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使……跃然纸上,刻画了……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赏析: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精明干练。(奇人奇貌,必有奇能)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双手比做白鸟;运用了一系列传神的动词,比如:触,飞,贴,上,生动地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连串动作,医术了得
3、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4、“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2015年四川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5、(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6、不出现本体、比喻词,只出现喻体。不同于借代,借代是相关点,借喻是相似点。(千树万树梨花开)
7、(答案)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8、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9、反问:加强语势,激发情感
1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11、……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13、总结性资料,请妥善保存
14、夸张:强调特点,表达情感
15、(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16、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7、第九章:章鱼的一只眼睛鼓鼓的,有猫头那么大,呈暗红色;眼睛的中央发绿,不时闪变出各种光泽。章鱼的几十条触须蠕蠕而动,犹如一团小蛇,弯弯曲曲,盘成各种源泉,鱼皮上的鳞片令人讨厌地沙沙作响。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章鱼的触须比作小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章鱼凶恶、残酷的身体和它发出的讨厌的声音。
18、【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的赏析】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9、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作借代。
20、免费语文资料,学习规划,问题答疑。
21、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22、(2010安徽卷)
23、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2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5、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26、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27、阅读课┃第5节:表达方式阅读(1)
28、通过细节描写,使读者体会到欧阳老师为了锻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力,以身作则,表现了欧阳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帮他完成了另一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此时的风雪之大,从侧面烘托出欧阳老师的形象。
29、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30、阅读课┃第4节:开头作用阅读
31、衬托是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一种是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32、(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33、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3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5、吃完那美味的早餐,我要去学了。(缺字,改成“去上学了。”)
36、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37、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带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38、【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的赏析】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39、(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40、要看具体情况,比如说可以赏析动词:.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也可以从描写方法上来看,用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者体现了什么人物品格:从...可以看出...具有...的人物品格语文题要用心去仔细体会
41、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回喻、较喻、互喻等)
4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
43、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44、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45、②指出它的表达效果(作用)
46、想考9让大家知道你“在看”
4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8、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两个方面确定:
49、答案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
5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51、(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5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后两联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从景情关系上,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的角度,可从听觉“鸟鸣”和视觉“野花”的角度分析,视听结合,写出了山谷中景物的清幽,写出作者的闲造之感。
53、(2007北京卷)
54、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55、中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表现为两种题型:基础题的修辞运用——考的是修辞的判定及作用;还有一种题型就是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题——考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56、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57、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58、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5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6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列锦
61、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62、父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亲像一棵树为我遮风挡雨。小的时候总是喜欢粘着父亲听讲故事,总觉得呆在父亲身边很有安全感,最喜欢父亲早晨喊我起床了,一遍一遍的喊我,给我穿鞋子,穿衣服,有时候我还会耍点小脾气不去上学嘿嘿。在父母身边总是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上大学了,当踏上远离家乡的列车时我哭了,对爸妈很是不舍,当自己失去了父母的保护就像小鹰自己翱翔于天空,心里总觉得空空的。当新年再一次踏上回家的路途,几经辗转回到家看到爸妈在忙着准备年货,打扫房间时,我又一次落泪了。爸妈这些年你们辛苦了,女儿让你们操心了,今后的生活我会更加努力。爸我爱你!。
63、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4、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65、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66、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67、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6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69、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拟人
70、(概念)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1、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72、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73、(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74、(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75、“哟!宝贝在做家庭作业吧!真乖!”妈妈高兴地说。到客厅里同爸爸小声地说了句:“别打扰她!”说着,便关掉了电视的音量,好让我好好的做作业。做完了作业,也该睡觉了。睡意朦胧的我爬上了床,可爸爸还在守着洗衣机,刚躺上床,睡意便席卷而来,只留下了“哗哗”的水声,夜深人静……(此处情景交代得不太详细哦!因为按常理来说,爸爸深夜洗衣服是会打扰你的休息的,如果把爸爸深夜自己不休息仍要洗衣服的理由说出来会不会好一些呢?例如:因为我今天把衣服弄脏了,明天就要穿,于是爸爸为我深夜洗衣服,这样会不会更加合情合理?)
76、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7、(2013安徽卷)
78、(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9、在上学的路上,妈妈不停地提醒我:“记住了,上课一定要听讲哟!认真完成作业!上课别讲话……”哎!这话老妈至少也说了十遍了,可……(去掉省略号。)她还在不住地唠叨,这唠叨中饱含着关心,它温暖着我的心灵。经过一天的学习,我又回到了那个温馨的房间,开始奋笔疾书。(描写妈妈的篇幅似乎有一点小呢!能不能再加上一点事例,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呢?)
80、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81、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82、(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83、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族里(这里是不是应该改成“家庭”呢?一般来说,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这里改成家庭比较好。),我就像一颗嫩绿的小树苗,在关心和呵护两股“清泉”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应该用“棵”。“颗”一般表示种子等小而圆的东西。)
84、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
85、②语意双关,在歇后语后来经常出现: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86、(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7、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清晰。(排比)
88、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89、(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90、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91、②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这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92、(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93、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94、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95、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96、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也慢慢流行起来。
97、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98、(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9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00、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反语
10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常见的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