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赏析的谚语
1、农谚欣赏
(1)、(意思是,清明节有雨,麦子就会长不好的。)
(2)、燕子低飞沙燕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根据动物的特有本能,预测天气,将要下雨。
(3)、(5)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4)、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5)、(4)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6)、棉花籽,不知羞,哩哩啦啦出到秋。棉花籽,当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难出苗,当遇到雨水,墒情好时,随时出苗,正是以上所说,哩哩啦啦出到秋。
(7)、由此可见,一年中除了冬季不宜种植以外,春夏秋三季都能播种,也都有收获。
(8)、(3)一夜孤霜,来年有荒;多夜霜足,来年丰收。
(9)、我通常早起不吃饭就到菜园劳作,于晨光熹微中为菜们除草、施肥、松土、浇水……微风轻拂,鸟儿鸣唱,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
(10)、要得红苕好,底肥追肥要上饱。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11)、大雾不过当日是好天。过去没有科学仪器观测天气,全凭经验总结,像这样的经验总结,可靠性不大。
(12)、“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
(13)、特别是老祖宗能够通过观察立冬节气这天天气情况,预测来年粮食丰收与否,是不是个好年景!不信一起看看!
(14)、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
(15)、东虹日头西虹雨,虹是雨后天空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虹,五彩缤纷,呈弧形,它与太阳相对映。太阳出现在天空的东方,它出现在天空的西方;太阳出现在天空的西方,它出现在天空的东方。当虹出现在东方时,会有雨变晴,而出现在西方时,由晴变雨。
(16)、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种地时,种子不足花钱能卖得到,如果地里出苗不全,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告诫人们,种地保苗是增产的基础。
(17)、正如其他农谚俗语所说:“立冬有雨一冬雨,立冬无雨一冬干”。这是对上面谚语的一个解释,也说明了立冬下雨,则冬季多雨,但是少雪花,看来是个暖冬,不符合节气特点,自然不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势必影响来年粮食丰收,大家说是不是?
(18)、 “瑞雪兆丰年”,天降大雪,冻死庄稼地里的害虫,让百姓来年有好收成。大雪节气到来,气温下降,大家要做好保暖措施,同时为明年美好事物的发生而努力吧。
(19)、秋季响雷往往会连续暴雨,造成河水暴涨,便木兰溪下游平原地区泛滥成灾,淹浸农作物,影响收成,而山区沿海高地本来易旱,有雨则作物生长良好,收成亦好这里的布袋即麻袋,装谷物用,"却颠主"与"倒头抽"即袋口朝下,说明谷物无收成或欠收
(20)、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2、农谚语摘抄大全
(1)、近来,冷空气来袭较少,太阳灿烂辉煌,温度也比较高,还没有达到冰点,那要是立冬节气晴天,还有什么说法呢?
(2)、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3)、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4)、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5)、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对于前人的这种总结,笔者做过观察,这种现象存在,但是不绝对。
(6)、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7)、秋甲子下雨,百物不成。立秋第一天,人们习惯的叫秋甲子,说这一天下雨,大庄稼成熟时的籽粒不饱满,依笔者看,就看连雨不连雨了,若连雨,影响大庄稼授粉,籽粒肯定不饱满,若不连雨,收成会好。
(8)、谚语怎这样说:“立冬不见霜,春来冻死秧”。到了立冬节气正式迎来寒冬,此时,如果还没有打霜,那可不行,说明天气暖和,阳光灿烂,温度过高,预示着整个冬天雨雪匮乏,天气不冷是个暖冬。但是,到了春天却恰恰相反,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天气反而比较冷,不利于越冬作物返青,甚至冻伤,影响夏粮丰收。
(9)、二月里寒食,头寒食种地;三月里寒食,过寒食种地。
(10)、而“头伏萝卜二伏菜”则说的是白菜萝卜的种植时间,明显是在炎热的夏季;
(11)、月:小晕风伯急,大晕雨师忙/ 月亮毛东东,不下雨,就起风
(12)、天上沟沟云,地上雨淋淋。观云测雨,很实际。
(13)、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关于农谚的谚语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14)、农谚说:“立冬若起西北风,来年必定五谷丰”。到了立冬节气,出现西北风,天气越来越冷,温度不断下降,符合节气特点和规律,看来距离下个节气小雪,雪花就开始飞舞了,冬小麦自然会盖上厚厚的白雪,相对于厚厚的棉被,肯定利于农作物丰收。
(15)、云:早看东南,暮看西北/ 云行东,一阵风;云转西,雨凄凄;云走南,雨成团;云向北,好晒谷
(16)、(注)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17)、就是初伏的前一天,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无疑。
(18)、余生不长,愿我们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不断试验和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坚持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和生命,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更加真实的自己。
(19)、“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
(20)、◇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3、农谚名句
(1)、正如谚语所说:“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进入冬季以后,西北风或者北风是相对比较多,而且非常寒冷,如果遇上南来的暖湿气流,自然出现降雪,雪花飘飘洒洒,降临人间大地。
(2)、我们要做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外探索,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阳而生,而不是按照世俗的标准和别人的眼光要求自己,让自己活得拧巴不快乐。
(3)、俗话说:“一个柿子十副药”,那么,多吃柿子好吗?
(4)、“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5)、种地喜早又喜晚,喜勤又喜懒。当时是靠天吃饭,有时种地往往是押宝,闯大运,有这么一个故事,1949年发大水,秋后种麦子,墒情很好,多数人家种麦子施了灰土粪,而村里的王家什么肥也没施,到了来年夏天麦子拔节,逢施灰土粪人家的麦子,起了灰疸病,造成减产,而王家的麦子,啥病也没有,没有减产,有一个好的收成。到了1950年秋后种麦,王家因上年得了利,又没施肥,结果到了1951年麦收,他家的麦子产量最低。又有一家,张家,种棉花。到了夏至以前,家家都给棉花定了苗打了单棵,,因张家有事,他家的棉花没有间苗还挤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下了一场冰雹。逢定了苗的,被雹子砸的一塌糊涂,灾后不好恢复,而张家几乎幸免。琢磨一下谚语吧,这就是当年的靠天吃饭。
(6)、 农谚,即农业谚语。是几千年来,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里面涵盖了农业及气象,气象又左右着农业的乡间俚语。所以说,农谚对减灾防灾,增产增收,提供的宝贵经验功不可没,农谚,具有地方特色,被一代代人们广泛应用,它句子短小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笔者愿把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奉献。
(7)、这样,我们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积蓄能量,拥有更多向前行走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有回旋的余地,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8)、◇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9)、"夏至鸣雷,早稻定丰收"夏至鸣雷有西北雨,这种气候对早稻生长有好处
(10)、棉花锄七遍,桃子赛蒜瓣。农谚谚语2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11)、小雪封地,封不住地;大雪封河封不住河。冬至未到,天未数怎能封住地和河呢。
(12)、老话说:“秋王追月,必定有灾”,啥意思?什么是“秋王追月”?
(13)、雨:蜘蛛结网,雨必晴;蚂蚁搬家,雨必下/ 春寒有雨夏寒阴
(14)、风:朝风一夜雨/ 东风雨,西风晴,北风过来冷煞人/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15)、顶着凌,长的成。指春播作物大麦,豌豆要顶凌播种,使播下的种子有一个冷处理的过程,将来到成熟时,籽粒才饱满。这则农谚,已成铁律,违反了还真吃亏。
(16)、(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
(17)、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底肥三年壮。
(18)、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谚语吧,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还记得以前背过的谚语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农谚的谚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农谚的谚语1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19)、若要庄稼好,施肥要足还要巧。苗黄灌粪水,苗黑撒草灰。
(20)、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关于农谚的谚语3农事谚语
4、农谚的句子和意思
(1)、好的谚语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2)、“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
(3)、按字面意思可引申理解为:如果八月初十这天晚上天气晦暗黑云密布看不见月光时,那预示随后到来的冬天降雪频繁,雨雪比较多,道路因积雪多,路面泥泞湿滑不好走,让人走上既费力又费鞋子,致使人们穿的棉鞋易破补了行走时间不长又要缝,说明路面积雪之多,相应这个冬天也相对比较寒冷。(其中"月光朦"意思是说月亮被云层遮住看不见之意,后一句"棉鞋补了又要缝"寓意路面积雪多不好走的意思。)
(4)、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5)、“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6)、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7)、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没粪不种豆,粪大萝卜粗。
(8)、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农历八月初一下雨,来年春季会干旱无雨。这是多年的传统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9)、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种麦气温较高,麦苗会旺长,发育过快,过早消耗肥力,寒露种麦气温较低,不利于冬前发育,分蘖率偏低,只有秋分种麦气温适合于麦苗的发育分蘖,有利于来年的返青和生长。
(10)、星星眨眼,大雨不远。暑天,因水蒸气流动,星星在天空中时隐时现,——即眨眼,预示着有大雨。
(11)、种丢年,不钟收年。就是说,某一种农作物在当年收成不好叫丢年,来年种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有的人,甚至会多钟。现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淡忘了这种说法。
(12)、比如菠菜、生菜、苦菊,如果你在种植的时候撒籽稠密,后期就应该进行间苗,留出一定的生长空间,这样菜才会长得粗壮。
(13)、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
(14)、(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15)、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味着当天有雨;晚霞行千里,意味着是好天气。
(16)、每种蔬菜的习性不同,只有顺应它们各自的习性进行种植管理,才能收获更多。
(17)、特别是像丝瓜黄瓜等藤类蔬菜,不仅要留足间距行距,还要在幼苗时就给他们提前搭好架子,做好通风,这样后期的产量才会又多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