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材。
3、B.王勃,字子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其代表作《滕王阁序》。
4、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5、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6、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7、初唐四杰的抒情诗(包括咏怀、咏史、送别的诗)内容是大大地丰富了,写景、咏物的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8、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任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坐事辞官。光宅元年(684年),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
9、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10、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生于公元650年,约死于693年以后。10岁时应神童举,授校书郎,终官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杨炯的诗与文成就并不相等。他的五言律诗体制精美,气势宏放,王、卢、骆所不及。而杨炯的文,则情真不如卢照邻,词采不如王勃,七言歌行,亦不如卢、骆。五言律诗是他所擅长的,其边塞诗气势更佳。
11、出身范阳卢氏北祖,是东汉侍中卢植的十六世孙,唐朝江都尉、临颍丞卢仁朂之子。博学能文,起家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因病辞官。爱好诗歌文学,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为“初唐四杰”。因麻疹疾病,不堪重负,投水自尽。著有《卢升之集》,明朝张燮辑有《幽忧子集》存于世。
12、“初唐四杰”有极度的相似性,神童出身,悲剧结尾,官职式微,名气流传。也正是这样带着传奇色彩又分外真实的他们,一改齐梁宫体诗的弊病,将视线无限拓展,从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亭台楼阁移至江山大漠。此先华而不实的骈文在他们笔下荣获了新生,诗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再局限于情爱纷扰,而是真正将眼界放宽,用豪迈凄凉的笔法,书写尽了他们郁郁不得志、多愁多病身的一生。
13、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14、不同点: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此外个人经历也不同,所留诗歌数目也不同。
15、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6、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约生于公元635年,约死于689年。主要活动在高宗、武则天两朝。曾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足挛,一手残废)所困,虽曾求医于孙思邈,亦不得治。绝望之余,在颍水之滨预筑墓穴,偃卧其中。最后竟投水而死。他一生坎坷,思想上与统治集团不合拍:“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17、不知他死前该有何般绝望,也不知他会不会想起当年“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飞扬?
18、【初唐四杰】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19、“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0、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21、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22、初唐四杰中()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3、卢照邻:沧海一粟,荣华烟云
24、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25、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3)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26、初唐四杰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27、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的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28、遥遥分凤野,去去转龙媒。
29、主管:中共彭州市委宣传部
30、答:相同点:“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31、我与彭州早已灵犀相通,这种爱是你们无法比拟的,只能用一个词概括……酷爱!
32、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33、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34、【初唐四杰】骆宾王:仕宦而亡,生死成谜
35、初唐四杰眷恋彭州入骨入髓,入梦之魂,入情人心……
36、不知是何原故,彭州这方热土、这方山水,令人神思梦绕。彭州充满仙风道骨之仪,是中国历代帝王、名士、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而初唐四杰正是看重这里的人文厚重,方知这些仙人、帝王、名士和文人墨客有许多安邦秘笈,尤其是他们修心养性乞寿之道,更是天下世人仰慕的地方!而人文厚重的教化功能正好切合了初唐四杰的内心需求,于是他们才对彭州趋之若骛,神迷情狂!
37、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38、唐如意元年,他出任盈川县令,次年卒于任上。
39、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40、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41、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42、杨炯自幼聪明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第,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43、D.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44、初唐四杰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45、初唐四杰是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都是初唐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在青少年时就获得(四杰)的美誉。他们同样是官小名大,年少才高的诗人,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便是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46、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7、卢照邻(公元632—695年)范阳人,字升之,初唐四杰排在第三。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调任四川新都县县尉时,应九陇县令柳太易之邀到九陇游观,在九陇津(即古岷江之湔江渡口)等船之际为恬淡清新的景色所感动,于是一气呵成《九陇津集》一诗。
48、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4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50、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51、诗中驳斥了一些人对“四杰”的责难,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52、那年他不过二十有余,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转眼便给后人留下了无尽遗憾。
53、王勃(约650~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54、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55、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56、王勃同柳太易游玩葛仙山秀美风景时创作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思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诗歌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课文中都将其作为文学范本对学子进行施教呢!
57、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58、彭州不仅地处神秘北纬30°45′这黄金分割律0.618的最佳地段,而且彭州又是神秘地缘皇冠上罕有的一颗生态明珠;彭州不仅是神秘纬度上的“宇宙之绝观”和“天门太极”图腾的重要发祥地,而且还是群峰为屏、林木作荫,左右江河溪流环绕拥抱,面向野开阔的一马平畴。这一带山水秀美,集宇宙自然之尤物,天地日月之精华、林木花草之灵气,更是气扬、磁场、生态场、元素场、氧气场等最为富集弥漫的风水宝地。
59、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60、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61、王勃,工诗能文,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曾说,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浪漫,遭遇悲惨。据说王勃是度海落水,惊悸而死,但更多人对他的卒年有异说!???
62、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6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4、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65、这十句诗是骆宾王同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一起到彭州实地游览后,融风景、历史、人文典故于一炉,粹炼出深邃奇绝的宏篇佳作。他将彭州这一古蜀文明之圣地放在宇宙自然之宏观和整个四川广袤疆域来描写的,其意境浩渺飘远,意蕴逍遥无边。
66、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胳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路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67、文人大抵都是有惜才情结的,杨炯也不外乎如此,只是,他惜的是自己的才。
68、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6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0、初唐四杰领衔人物应该是王勃.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希望可以采纳,谢谢!
71、正确答案:D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一篇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氏檄》。故选D。
72、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73、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74、C.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其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
75、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76、杜甫有句诗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是代表唐代,肯定了他们短暂数年的努力与情怀。
77、半室生清兴,一窗馀午阴。
78、难怪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心中与梦境中,美丽的彭州就像他们心仪已久的初恋情人,令他们心驰神往。难怪他们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愫,或远道而来栖居彭州、或慕名受邀参观彭州、或以华丽的诗句赞美彭州、或遥望梦想关注彭州、或撰深邃的文章指点彭州的未来远景……
79、杨炯(约650—约693年),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
80、魂将离鹤远,思逐断猿哀。
81、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82、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何托)”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83、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人间之繁,万物有缘。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本是他乡之才子,却偏与遥远一隅、太阳神鸟起飞的地方——彭州结缘。奇怪的是,四人却都像初恋情人那样百般酷爱这里,那样的炽烈、那样的狂热、那样的痴迷。不信?!请看他们的群聊记录!
84、王勃:王勃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85、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86、心赏风烟隔,容华岁月催。
87、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扩展资料: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88、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89、而最能代表骆宾王酷爱彭州之情的要数《郑安阳入蜀》那首十句诗:
9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1、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等。
92、(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93、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94、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95、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96、(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97、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98、遗锦非前邑,鸣翠即旧台。
99、他坚持着与病痛斗争了几年,隐居山林,远离官场。可最终他还是受官场的余威与病痛折磨太久,绝望的投水而亡。
100、这位一生渴求被重用的天才,终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但他在为官期间,爱民如子,死后受尽百姓追忆与哀思。他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才华,用后世数百年的传颂来将自己的姓名,篆刻至所有人心中。
101、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