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王家卫风格的句子
1、如何以王家卫风格写
(1)、引用地名继续优化“塞万提斯的天空上,正飞着一只来自都柏林的鸟”
(2)、看似漫不尽心,实则淋漓尽致。那种平静的哀痛呼之欲出,一种哀伤隽永的美在结尾余音缭绕。
(3)、我在窗前等了好久,从清晨到日暮,从下雨变晴天。
(4)、因为简单的歌词可以构建戏剧性的故事,副歌部分的重复通常会突出主题,给人想象的空间。
(5)、就像对工匠来说,想创造出钻石耀眼的横切面,必须专注、巧妙、精细地打磨,做到无可比拟的精简。
(6)、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亦舒
(7)、但外头仍然骚动,香港仍在剧变。迟暮之间,天要落雨。现在,轮到他自己走了——
(8)、本来,两个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就不错了。但谁能够仅仅止于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呢?
(9)、“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10)、还有网友总结了王家卫风格的句子结构,基本结构是:
(11)、金庸则记得在香港下飞机时的窘迫,他身无分文,借钱搭船过海,脚下的小岛正是小学课文中的“奇耻国辱”,少年金庸曾为此流下泪水,我们自然无法知晓这一天风力几级,他记得是“风景真美,天气真好”。暮年回忆种种,他写下诗篇,首句“南来白手少年行”。
(12)、但外头仍然骚动,香港仍在剧变。迟暮之间,天要落雨。现在,作家刘以鬯准备回家了。
(13)、值得留意的是,刘以鬯不是一位单纯的西化作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很感兴趣,在小说创作中,刘以鬯经常写出戏仿、解构中国古典名著之作。如:短篇小说《蜘蛛精》改写自《西游记》,作为禁欲符号的唐僧却在蜘蛛精面前坐怀不定,夹在色欲与道德之间倍感煎熬;短篇小说《崔莺莺与张君瑞》改写自《西厢记》,“崔莺莺一动不动躺在床上,脑子里充满不可告人的念头。她想着牡丹怎样沾了露水而盛开”;短篇小说《蛇》里,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神话被彻底颠覆,许仙病态似的心理让人触目惊心。小说道:“那条蛇不再出现。对于他,那条蛇却是无处不在的……白素贞的体贴引起他的怀疑。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刘以鬯对经典的戏仿和解构,多少受施蛰存的启发,施蛰存曾写过一些解构《水浒传》《金瓶梅》的小说,对一批文人影响深远。从施蛰存到刘以鬯,这些解构性质的文本价值还需要时间检阅,但的确是大胆而有趣的尝试。
(14)、比如这段纯炫技的文字,虽然看起来很优美,但是压根什么内容都没有。
(15)、刘以鬯三十岁时移居香港,以当编辑及卖文为生,他当时住在香港北角的一个小房间里,觉得空气常常是潮湿的。于是写出了“潮湿的记忆,现实像胶水般黏在记忆中”的句子,放在《酒徒》中。
(16)、就是这样一则成为笑话的故事,如果把它换成王家卫的叙事方式。
(17)、悠長的十八年過去了,譚家明根本沒料到我會提及這封不為人知的信,但當時的一切在他依然是歷歷分明的。我看到他的興奮,倒感到一絲難過。一封以別人名義寄出的信,半輩子後才由一個不相干的人代答,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嗎?我後來給譚導寫了一個電郵說:「《半生緣》的前身是《十八春》,十八春,何其巧合。」衷心祝福他有天能如願以償。
(18)、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王小波
(19)、他们出生在激荡的“五四”前后,即便是稍晚的金庸,出生在较为平静的1924年也同样风雷激荡。在南方,黄埔军校成立,在北方,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他们出生在历史事件最密集的时期,他们不可能平静地生活,也有必然的自觉性去思考历史。
(20)、出售:全美政客。(Forsale:everypoliticiarsinAmerica.)
2、如何写出王家卫风格的句子英语
(1)、或许你觉得还是没成为王家卫,那么建议你看看接下来的3条关于写作的建议。
(2)、只能够找一些近一点的地方,住下来就不会四处跑那种,这样就不会那么累。。。
(3)、言简意赅,短短几个字却仿佛读完了一篇故事。
(4)、因为歌词里的单词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旋律和音调的配合,凸显出歌词的韵律。
(5)、“久去乡国,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怅然。”这是饶宗颐在《潮州志汇编》的序文里写到的文字,时为1965年。
(6)、看到这些对称的结构,足以感受到来自文学背后的力量。
(7)、《酒徒》和《对倒》是两部怎样的小说,能令王家卫心悦诚服?可以说,它们是刘以鬯的风格代表作。其中,《酒徒》更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比王蒙的意识流书写早了二十年。在这部小说中,刘以鬯勾勒出一位堕落又自省的南下文人。他在《酒徒》中以自己为原型,讲述了大陆文人在香港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通过主人公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中的摇摆,以及人在理智与眩晕中的游移,探讨南下文人的精神困境。
(8)、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刘以鬯并不认为意识流是一种流派。他曾说:“意识流是小说写作的技巧,不是流派。它和‘内心独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酒徒》)这本书写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在技巧和方法上,算是个尝试。我写流行小说,是在‘娱乐别人’,写《酒徒》,则是‘娱乐自己’。”
(9)、你永远搞不清每个场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像置身博尔赫斯的迷宫,王家卫把每个空间并置和二维化了,二维后的空间只有前后相续的邻接关系,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被消解了。大多数时候,你只能通过演员的衣着、空间内具体的物件来认知空间关系。
(10)、☆☆☆这里再为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写作实践方法——正向循环。
(11)、电影《花样年华》《2046》分别源于他的《对倒》《酒徒》。
(12)、“其时正当暮春三月,江南海隅,一个三十来岁的蓝衫壮士,脚穿草鞋,迈开大步,正自沿着大道赶路。这壮士双眉斜飞,两眼炯炯有神,鼻梁高耸,显得十分精干英挺。他眼见天色向晚,一路上虽桃红柳绿,春色正浓,他却也无心赏玩,心中默默计算广今日三月廿到四月初九还有一十四天,须得道上丝毫没耽搁,方能及时赶到武当山,祝贺恩师他老人家九十岁大寿。”
(13)、饶宗颐,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大师。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14)、某种意义上说,刘以鬯是中文意识流写作的先锋,在现代性写作迟滞的语境中,他保留了珍贵的“五四”遗风;饶宗颐的学术理想则纯粹地指向他深怀敬意的古中国,他不在乎现实的嬗变,倡导重建“新经学”,是为往圣继绝学;而金庸构建的新武侠世界,既有家国天下的儒家理想,更将思考指向现代权力高度统制后逝去的潮湿地带——“义”,一个千古文人的侠客旧梦。
(15)、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16)、眼睛里只有胜负,没有人情世故。人要往远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但凡一个人见不得人好,见不得人高明,是没有容人之心。——王家卫《一代宗师》
(17)、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8)、知乎上有人总结了王家卫风格的句子结构,基本结构是:
(19)、我终于来到瀑布,我突然想起何宝荣,我觉得好难过,我始终认为站在这儿的应该是两个人。
(20)、这种笔法,像极了萧红在《呼兰河传》里面写的
3、怎样写一段王家卫风格的句子
(1)、爸爸走了,那些陪着自己长大的人都走了,连夹竹桃都垂落了。这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对过去无尽的感叹,而那一句“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或许坚强和懂事之中,还带着一丝的对未知的惶恐。
(2)、《酒徒》有很深厚的现实依据。在五六十年代,当一批文人客居香港,他们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物质贫穷与语言障碍。1956年,作家曹聚仁坦言:“流亡在香港的文化人,大部分都很穷;香港这个商业市场,随着战争到来而萎落的经济恐慌,谋生更不易:所谓‘文化’,更不值钱。”为了养家糊口,大批香港文人投身娱乐业、报业、影视行业,一边写黄色读物,一边捣鼓剧本、新闻评论。文人心气高,自降一格,内心难免挣扎,置身于资本世界的巨兽,个体的弱势昭然可见。刘以鬯写的就是这样一个现象。
(3)、把否定变成肯定,比如把“不包括”变成“删除”
(4)、公司里的谁谁谁怎么了,公司的政策怎么怎么样,我们共同的朋友都在干些什么来着。
(5)、观其文,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质朴中带着的力量,如同多少年前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下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在华语电影中,王家卫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摘不下来的墨镜,无论说什么都是一脸平静的面容,机智幽默的回答,无绯闻,无炒作,特立独行,让人爱到骨子里,却又无法表达的喜欢。
(7)、其实拍戏的时候梁朝伟很放不开的,都是在哥哥(张国荣)的引导和帮助下才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而且当时梁朝伟没试过这么到那么远的地方拍戏,隔着那么远,每次拍完之后,他自己曾说过,非常想家,但是,回去一次就要三十小时左右。
(8)、从英军进驻中国殖民地的第一天起,陆地总面积不过1106平方公里的香港就站在了历史的最前线。两百年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十年动荡和1997年成为香港演变进程中的四个重要节点,尤其是在战乱时期,作为敌对双方都默许保留的“自由港”,香港成为数万南人客居之所,他们参与到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建设中,在铸就今日香港繁盛的同时,熔炼出现代香港的底色。但是,身处异乡,卷入发达资本主义的洪流,又让他们对香港的“错位感”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中,刘以鬯就是这一群体中不可忽略的名字,比他小40岁的王家卫也是,在他们之间,有着不少微妙的契合。
(9)、BlondCaliforniateenundemonstheworld.
(10)、饶宗颐晚年不服老,他偏爱红色。只要在家中,他就穿的非常鲜艳。
(11)、这就是因为平时没有进行过刻意练习,只能通过转发别人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写作是一种天分,说起写作,第一反应往往是“我没有天分、我写不好”,除了极少部分的先天限制,绝大部分人还是因为日常训练太少导致的。
(12)、“那时我们家就在法华区的江苏路上,离静安寺很近。那时,也常看到张爱玲(他们)这些作家在这一带出没的。”
(13)、于是,50-70年代的香港,那些蒙尘岁月,那些潮湿记忆,被一代大师唤醒了。
(14)、造成王家卫支离破碎电影风格的原因,除了他受法国电影理念的影响之外,东方传统美学也是成就他电影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15)、不过,早期为了生存,《明报》也大幅刊登明星艳闻。标题充斥着“人间花草太匆匆”,“暮去朝来颜色故”之类的眉题。而武侠小说只是为提高报纸销量的副产品,当时《神雕侠侣》在明报上连载,倪匡认为小龙女纵身下崖,本应是结局。金庸只能写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以免失去读者。
(16)、饶宗颐的所成极大,被认为是最后一个通儒。至于刘以鬯,学者许子东认为:“(他)被认为是香港文学跟五四现代文学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他的作品完整地衔接了五四文学的神韵。”
(17)、这是知乎上《如何用王家卫手法,写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的故事?》的高赞回答。
(18)、饶宗颐荣休后,学生友人出版了《选堂集林》,有学界人士认为这是继钱钟书《管锥编》之后的又一学术著作,便有了“南北学林双璧”的说法。
(19)、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20)、摄影师李玉祥曾陪同金庸漫游泉州数日,他向《后窗》回忆,金庸在开元寺、清净寺询佛问教,看提线木偶,喝茶赏乐,他几乎被人潮推着走。
4、王家卫风格总结
(1)、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在华语世界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之外,他还是一代报人。
(2)、删掉那些含义已被其他词覆盖的词,比如,可怕的悲剧
(3)、饶宗颐颇为幸运。他先获得了潮商的资助,又在香港大学获得教职。令饶宗颐不再为生计发愁。用他自己的话说:“港大给我一份薪水,还让我做我喜欢的事,到港大之后眼界也开阔了,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的文化。”
(4)、今天这一期给大家带来的快速提升自己的写作训练方法。前几期的写作内容,我也会附在文末,大家该复习的都复习一下~
(5)、那为什么乱来指南一直推写作的内容呢?一方面,因为开始了就要有系统性结束,这是我的原则,另一方面,写作真的是我们逆袭过程中,最没有门槛,却最有实际意义的技能之一了。
(6)、在练习切中重点的写作手法时,我是直接拿别人写的文章,找出每一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就像以前英语的阅读理解一样,找出关键词句。
(7)、40年代中期,后来同样南下的徐吁应刘以鬯的邀请搬到出版社。他还将鲁迅赠给他的墨宝挂在客厅,最后,刘以鬯以家号“怀正堂”将出版社命名为“怀正文化社”。
(8)、刘以鬯本人正是站在上海新感觉派的肩膀上进步的,他的文学风格承袭自新感觉派,又对鲁迅的批判、自省精神有所继承。刘以鬯做的不是意识流化的鸳鸯蝴蝶小说,而是关怀内心、反映时局的华文现代主义文学。无论是自己的创作还是对他人的扶持,他都紧紧围绕这一目的。
(9)、在午后阳光下喝一杯咖啡,你会觉得那是种享受,你要的其实不多,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美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再次出现。
(10)、尝试写自己的短文,过一段时间之后,再看看写的内容是否能放在较长的额文章中去。
(11)、最后我自己喝完了手里的这杯拿铁,味道挺好的。
(12)、刘以鬯写小说,新闻评论达到了六七千万字,他自称“煮字疗饥”。当时写黄色读物,捣鼓剧本、写新闻评论都是南来文人的主要营生。
(13)、金庸家族为海宁查家,被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族亲中遍及名人雅士,为后人乐道。
(14)、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15)、——这样坚持两周到一个月就会有小变化,长期坚持必然会有巨大不同。
(16)、在评论区写下最能表达你心情的句子,点赞最高的5位,我会拉进群里发个红包,抓紧时间哦~
(17)、这种哀而不伤的美感更加令人痴迷和心醉,中国传统里的温柔敦厚,在此展现淋漓。寥寥几笔,已将伤感、难过,迫不得已包含其中。
(18)、饶宗颐仿楚辞写下《汨罗吊屈子文》:去君之恒干,以就无垠兮,蹑彭咸于激流。
(19)、整理他们的遗产,其工程量显然本文不能及,而但凡称之为巨匠者,其遗产及精神总是能予后人获得滋养。
(20)、不仅如此,刘以鬯还对民国左翼文学保持关注。过去,一些文学评论片面地介绍刘以鬯,仅仅发掘出他都市风情的一面,却不细查刘以鬯的民族情结、社会意识,因此导致结论偏颇。事实上,刘以鬯不仅喜欢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文人的作品,也对萧军、萧红、端木肆良钦佩有加。在给学生介绍文学作品时,刘以鬯谈了不少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品,比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艾芜的《山野》、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等。同时,他曾写过一篇《从抗战时期作家生活的困苦看社会对作家的责任》,谈论动荡的时局、飙升的物价对作家的巨大影响。
5、如何写出王家卫风格的句子有哪些
(1)、同样远走新加坡避险的还有饶宗颐。但新加坡的学术自由仍有所限制,华人、华文都被抵触。他提前解约,于1973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直到退休。
(2)、二十世纪中叶前后,国共内战情势诡变。资本家、政客、演员、作家及各式人等蜂拥南来香港。大陆鼎新,一批“左派”文化人北上建设新政权去了,另一批人却留在了香港。他们中间有金庸、饶宗颐、刘以鬯、梁羽生、徐吁、曹聚仁、高旅、罗孚、金尧如、李辉英、曾敏之等等,他们后来被文学研究家称为“南来作家”,与去台湾的“渡海画家”张大千、溥心畬一样,他们有大陆式的思想色彩,相对游离,衍生出了可观的创作。
(3)、首先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爆款文的写作思路,用1-2句话概括出文章在讲什么
(4)、他们三个人在这一年前后来港,没有经历后来的思想改造,仍是“旧时代的人”。
(5)、王家卫,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在香港理工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他与电影的结缘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6)、还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啊_(:з」∠)_
(7)、爸爸走了,那些陪着自己长大的人都走了,连夹竹桃都垂落了。这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对过去无尽的感叹,而那一句“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或许坚强和懂事之中,还带着一丝的对未知的惶恐。
(8)、为什么之前的人生没有好好经营,努力奋斗?为什么没让自己拥有别人夺不去的品质,比如涵养,比如眼界,比如很多…… 所以,才会在遇到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时,只能懊悔,其实配不上。——玖月晞《亲爱的弗洛伊德》
(9)、鉴于这一点被电影人广泛的使用了,算不是独特的风格了。相比大多数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语言是极为复杂的,当然是巅峰时期的作品。只看电影中最简单的正反打镜头,王家卫至少用三种不同的镜头轨迹来呈现,很明显有拉斯·冯提尔的风格在其中。
(10)、只是,思念印证着“失不复来”,那些积灰的岁月,在记忆里,也只能留在记忆里。2018年,刘以鬯先生100岁了,人到百年,世事洞明,文章生活,也已经豁然开朗。作为香港乃至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人物,刘以鬯的小说虽不宏大,却必将留在文学史中。倘若将功名成就搁在一边,最令他感慨的,也许还是一个个故人的离开,叶灵凤、曹聚仁、马国亮、徐訏等南下作家,现在都一个个走了,白发老人独坐床边,看香港电车来来往往,一切止于沉默。
(11)、这部小说里,小英子一直在经历着告别。比如说兰姨娘、秀贞、宋妈。他们都是与小英子关系极为亲密之人。这些亲密的身边人一点一点的从她生命里抽离出去。每和一个人告别,她的童年就逝去一点,到最后,连她的父亲也对她说了再见。爸爸的花落了,小英子长大了,童年彻底结束了。
(12)、我努力寻找希望,生怕幸运就在身边,却被我粗心错过 几米
(13)、但天下的事情常常是叫人意想不到的。一星期後(多麼快!)我偶然結識一位編輯,之前竟是當副導的,而譚家明正是她的香港城市大學導師,可介紹給我。在這樣一連串的巧合下,或者說冥冥中自有主宰,我在那年秋天見到譚導。初次見面吃飯,我知道他跟王家衛的關係,就問起當年那封給張愛玲的信。他事前對我一無所知,只當我是學生的朋友慕名而來,難免有點意外。「那是我找家衛代筆的,」他說,「我一直想拍《半生緣》。」隨即滔滔不絕解釋電影的分場、風格、主題,特別強調世鈞到郊野大柳樹下拾起曼楨的紅絨線手套時,畫面該是黑白的,只有那手套才是鮮紅……
(14)、“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15)、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林夕《春夏秋冬》)
(16)、当时的南来文人不仅有语言上的障碍,面对一个高度商业社会,他们还要面临物质贫穷,刘以鬯在香港的写作之旅并不顺畅,两部小说的发表中间竟然隔了12年。
(17)、在表面看起来支离破碎的画面,其内在涌动的人物内心情感与意识是连贯流畅的。我们咳能觉得王家卫的电影画面不大好理解,但不会觉得他电影中的人物情感难懂,《东邪西毒》无论情节怎么晦涩,其人物爱恨缠绵的感情却是生动灵动的。好象一面镜子,它的镜面被震成了数块,照镜子时我们见到的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而那个影子实实在在的就是你,不是别人。支离破碎的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不同角度的你。王家卫正是用这面“镜子”来塑造不同的角色的,电影中支离破碎的画面仿佛就是破裂了的镜面的各个部分,它们所投射出来的,是剧中人处于现代都市与复杂人际关系网中失落而彷徨的心态,较之常规电影手法,这更加能探测出剧中人迷微的内心世界,支离破碎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物内心意识的外延。
(18)、《寺内》收入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19)、但《春光乍泄》显然是一个例外,这是一部文艺片,我们要站在文艺的角度去看待,以往作品中“商标式的王氏高度哲理性语言”在本片中被最大程度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极其朴素的日常对白和旁白,但它们同样能用台词以及背景在一瞬间的之内直指人心。在其他人看来,《春光乍泄》已经达到了电影美学的极致,的确,这部电影似乎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人慢慢地沦陷于那两个被放逐在异国苍穹下的男人的隐秘忧伤和黯然心事之中,让人浮想联翩并且久久不能自拔……
(20)、比如你现在想写一篇游记记录美丽的景色,那词汇量多的人写出来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词汇量匮乏的人只能“卧槽,鹅真大!”。
(1)、刘以鬯开始意识流写作要到60年代。《酒徒》里逻辑混乱、充满了絮絮叨叨的语言风格,让人仿佛一只脚踏入酒神世界,他天马行空的幻想和不拘一格的书写令香港文坛惊诧,令《酒徒》成为一时经典。
(2)、而《明报》对“大逃港”的持续报道,因“凸显了人道主义和个性”而在香港纷繁的报纸中脱颖而出。
(3)、写东西其实不难,学过语文的都能写,但是要写好却很难,原因就在于遣词造句上面。
(4)、去年年底,他在东莞参加一个文化活动,在露天讲台上坐了近两个小时,没想到得了一场小感冒,这让主办方很紧张,没多久就好了。
(5)、孔明桑也是相信着的吧,相信着美好的未来,相信着黎民百姓对幸福的企盼…
(6)、《城南旧事》是三十多岁的林海音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的致敬和怀念,也是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而《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篇,也是小英子告别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父亲。
(7)、不同于师尊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主流中国作家,刘以鬯主动将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小说家的文学奉为圭臬。他曾在《酒徒》的序言中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技法乃“自根至叶”,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只能触及现实的表面,“不但缺乏深度,抑且极不科学”。”刘以鬯希望“运用横截面的方法去探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里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来“真切地、完全地、确实地表现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精神”。
(8)、“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这句衍生于《酒徒》的台词令电影《花样年华》深入人心。男主角周慕云是一位南下的小说家,靠给报社写黄色小说谋生。他既为堕落而摇摆,也因为文人心气自降一格而挣扎,这似乎成为这一群体的写照。
(9)、位于香港岛北岸的北角,是当年南来文人的聚集地,这里有英皇道和天后庙,刘以鬯,金庸、也斯等人均在此住过。
(10)、老朋友陈韩曦记得他在汕头大学讲课,一个人在前面走,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追不上步伐。
(11)、值得留意的是,刘以鬯不是一位单纯的西化作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很感兴趣,在小说创作中,刘以鬯经常写出戏仿、解构中国古典名著之作。如:短篇小说《蜘蛛精》改写自《西游记》,作为禁欲符号的唐僧却在蜘蛛精面前坐怀不定,夹在色欲与道德之间倍感煎熬;短篇小说《崔莺莺与张君瑞》改写自《西厢记》,“崔莺莺一动不动躺在床上,脑子里充满不可告人的念头。她想着牡丹怎样沾了露水而盛开”;短篇小说《蛇》里,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神话被彻底颠覆,许仙病态似的心理让人触目惊心。小说道:“那条蛇不再出现。对于他,那条蛇却是无处不在的……白素贞的体贴引起他的怀疑。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刘以鬯对经典的戏仿和解构,多少受施蛰存的启发,施蛰存曾写过一些解构《水浒传》《金瓶梅》的小说,对一批文人影响深远。从施蛰存到刘以鬯,这些解构性质的文本价值还需要时间检阅,但的确是大胆而有趣的尝试。
(12)、还没看过的,可以点击蓝字了解一下,挺系统的其实。
(13)、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一起居住的地方,窗外一直有这样的美的晚霞。
(14)、刘以鬯有他幸运的一面,因为家境殷实,从小沐浴于消费文化的“一线”,他不必忍受这屈尊的折磨,又能直观感受都市的新裂变,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良好的教养和启蒙令刘以鬯有很高的社会责任心,在前半生,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报人,他曾主编过《国民公报》《扫荡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鼓励一批新人的创作,如也斯、西西等小说家,都受过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