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勃经典名句139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3 09:03:21

王勃最著名的两首诗

1、王勃最有名的三首诗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世的佳句,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3)、第一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分别构成对比,人与物对比,物与物对比,在回忆过去繁盛与热闹之中展现眼前的衰败与冷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4)、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5)、诗人还是担心对方顾及太多,依依不舍,于是便宕开一笔,纵然远隔天涯,也仿佛近在咫尺。诗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宽广胸襟,不禁令人刮目相看,颈联两句也从此成为千古名句。

(6)、古代交通和行旅极不方便,同时还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朋友间的分别就会很伤心,重逢也特别兴奋,于是描写别后的思念,也成为日常表达友谊的主要方式。唐代的告别诗浩如烟海,而最能表现诗人豪迈进取心的,无疑是送别中彼此相互鼓励的诗作。下面介绍两首著名的送别诗,王勃与王维的对决,体现了一往无前的壮美。

(7)、尾联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诗人希望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因感伤离别而泪湿衣巾。今日的分别,是为了明日更好的相聚,诗人希望到那时,彼此都能事业有成,重逢时也可以共同举杯,畅叙深情厚谊。

(8)、唐诗里关于送别的作品可谓是比比皆是,可是王勃的作品却又是极为特别,他不仅仅只是写送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更多的时候是写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去了,也正是这个原因,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往往可能只是那么寥寥数语,但是那一份细腻的情感,以及独特的的表达方式,那都是令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作为读者来说,只要细细地去品读他的作品,那一定是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对于友情真诚的描写,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9)、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

(10)、“哎,你这话就不对了,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做这些小儿女姿态。你我是知己,自然心意相通。”

(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12)、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同时写出友人远赴之处,只描绘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送别的情意便在其中了。

(13)、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14)、不过,王勃写过两首送别的七言绝句《秋江送别二首》,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这两首。

(15)、不过,王勃写过两首送别的七言绝句《秋江送别二首》。

(16)、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17)、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18)、不过,因为《滕王阁序》太过经典,反而掩藏了他诗作的光芒。

(19)、整个初唐时期的文坛王勃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还在少年时代便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整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出色。其实除了那篇《滕王阁序》之外,王勃的很多经典的诗作,那也是不容错过,尤其是他的这两首经典的送别诗,同样也是经典名篇,也就是同样广为流传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这两首诗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那都是不会陌生,诗人把那份送别之情,以一种极为深情的笔触描绘得感人肺腑,从而也令这两首诗成为了唐诗里的千古名篇。

(20)、短短10个字,却将相隔千里的两处地形地势刻画到绘声绘色,不得不归功于王勃的目光高远以及他抓住景物特色的能力,这也是诗人的必修课之一。

2、王勃经典名句

(1)、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2)、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3)、这首诗与于王勃在长安任职期间(666-668),诗题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少府,不详何人,有猜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之任,即赴任。蜀州,垂拱二年(686)才设置,其时王勃已死多年,故以“蜀川”为是,蜀川即西川,在今四川岷江流域。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5)、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6)、王勃的这首诗是一首很典型的五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伤感的思乡之作,由于诗人受到了排挤之后,他则是选择了到各地去游玩,为此在秋天到来之时,看到满山的黄叶,于是思念起了故乡,从而写下了这么一首令人悲伤的作品。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8)、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9)、王维最洒脱的一首诗,最好的人生境界莫过于此

(10)、最后两句意境开阔,格调激昂,以慷慨高歌为张判官壮行,可谓豪情凌云,也一反送别诗凄悲的基调,尽显年轻诗人的豁达襟怀。

(11)、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12)、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13)、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14)、开篇先点明送别地点和朋友将要赴任的地方,并展现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三秦、五津,形成了一种对照,一个“望”字,紧密地将其联系起来,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心中充满惜别之意,更为后文抒写豪壮感情而蓄势。

(15)、(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16)、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无论遣词造句还是整体意境风格都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我们还是先一句一句看。

(17)、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  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3分)

(18)、五津,指岷江自灌县至彭山的五个渡口。津,渡口。

(19)、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20)、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3、王勃最著名的诗词有哪些

(1)、第一二句则是完全在写山中的景色,短短的两句,也是写出了如诗如画的美丽秋景,“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在这两句诗中,王维同样也是以“荆溪”、“白石”、“天寒”、“红叶”这些普通的名词,再通过那么一组合却是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深秋美景,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和你分别之所以有这么多感慨,也是因为你我同为宦游人,都是“长安漂”。王勃是少年天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宦游期间还犯了死罪,连累自己的父亲被贬为交趾令,自己也在渡海省亲的途中溺水身亡,让人叹息不已。

(3)、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4)、王勃和王维的这两首诗内容朴实,作者都强调友谊,同时又重视报国,把别离的伤感淹没在报国的豪情、与珍重的友情之中,却体现了一往无前的壮美。作品中没有衰飒之感,而用豪迈情调以壮行色。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比鲜明,得到了距离遥远而友谊长存的结论。

(5)、杜甫最霸气的一首诗,成后人文学创作的座右铭

(6)、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7)、《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9)、八仙径 寺南又有昌利观,去寺可数里,岩径窈窕,杖而后进。

(10)、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11)、城阙,指都城长安,宫门前的望楼为阙。辅,夹辅,拱卫。

(12)、今天,隐娘分享10首王勃的诗作,一起来体会他诗作的风采吧!

(13)、(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14)、辽阔的三秦原野,拱卫着都城长安,从长安城的望楼上遥望蜀中,风烟茫茫,千里相连。

(15)、其中这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是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采用了十分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于即将离开的朋友的那种不舍还有悲伤的心情完全表达出来。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让人充分感受到王勃当时的悲痛。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体现出了王勃的真性情。

(16)、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17)、首句就为全诗奠定了宏大雄浑的基调。“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拱绕。城阙指长安,三秦则出自秦汉时期:项羽破秦后,将秦国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又分封秦朝的三个降将在此称王,总称“三秦”。陕西人喜欢称故乡为“三秦大地”,也是出于此。

(18)、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

(19)、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0)、(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4、王勃最著名十首诗

(1)、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2)、现在正是秋天,何况这秋风送来阵阵寒风,在那寒风中还有片片黄叶被吹落,看到这一切我生出了更多的忧愁。

(3)、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4)、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5)、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7)、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9)、此诗哲理深刻、意境开阔、格调高昂,是古代送别诗中的上上之品。

(10)、初唐时期诗文创作形式刚刚兴起,并不是十分成熟,所以早期作品大多比较平实,在当时看来不错的作品,都不如盛唐时期的诗文经典,这是时代环境限制导致的,而王勃早逝,其文学造诣还没有达到巅峰,所以现在看来,其大部分作品都不出彩。

(11)、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小编今天要跟大家唠唠的是王勃最著名的诗歌《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12)、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3)、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14)、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15)、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16)、唐诗中有很多抒写友情的优秀作品,在传统文化中,忠于友谊、勇于奉献的行为,都彰显了华夏民族宝贵的品格。唐代一些诗人不仅彼此间具有深厚情谊,而且还以形象的语言、诚挚的感情,将其谱写成不朽诗歌,后代读者阅读这些激动人心的诗篇,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趣味。

(17)、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18)、接下来王维又列举了三国时征虏将军张飞、以及西汉名将霍去病的事例,正像高适在《燕歌行》中所写,至今犹忆李将军,既表达了自己的追慕之情,也显出其豪情满怀,更希望朋友以此作为榜样,努力工作,不负众望。

(19)、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20)、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5、王勃写的诗词两篇

(1)、这首诗附在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

(2)、今天我们在这里分别,但不要太过感伤,因为我们都是背井离乡,在外求官的人。

(3)、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4)、曹植《赠白马王彪》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王勃的这两句诗,化用了曹植的诗意。

(5)、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

(7)、王勃的一生十分短暂,就好像是一颗流星,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将这个时代都照亮了。在王勃的一生中,作出了许多诗词,并且很多还都流传至今,让人们对此表示崇高的敬意。他对于中国的诗歌有着较大的贡献,而如今我们在学习中也接触到不少王勃的诗。

(8)、最后两句又是写到了送别之后的一种心理变化,毕竟送别了自己的朋友,那份失落和孤独之感,却又是瞬间弥漫全身,”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远处那离亭的门全部都关闭了,使得这个世界显得更加的寂寞,也更加的伤感,在这么一个送别的夜晚,无论是远处的江面,还是更远处的大山,那都是显得比平时要更加的寂寞,也更加的孤独。

(9)、“子安兄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此去蜀中路途千里,风烟缈缈,更没有一个朋友。相比之下,我还更想待在长安,至少还有几个同道中人相陪。”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1)、毛泽东:“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12)、颈联也是全诗最著名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己,那么就算相隔天涯也如比邻而居一般。

(13)、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14)、第一首便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在劝勉友人在离别时不要太过于悲伤,诗中写了送别时候周围的景色,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的用词气场宏大,用情之深堪称送别诗中的经典。

(1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交时候的感情就格外真挚,这一点可以从颈联中看出:

(16)、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17)、最后一联接续上文,还是对友人的劝慰:不要在这些哭哭啼啼的小女儿姿态上浪费时间精力啦,你有官做是好事儿,有什么好感伤的呀?!

(18)、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19)、一个人独自在外漂泊,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生出许多的忧愁,毕竟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所以王勃很伤感,也无比的孤独,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以此来表达内心的苦闷,还有对于故乡的思念之苦。

(20)、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1)、摩诘先回忆早年的出塞生活,描绘了一个单车赴边、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判官虽然只是节度使的僚属,但也会有机会在边塞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心中梦想。

(2)、答:                              

(3)、《郊兴》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4)、“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5)、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6)、后面的两句立马又是接了上来,以一种更为悲伤的口吻描写了骨子里的那份悲痛之感,”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在这么一个秋高气爽的明月夜里,我的内心其实是很孤独,也很是伤感,但即使是这样送别之时,我也不愿意流泪,谁见过离别之时人们会哭哭啼啼的呢?诗人在这里虽然这样写,可是却又最能够体现出那份悲痛的情绪来,也令此诗最加的伤感。

(7)、这首诗应该是王勃除《滕王阁序》之外,最有名的一首诗了。

(8)、“子安,前面不远就是十里长亭,我们就此别过吧。”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10)、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指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金钱用尽了,这些散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归来。充分体现了李白的高度乐观,看透人生的性格,更深刻的体现他对人性道理的感悟。

(11)、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杨炯:“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14)、子安是初唐诗人王勃的字,看完上面的对话,大家应该已经猜到这一篇要讲的诗歌了吧?

(15)、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

(16)、《羁春》是王勃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诗于被废斥后,身处于客居巴蜀期间,此时诗人的心情有些低落,看到春天来临,借景抒情,明明在春天,却重见园内的花飞落,因此心生感伤,想起自己被废斥,更是难过。

(17)、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18)、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9)、第三四句又是重点突出了秋天山中的景色,从而进一步地渲染了这种悲伤,“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犹如浑然天成一般,诗人也正是在山中感受到了落日后的悲伤,又看到山中的黄叶纷纷扬扬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从而再次令他感伤不已,于是思乡起了故乡。

(20)、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2)、好诗讲究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勃这首诗读起来顺畅自然,并没有矫揉造作的雕琢句。语言很平淡质朴,但是在质朴的语言之中,却包含了对友人的体贴关注,包含了壮阔豪放的胸襟,包含了对人生的警策。这是一首值得细细推敲的好诗,而非平常白话诗人所写一览无余的浅薄诗文。

(3)、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

(4)、这首诗遥相呼应,诗人骨子里的那份悲痛的之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也使得这两首诗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虽然作品距离我们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当我们读这样的作品时,却又是最能够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毕竟这样的一种送别,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那也是经常会遇到,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感,我们再读这样的作品时,往往就会被诗人深情的文字所感动。

(5)、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6)、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7)、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8)、《仲春郊外》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9)、王维后期则是一个人独自隐居在了终南山,而他选择隐居,无疑也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但他的这种隐居生活,也是令他的诗歌显得更为灵动,也更加的唯美,这首《山中》,看上去其实很普通,但是只要细细品来则是会发现,诗人在这首诗中,其实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才情,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10)、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11)、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擅长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在骈文方面文学成就极高,不过存世的作品放在今天来看,能达到传世之作的作品并不多。

(12)、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13)、第一二句便是直抒胸臆写到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同时也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令此诗显得更具有感染力,“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这里诗人以“长江”、“滞”、“万里”、“归”等等一些看似很普通的名词,却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之感,从而也是把骨子里的那份思乡之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

(14)、《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15)、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16)、虽然王勃的诗歌只有几首比较出句,不过很显然他的仅仅是有了《滕王阁序》,便是足以在唐朝的文坛占据半壁江山。那么他也是写过一首很著名的《山中》,然而王维同样也过一首《山中》,两首诗都是别具一格,可以说是王勃和王维的巅峰对决,那么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17)、首联写景的恢宏大气是我记住的第一点,无论何时,这种能在10字之间辗转腾挪并且抓住主要特点的写景句都是一流的。

(18)、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19)、此诗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