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2)、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3)、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4)、译文: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报恩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5)、(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6)、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7)、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8)、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9)、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10)、史思明乱,帝将亲征,结建言:“贼锐不可与争,宜折以谋。”帝善之,因命发宛、叶军挫贼南锋,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参山南东道来瑱府,时有父母随子在军者,结说瑱曰:“孝而仁者,可与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义。渠有责其忠信义勇而不劝之孝慈邪?将士父母,宜给以衣食,则义有所存矣。”瑱纳之。瑱诛,结摄领府事。会代宗立,固辞,丐侍亲归樊上。
(11)、·依靠,凭借。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12)、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13)、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14)、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5)、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16)、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17)、·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18)、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19)、———————————————(6字诀之 调)————————
(20)、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
2、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是什么
(1)、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此句意思就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4)、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5)、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6)、在上学的路上,妈妈不停地提醒我:“记住了,上课一定要听讲哟!认真完成作业!上课别讲话……”哎!这话老妈至少也说了十遍了,可……(去掉省略号。)她还在不住地唠叨,这唠叨中饱含着关心,它温暖着我的心灵。经过一天的学习,我又回到了那个温馨的房间,开始奋笔疾书。(描写妈妈的篇幅似乎有一点小呢!能不能再加上一点事例,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呢?)
(7)、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8)、例②,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
(9)、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③其……耶?其……耶(也)? (是……呢,还是……呢?)
(11)、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12)、·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曹丕《与吴质书》)
(1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4)、·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5)、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16)、例:《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17)、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18)、与之前出现的问题类似,你可能不太细心,有些缺字、错字的现象。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以后注意就好了,整篇文章还是瑕不掩瑜的。
(19)、·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3、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1)、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2)、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3)、(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4)、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5)、《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6)、完整而统没有半点斧凿的痕迹,由此可见文章结构紧密严谨,和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的匠心。
(7)、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8)、(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9)、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句中“辟”与“避”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避”的含义是“逃避”、“躲藏”,“辟患”就是躲避祸患,所以“辟”通“避”。
(10)、(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11)、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12)、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13)、例②,“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
(14)、亲爱的家长们,我是一名教师,投身教育事业已经有10年了,专注于中小学教育,传播优秀教育理念、分享学习技巧、培养学习习惯等。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15)、⑩顾……哉? (难道……吗?)
(16)、·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 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晔《后汉书·皇后纪》)
(17)、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18)、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19)、·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20)、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5分)
4、求人可使报秦者的人怎么翻译
(1)、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而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2)、·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苏武传》)
(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5)、·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6)、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7)、·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8)、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9)、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10)、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③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1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12)、·相当于“之”。可译为“它”“他”等。 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13)、③……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15)、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判断)
(16)、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7)、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18)、例②,“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19)、例: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允许我奉您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20)、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5、求人可报可使报秦者未得翻译
(1)、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2)、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①问之,(耻学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4)、(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5)、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6)、(2)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7)、·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9)、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10)、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11)、·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
(12)、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13)、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14)、译文:
(15)、(1)先读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全篇文章大致的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16)、机关、团体、学校等办的报,把稿子张贴在墙壁上。也叫墙报。
(17)、(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18)、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19)、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20)、第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1)、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描写妈妈的篇幅似乎有一点小呢!能不能再加上一点事例,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呢?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4)、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5)、(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6)、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7)、译文: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8)、①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苟子·劝学》)
(9)、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10)、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