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6:55:09

1、王弗自幼饱读诗书,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苏轼读过的书有时有所忘,她亦总能从旁提点,苏轼问她其他的书,她亦能娓娓道来。那段时光,这对小夫妻常常相伴读书吟诗,俨然一对最恩爱的情侣。

2、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治平三年(1066年),父苏洵过世,苏轼回蜀守丧,英宗怜之,同意以官船载运苏轼一家。

6、▋莫言微博回忆《透明的红萝卜》发表经过

7、李雍后来回忆说:“第一次去土城看守所看望父亲时,他托我买苏东坡诗集。狱中四年,他把苏诗两千多首背得滚瓜烂熟”。

8、一下雨,小屋就跟破船似的,

9、这段为母守孝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兄弟一生中难得的悠闲时光,他们和年轻的妻子一起,侍奉父亲,纵情山水。也就是在这段心无旁骛的日子里,苏东坡和妻子王弗之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0、“三落”:一贬再贬。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扩展资料:苏轼文学成就

11、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12、在倾诉对象是苏辙的时候,因为纯出自然,东坡总有妙笔。苏轼传世的名篇里,大多都与苏辙有关系。

13、不过,王安石罢相以后,一群小人走上前台,他们把苏轼的诗加以别有用心的解读向皇帝施压,欲将其置之死地。同时,来自政坛和文坛的嫉恨与诋毁如洪水猛兽般扑来,这下连皇帝都无法庇护他了。

14、“日啖荔枝三百颗”这都是小把戏,大家可还记得饕餮(taotie)?东坡曾自比老饕,并毫不脸红地写下一篇《老饕赋》。

15、【苏轼生平】苏轼号东坡,他是文学家,是艺术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今日,我们从另外的角度,走近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16、“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的就是她

17、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18、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

19、▲苏轼一生中几乎踏遍大宋的疆土,图中标记的地点都是他曾去过的地方,曲线是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他在北宋官场上的大起大落,只代表行进方向,不代表实际路线。苏轼21岁出蜀,66岁北归,途中客逝于常州,最终安葬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

20、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21、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22、疱丁来操刀,易牙来烹调。水要新鲜,锅要洁净,火候要恰到好处……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这个老饕所喜欢的。

23、“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

24、正月,自杭州内调为吏部尚书。二月,因苏辙为尚书右丞执政,避亲嫌改翰林学士承旨。三月离杭州,沿途具辞免状,至京后仍上章乞郡。

25、苏洵希望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按部就班,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26、谁又能了解他心中的苦闷?

27、厨房还空空如也,只能吃吃草。

28、本来,皇帝赏识、太后撑腰、百姓爱戴,可一手好牌,已经被他打烂了,那个口若悬河,光彩耀人的苏轼消失了。

29、多读读苏东坡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学习他的人生态度,那么尽管我们是芸芸众生,也会过得更加精彩,走得更加坚定,也许这正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30、王朝云的墓在惠州西湖孤山边,墓边筑了六如亭,亭上有苏轼作的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31、一个崭新的苏东坡诞生了。

32、就是苏轼的吃草代表作。

33、《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34、他诙谐的人生态度、赋诗的欲望和热爱生活的习性仍存。

35、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五十三岁

36、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37、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38、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39、“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是苏东坡的处世态度,也一语成谶,定格了他烟雨朦胧、宦海浮沉的一生。

40、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41、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

42、苏轼顺风顺水的前半生就此翻篇了,接下来的几十年,他将像一只离群的鸿雁,在宋王朝的版图里四处飘零。

43、定州,作为宋朝的门户,对面是虎视眈眈的大辽契丹人,左边是不怀好意的西夏党项人,战略地位何其重要,可戍边的部队军纪涣散、贪腐成风,士兵们赌博酗酒,衣着破烂,忧心如焚的苏东坡迅即拉开了整风运动。

44、你在他面前,不必遮掩,不必矫饰,不用吞吞吐吐,不用戴着厚厚的面具。轻松自在,你可以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45、【苏轼生平】在浮躁的如今,若能走进这位愉快的天才内心,便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视野。

4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47、公元1061年冬天,26岁的苏轼去陕西凤翔做判官,这是他高中进士后第一次担任公职。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去赴任,从汴京(今开封)一直送到了郑州。

48、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49、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50、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51、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52、不料一日一亲戚不知,送来熏鱼给他改善伙食,他吓坏了,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还写了一首绝命诗留给弟弟:

53、文|浅水鱼(读史专栏作者)

54、这首诗充满自嘲之意,但也透着喜得幼子的欢欣。可是,这个孩子却福薄,在十个月的时候患病夭折。这对苏东坡和朝云都是莫大的打击,尤其是朝云,终日躺在床上,精神恍惚,东坡曾有诗云:“我泪犹可拭,母哭不可闻”,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后来,朝云没有再生第二个孩子。

55、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

56、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57、也是每到中秋总会被想起的一句诗词。

58、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两人相知相惜,可见一斑。

5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0、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族人,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

61、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62、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天因冷饮过度,下痢不止,又误服黄芪,结果病情恶化,“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孙氏馆病卒,享年六十四岁。由弟苏辙归葬于郏县小峨眉山。南宋宋孝宗追赠谥号“文忠”。

63、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64、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65、1080年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自号“东坡居士”纳朝云

66、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

67、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68、聪明的苏东坡看到这两句,幡然醒悟,心里暗道:“我错了!竟为了那区区‘放屁’两个字而大动肝火,更何来‘八风吹不动’?”这就是佛印禅师给他的启示,让他不得不自叹修行不如佛印远矣!

69、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70、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71、今天看来,可算是眼光毒辣。

72、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73、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74、以“东坡”命名的菜肴,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腿、东坡狗肉、东坡蒸猪头、东坡豆腐、东坡茄子、东坡羹、东坡甜藕、东坡墨鱼、东坡鳊鱼、东坡五柳鱼、东坡生蚝、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烧麦、东坡泡菜、东坡黄鸡粥”等,显而易见,就些都是苏东坡发明的菜肴。生蚝是苏东坡在被贬到海南儋州的时时最喜欢的食物,入乡随俗的他挖掘出生蚝的美味,甚至还给他的儿子说,海南这边的生蚝特别好吃,你不要告诉朝中的官员们,省着他们过来跟我抢!

75、1057年中进士,母丧,服孝(104~106)

76、让他千万不要公开海南生蚝的秘密。

77、苏东坡所在的年代,恰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士大夫活跃在政治舞台,国家的统治还算稳固,皇帝和大臣也无意于开疆拓土(宋神宗除外)。所以,东坡即使天纵英才,也没有机会像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匡扶天下。当金国的铁骑踏破北宋的国门时,苏东坡已过世二十余年,所以,他也没有机会像岳飞一样,力挽狂澜,精忠报国。

78、当年让他家的狗很不开心的那道菜,

79、长江边一块红色的山崖,成了苏东坡时常念起的地方,人们叫它“赤壁”。不管是不是三国周郎的古战场,当面对这亘古未变的山石和滚滚不息的江水,仅此一个名字,便足以给东坡无尽的启发。

80、1068年2月,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这是古代大家族常有的事,姐姐死了,在家族里面挑一个合适的妹妹嫁过去,一者维系两家的缘分,二者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以姨代母也是最好的选择。

81、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82、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83、苏轼被贬惠州的一年前,妻子去世,

84、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五十九岁

85、苏辙使契丹归,为御史中丞。宰相吕大防、中书侍郎刘挚欲引用新党人士以为调停,因苏辙激烈反对而罢。

86、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

87、作为一名文学家和艺术家,苏东坡是一个天才,这个大家都不否认。苏东坡在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都登峰造极。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

88、这首诗写尽了人生的无常,却也写尽了诗人的豁达,这也是苏轼心有所感,写给弟弟苏辙的。

89、接受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世人的毁誉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于世,真正重要的无非是自己的经历和感观。

90、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二十六岁

91、朝云死后,苏东坡已年近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儿子的陪伴下继续被流放,到了海南,后来死于返京途中,享年六十四岁。

92、二月,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撰作《易传》、《论语解》。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黄州士人多与苏轼交往。

93、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94、苏东坡在杭州做知州时,有一天审堂,衙门打开,原告和被告走进来。在古代,无论县衙门还是州衙门,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大门一定是打开的,老百姓不可以进来,但是可以在门外旁听。原告说去年冬天借了20贯钱给被告,一贯钱就是1000个铜钱串成一串,说好今年夏天还我,到了夏天他不还,请老爷作主叫他还钱,苏东坡就问这个被告:为什么借人家钱不还啊?被告说:不是我不还,我是还不上啊!小人家里是做扇子生意的,去年冬天我向他借了20贯钱当本钱,买了竹子,买了绢,准备到今年夏天卖了扇子以后还钱给他。没想到今年夏天杭州气候反常,天气不热大家不需要扇子了,扇子卖不掉,所以我的本钱就收不回来。我家里现在积压了很多很多的扇子。

95、那个时候,还没有“追星”的风尚,人们渴望一睹东坡的风采,更多的是感念于他在民间广施的恩惠。

96、苏轼还是“宋四家”之首,是北宋书法第一人,更别说他的《枯木怪石图》,在绘画史上可谓无价之宝。

97、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98、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99、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试,因为写诗得罪了朝廷而被降职,下派到湖北黄州,到了黄州后,他自称为“东坡居士”。

100、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101、元祐七年(1092年)壬申五十七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