了元末松江书籍装裱业由盛转衰的真实情况,赞扬了萧显矢志不移的坚守。这是元朝在松江一带统治的最后一年,松江府、嘉定州已经在吴王朱元璋的控制下,徐达大军正在围攻张士诚最后的堡垒——平江(苏州),杨维桢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历史的方向:“时向平矣,大夫士将复尚文事”。这件也是小字行书作品,线条劲健,起收笔处皆精致入微,符合前述铁心颖“劲而有力,圆而善任”的特点。
20、好的书法不外乎技法纯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
21、可以说,赵孟頫的叔父(即玉溪尚书赵公)成就了冯应科,赵孟頫(即松雪公)成就了陆颖。在冯、陆两位制笔名家的带领下,湖州制笔技艺迅速提升,陆续形成了多个制笔家族,从业人数和技术水平都是全国之冠。湖笔的江湖地位在元代得以奠定。元末明初人虞堪总结元代湖笔状况时写道:“苕人艺者多艺笔,冯陆当年称第一……后来温生、杨生皆擅场,乡里而今有子孙……沈生兄弟懒归去,更有施生争后先。”提到了冯、陆、温、杨、沈、施等多个名擅一时的笔工家族。
22、他虽然颇有个性,却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父;同样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势力极大的张士诚占据吴中之后,江南名士竞相投靠,只有杨维桢请都不去。杨维桢一次去苏州,让张士诚知道了,拿出御酒专门款待杨维桢,酒喝一半,杨维桢赋诗一首:“山中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张士诚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放他走人。
23、元杨维桢行书小游仙辞序残卷故宫博物院藏
24、账号:0200206809000012936
25、杨维桢晚年有个习惯,他经常在书法落款时写出笔工姓氏和毛笔名称,例如:
26、延伸阅读: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卷》草书欣赏
27、元杨维桢行书题杨竹西小像卷故宫博物院藏
28、韩子为笔作《颖传》,颖莫贵中山之毫。汉制,天子笔皆用兔。蒙恬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欧阳通以狸毛为主(柱),覆以兔毫,则知颖不独贵于兔也。宣州诸葛氏传笔有二等,高贵者,柳公权求而与之,又语其子曰:学士能书,当留此笔;不尔请退还。未几,果退还,即以常笔与之。盖高贵者,非右军不能用也……擅名于馆阁诸公者久矣。至其孙,遂以颖贵名焉。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予用之,劲而有力,圆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则不可书矣。故铁心之颖,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
29、好的书法来自于技法的娴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
30、此外,杨氏用笔还受到同时代高手康里的直接影响。康氏是少数民族书家,他的可贵之处,是能在赵孟頫秀美书风空前盛行于朝野之时,别开一面地以充满拙趣的清健书风,来实现自己的另种审美理想。如杨维桢书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张氏通波阡表卷》(图1),便是与康里氏所作的《李白古风诗卷》(图2)在用笔上极相类似的书迹。这两件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在用笔上显现出几近刻意的章草捺脚,但在遣笔意趣和总体汇成上,却古意盎然。
31、在元代,杨维桢是一位独步书坛、极富个性魅力的书家,从他的书法师承出处看,似乎和同时代的书家并无区别。楷书风规晋唐,尤得力欧阳通、褚遂良;行草则远法汉晋张芝、索靖,但最终却走了一条与时风截然相反的道路。与赵派书法严谨守法、流美秀逸相比,杨氏书法则狂怪不经,冷蛸朴拙;前者有皇室显贵的气质,后者有山林野夫的面貌。分析其成因,首先与他高旷绝尘、特立独行的个性有关,其次与其书学主张有关。杨维桢非常强调“面目骨体”、“性情神气”的表达,所以他的书法尽管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竭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变化。
32、元杨维桢行书沈生乐府序卷故宫博物院藏
33、《赠装潢萧生显序》:在云间草玄阁试铁心颖书。
34、《题倪瓒溪山春霭图》:在沧州轩试老温旧颖。
35、Inmanyspeciestheprecisedistributiontoblastomeresofmoleculardeterminantsinthecytoplasmiscrucialtoproperdevelopmentofdifferentcelltypesintheembryo.Inmammalandbirdspeciesthefateofcellsisdeterminedbythepositionofacelllateincleavage.细胞质中分子遗传因素精确分配到卵裂球中,对许多物种而言,是发育成胚中不同类型细胞关键所在。对哺乳动物和鸟类而言,细胞的命运最终由细胞分裂后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36、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辞。
37、可随着书法实践与审美阅历的自我提升,开始欣赏美的同时,也渐渐对古拙老辣“真香了”。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东西,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这双眼睛竟然也开始发现出杨维桢的“丑书”之美来了。
38、在杨维桢简介里称,杨维桢打小便在父亲所造的红楼里读书。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将红楼的楼梯撤去,仅用辘轳传食。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维桢呆了五年,学识就超过了他的老师。
39、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
40、元代,使用有心笔的人越来越少,其所用的缠纸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元人方回称赞湖州笔工杨日新诗云:“江淮笔工千百家,孰甲孰乙我所悉。鸡距散卓杨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说明此时鸡距笔尚未绝迹。而笔师陆颖贵为杨维桢制作的“铁心颖”,根据上文描述,“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定非元代主流的散卓笔,而是依古法制作的鸡距笔一类的有心笔。尤其是它以较硬的“丰狐之毫或麝毛须”为柱,较软的兔毛为披,有柱有披,这就是鸡距笔的做法。
41、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42、元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43、自如其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看重其内心。
44、读懂杨维桢,也是人到中年。
45、书法如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重内心。
46、元杨维桢晚节堂诗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7、关于“画沙锥”,请看明洪武二年(1369)杨维桢《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
48、《真镜庵募缘疏卷》、《城南唱和诗卷》、《游仙唱和诗册》为其行草之杰作。这些作品粗服乱头、点画狼藉,真、行、草相互夹杂,其间还多见章草的笔法和结体搀入,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大小参差,粗中有细;章法更是离奇古奥,字距常常大于行距,打破书法的传统布局而别开生面;在貌似零乱错落的格局中,产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如千军万出奔腾而来,气势逼人。明吴宽评之曰:“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爿斤,倒载而归。”
49、这些性价比超高的毛笔,用过的都说好!
50、▲(可以不二)欢喜观照黄铜镇纸
51、《跋赵孟頫与王觉轩诸札》:在卷素斋试沈先生乐墨。
52、【杨维桢】在杨维桢简介里称,杨维桢打小便在父亲所造的红楼里读书。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将红楼的楼梯撤去,仅用辘轳传食。在这样的状况下,杨维桢呆了五年,学识就超越了他的教师。
53、元杨维桢行草书真镜庵募缘疏卷上海博物馆藏
54、另一件是《赠装潢萧生显序》,至正二十六年六月书。王方宇旧藏,2010年在北京瀚海春拍成交。文曰:
55、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白门柳元·杨维桢步出白门柳,闻歌金缕衣。事生不事死,曩誓今已遗。空负地下心,百年以为期。向来媒佻鸠,宁为今日思?焦仲卿妻元·杨维桢生为仲卿妇,死与仲卿齐。庐江同树鸟,不过别枝啼。
56、《杨铁崖诗帖》:在任老人读易斋试新制铁心颖书。
57、元杨维帧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58、蒋氏,是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
59、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古法制笔有柱有被(披),以中山兔毫为贵,唐初欧阳通以狐狸毛为柱、兔毫为披,亦甚名贵;唐代制笔名家诸葛氏笔分为二等,高贵之笔依古法制作,晚唐名家如柳公权亦不能用;湖州笔师陆颖贵“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说明“铁心颖”是为杨维桢特制的笔,时人不会使用。
60、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61、明太祖强行再次入召,杨维桢只好进京。等修纂完成后,杨维桢请辞。但是到家不久后便病逝。杨维桢简介里对杨维桢为人也有很好的介绍。杨维桢宽厚待人,只对有才德的人尊敬,不管身份贵贱。平时喜欢称道别人的才华,对于过失则不太在意。这样的杨维桢,只要做他的朋友都会很开心吧。
62、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63、南宋杨万里有诗云:“旧来鸡距说宣城,近来墨池说毗陵。不知阿谁喜柔懦,毛颖只今泥样软。笔头政要挽千钧,渠自无力随人转……”这反映了古法、新法制笔的明显差异。有心笔笔心硬,不能按到底,而无心笔能够一按到底,即便都用兔毫制作,无心笔显然比有心笔要软很多。这种改变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从南宋以后,无心的散卓笔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直至完全取代有心笔。
64、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65、元杨维桢楷书周上卿墓志铭卷辽宁省博物院藏
66、《跋李西台六帖》:在云间草玄阁试老陆铁颖书。
67、《壶月轩记》:在云间之拄颊楼试老陆画沙锥书也。
68、元杨维桢行书跋马远商山四皓图
69、杨维桢书作的通体章法,自然与他不同寻常的用笔和独特的结体方式直接相关。然而,除技法因素之外,更与他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和浪漫情怀所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杨氏艺术性格的真实流露。在此,不妨结合杨维桢书法之作,来作进一步的了解。
70、有学问得人只能被认作是学者,但他却还是一位文学家,在诗、文、戏曲方面也有自己的作品。他的古乐府诗,温婉、美丽动人,雄伟、豪迈自然,被称作“铁崖体”,历代文人多有推崇。
71、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一位诗人。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超乎寻常的构思和奇特非凡的意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或是拟古之作,题材内容虽不是很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常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72、杨维桢在很多文学领域造诣颇深,书法也是一绝。他的诗自成一体,号称“铁崖体”,特点是狂而怪,清新诡谲。因为这种文风,杨维桢又被称为“文妖”。历代对于杨维桢作品的评价都颇高,可见杨维桢在文学上很有建树。
73、元杨维桢行书沈生乐府序卷(局部)
74、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晚号东维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读书铁崖山,因自号铁崖。元泰定进士,授天台县尹,改绍兴钱清场司令,坐损盐久不调。其诗名盛一时,号铁崖体。著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他描写酒的诗句有:桃花源头酿春酒,滴滴真珠红欲然。——《红酒》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席上作》
75、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元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76、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77、杨维桢作品局部的书法用笔
78、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由于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又被尊称为铁笛道人。杨维桢简介里说,他是“元末三高士”之在元朝文坛极具盛名。
79、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子、东维子、梅花道人等,浙江诸暨人。少时,其父于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万卷,去其梯以辘轳传食,维桢于中苦读,五年不下楼,因以铁崖为号。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后参预会修宋、辽、金史。曾作《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元末动荡,维桢遂避地富春山,晚年徙居松江。杨维桢性狷直忤物,不为世俗俯仰。精诗文,名重一时,称“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并称元末“三高士”。
80、温国宝、温子敬父子也是湖州著名笔工。元人揭傒斯《赠笔工温国宝序》云:“吴兴多名笔,温国宝其最后出者……凡有自吴中来者,余必求温氏之笔,而愈不可多得矣。”王冕、顾瑛也喜爱温氏笔,王冕有《谢友惠温生笔》诗。沈氏是湖州后起的笔工家族,也颇得当时名家看重,知名者有沈日新、沈君宝。《赵氏铁网珊瑚》卷七著录《赠笔工沈日新》诗卷,其中有杜本、柯九思、郑元祐、柳贯等名公题咏。柳贯说“灯下试染散卓,爱其转折可人”。《至正直记》载:“笔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吴兴陆颖、温国宝、陆文桂、黄子文、沈君宝,颇称于时。”
81、另外三件署明用“铁心颖”书写的作品(《草书选评诗卷》《跋李西台六帖》《杨铁崖诗帖》),均未传世,仅见诸书画著录,但亦可知都是题跋、诗稿一类的小字作品。故可印证“铁心颖”笔头并不太大,适合写精到的小字。
82、他行笔能够追溯到汉魏两晋,并将汉隶与章草的古拙笔意和二王行草之风韵及欧字劲峭之方笔融合,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成就了杨维桢自己的书法。这些特点与赵孟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杨维桢晚年的书法更上层楼,恣肆古奥、狂放雄奇,拥有诡谲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气势。
83、元朝只有一种赵孟頫的二王复古书风,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杨维桢的搅局,元代的书坛就不完整。
84、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一日,杨维桢撰《赠笔师陆颖贵序》,对“铁心颖”有详细的记载:
85、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抱遗叟,浙江诸暨人。幼时其父杨宏在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数万卷”。元末辞官到松江,常与有识之士饮酒赋诗,酒后作书,独坐舟中吹笛,最爱吹《梅花弄》。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召他到南京修礼乐书,自言“老妪不能再嫁”,托辞不去。
86、杨维桢《壶月轩记》俞参题咏局部
87、在传世至今所有的杨维桢书作中,行草书之作几乎为其全部,因此缘故,后世人们对于他的此类作品也最为熟识。
88、在杨维桢的时代,有心笔几乎绝迹,无心的散卓笔方兴未艾。他一方面用枣心、乐墨等散卓笔来进行日常书写,一方面又向湖州笔工定制了铁心颖、画沙锥等有心笔,力求在书法取法、书写工具方面都回归晋唐。有心笔刚硬锐利的特点十分契合杨维桢“铁心道人”的个性,成为其至爱的案头利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杨维桢独特书风的形成。书法史的发展与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李阳冰到杨维桢的六百年,有心笔、无心笔的此消彼长见证了大字书写的兴起和时代书风的变迁。杨维桢作为有心笔最后一代使用者,他恰好站在元末明初书法史复古开新的时间节点上。
89、杨维桢书写此《周上卿墓志铭册》时已经六十四岁。从书法创作的功力积聚、书写状态和表现手段看,这个年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至佳时期。然而从传世所见的几乎皆为杨维桢行草书作品的现状看,杨氏所在乎和着意表现的,也许正是那些能够直接畅响心曲的如渴骥奔泉般一往无前的惬心之作。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此件《周上卿墓志铭册》所显示的意出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楷书的精湛功力,断然是通常以行草书名世的书家所难望其项背的。仅此一点,便已能足够说明并纠正相关杨氏书法“狂怪不经”和“借诗以传”的诸多评说,同时,也为人们能够全面地认识“耻与人同”的杨维桢书体的彼此间关系,和深入解读杨氏“真书多隶意、行草伴真书”的独特艺术语言,提供了物质性支持。
90、"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哪一日这苦海可以熬干,免得你(指白洋女)在雪白的专海盐上继续辛苦劳作属.元代诗坛领袖杨维桢描写白洋女晒盐艰辛的《水乡竹枝词》,“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把那份勤劳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91、杨维桢字廉夫,晚号东维子。别署甚多,如抱遗叟、老铁贞、铁崖山人、铁道人或铁龙道人、铁笛道人、梅花道人等。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杨氏生于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三十二岁登进士,历官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和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职。尝会修宋辽金三史,著《正统辩》。元末,被委任为奉训大夫江西儒学提举,时遇反元兵变避富春山。此后他还受命钱塘关令,因触犯朝相徙居松江。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诏纂修礼乐书,杨维桢遂留京四月,待叙列略定即归,归后不久便下世。
92、杨维桢曾做过天台县的公安局长,因为惩治腐败官员而遭陷害,以后终于也没有做成大官,最后心灰意冷的他选择了隐居,专心诗书画,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富贵的文化财富。
93、上楼更衣玉山倒,腰间带脱金犀毗。
94、元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1296—1370),又名维祯,字廉夫,元绍兴路诸暨州人。他于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次年就任天台县尹,左迁钱清场盐司令。后至元五年(1339)丁艰,期满回到省城杭州,却迟迟未得补官,浪迹浙西山水间。杨维桢于至正四年(1344)应湖州长兴蒋克明聘,赴东湖书院任教。他在长兴衣食无忧的两年生活,有很多意外收获。例如他得到一支用千年残剑熔铸而成的大铁笛,作为他须臾不离身的伴侣,亦因此自号“铁笛道人”。而在书法方面,他放荡不羁的书写风格初现端倪,同时因为身处湖州,对湖笔制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了与笔工的交往。
95、杨维桢迥异于时的个性鲜明的书法艺术,固然和他的生长环境、人生阅历,和在文学领域的卓越造诣相关,然而,彼时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状况,也是最终形成杨维桢独立艺术性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96、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报》
97、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亦号铁留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卒。泰定四年进士,官至江西儒学提举。罢去,则避地富春山,后赴钱塘。周游山水之间,以声乐自随。善属文,但其文辞非秦、汉不学,以求笔调高古。其人气度不凡,性情高旷。其书不拘成法,随意天真,似名士不修边幅,而气、力、神、趣俱全,意境似其性格。
98、元杨维帧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99、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杨维桢所书《周上卿墓志铭册》,为流传至今的唯一杨氏小楷书法之作,从著录情况看,杨氏楷书之作历来罕见,因此这件墨迹就显得弥足珍贵。
100、小时候,家境清贫,多吃粗粮,因此看别人拿着白面馒头都馋得咽唾沫。而如今,白面馒头吃久了,回老家能吃一顿高梁米饭,都激动得差点儿热泪盈眶。其实,哪有什么粗粮细粮之分别呢?论营养,粗茶淡饭更养人。只是世俗的眼光过早地贴好了标签,只注重颜值和口感,大米白面自然受宠。当我悟出粗粮也一样是上天恩赐的珍贵粮食时,年纪也步入了中年。
101、元杨维桢行草书跋龚开骏骨图卷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