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
1、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三年级下册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3)、掩耳盗铃: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掩耳盗铃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4)、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5)、师:第二天农夫来到田地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秘密就在这本书里,这本书叫……请你从第12也往后看,轻轻地看,一页一页的翻,发现了秘密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哦!
(6)、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7)、成语辨析: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8)、晚上,农夫回到家,吃着香喷喷的野兔肉,非常高兴。
(9)、师:刚才这个故事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守株待兔。
(10)、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11)、《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柱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12)、守( ) 彩( )劲( ) 诗( )
(13)、通过动画片结合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
(14)、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故事只有图片,所以小朋友要认真、仔细的看,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15)、成语出处: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16)、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三百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17)、老师讲述图画书1—12页至“不费力气我就捡到一只大兔子,今晚我要好好的每餐一顿”。
(18)、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解释题目的句子,让学生有更好的概括能力。同时随文识字,找出句子中的生字,对个别字进行拓展。
(19)、其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20)、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吗?
2、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出来10字
(1)、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野兔是不可能等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今天想要用先王的政策,治理现在的百姓,就是和守株待兔一样啊!
(2)、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积极回应,并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鼓励幼儿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3)、歌曲旋律欢快,歌词诙谐,充满了讽刺味,将一个懒惰、贪吃的农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视角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4)、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5)、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议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恐怕不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那么)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吧,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6)、(解释):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7)、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8)、科学解释:兔子的两眼间距比较大,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发现捕猎者。但因此它们看正前方的物体比较困难,缺乏双眼视觉。
(9)、活动重点:能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理解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道理。
(10)、举一反三去搜集同类型相关的古文寓言,把你从寓言中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其它人听,能大致把故事内容依靠自已组织好语言口述出来。
(11)、根据幼儿出现的情况分组讨论:(A、能等到B、等不到)双方说出自己的理由。
(12)、教师提问:画面上是谁呀?农夫在干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3)、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mí)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14)、文言多单音节词,如“耕”是“种田”的意思,“株”是“树”的意思,“冀”是希望”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已经不一样了,如文中走”是“跑”的意思,与现代的“走”的意思不同。
(15)、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16)、每一是古文要搞清楚:文中的主人翁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7)、此故事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18)、师:“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一种词语,许多成语都像“守株待兔”一样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今天回家请每个小朋友学一个成语故事,并请爸爸妈妈写下来。明天你们做小老师,把自己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19)、
(20)、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3、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一下
(1)、②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2)、积极的选择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着机会掉到你怀里,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3)、师:这样不会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说是偶然的事、碰巧的事、难得的事。农夫看到了这只兔子,他是怎么想的?
(4)、其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5)、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
(6)、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
(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文言文寓言,字数虽少,并也因字数的确少,读顺,读通,熟读成诵,既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也唯有这样,在朗读和背诵的助推下,“耕者”“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等言语之意之象方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学生的心间。“因释其耒而守株”为何要注意读好?因为是古文,因为在本文中算是长句子,更因为句子成分不易分辨和字词间停顿及节奏不好把握。“因释其耒而守株”——其朗读的节奏应该是这样的。由这道课后思考题,我们也可以推测关于这句话的节奏问题可列为考点。
(8)、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9)、幼: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不想干活,只想捡便宜;他是一个很傻的人,以为兔子天天会来撞树;他嘴巴很馋,天天想吃好东西;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以为会等到第二只、第三只兔子。
(10)、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标出。
(11)、南郭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自欺欺人、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12)、(2)提问:兔子自己撞在树上的事情会不会天天发生?
(13)、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14)、(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15)、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16)、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17)、有一个人一天去地里去干活,累的的时候就去树边休息,突然发现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上死去了。这个人这时候非常的高兴。于是赶紧抛过去把兔子捡起来回家了。心里感觉特别的兴奋,突然感觉以后不用劳动就可以每天获得劳动果实了。他就想着以后就这样每天去等兔子,以后可以每天不干一点活就可以解决食物问题了。试问: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吗?
(18)、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19)、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0)、第要否定自己生活的意义,要否定这个社会的希望,也就是进入整个社会动荡、没有希望的状况。
4、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词语
(1)、故事拓展,让学生讲讲《守株待兔》的故事,这一系列的设计都是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突显了几个问题:
(2)、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三百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3)、守( ) 彩( )劲( ) 诗( )
(4)、懂点中医常识的人会明白,中医里的元气呀、卫气啊,奇经八脉,离不了精气神,很玄的。然而咱心里最清楚,“神”不是拿来供奉和排忧解难的,“神”是自己觉悟自己的结果,是自己反省自悟后,立于天地之间,把握自然规律变换,随时随地,接受批评和修正,不断调整认知自己这个内在小宇宙和外在大宇宙关系的纽带。
(5)、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故事,这次我要把声音放出来。大家听一听,想一想,农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6)、续编成语故事,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7)、第二个“而”:因释其耒而守株:表示因果关系。
(8)、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9)、(2)师: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贪吃的、偷懒的、傻傻的人呢?你想做个怎么样的人?
(10)、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者宋人发生了“巨变”——“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宋人何其干脆利索啊,一“因”字便知其然。“释耒”“守株”“冀兔”,宋人之行速、之心切,跃然纸上,“颜”犹在“眸”。“冀”啊“冀”啊,其盼之真切,虽不属感天动地,却也情真意切,因为他太希望“复得兔”了!“因释其耒”乃“变”,而“守株”与“冀复得兔”实为“不变”也。而且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株”一动不动,宋人之“守株”也纹丝不动,该是眼睛在望穿秋水地巴望着“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吧。
(11)、幼儿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有声故事动画片,既能加深对故事内容的解读,又能提炼故事的内涵。
(1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经过努力和辛勤劳动,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13)、
(14)、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寓言这面镜子已经照耀生活几千年了,还将继续照耀下去。这里我想偷偷说一句:寓言这面镜子既是一面众生镜,也是一面照妖镜。魑魅魍魉,似乎亘古不变,或隐约,或外现。当然,任何时代的正能量主流依然不可抹杀。
(15)、出处: 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宋·杨万里《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16)、认识株、兔,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知道不劳而获是不会成功的。
(17)、《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18)、除了以上所谓考点外,关于朗读和背诵这篇课文,还需关注:课文一共五句话,不管句子长短,句与句之间停顿均需讲究时长,第一句“宋人有耕者”与第二句“田中有株”与第三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以及后面第四第五句之间,停顿的时长大致应该一样,而不能把句号表示的停顿与顿号表示的停顿等同起来,这样也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包括记忆。笔者认为,不同标点表示不同停顿或不同语气,既要准确表达,也能因时长不同而留给朗读者和听读者不同的思考空间。例如读完“宋人有耕者”运用的是句号的停顿时长,学生便可以对语句稍作思考或进行联想:这“耕者”何意?“耕者”如何耕作等。然后在期待中继续朗读或聆听“田中有株”。按此理可以往下类推。当然,这仅仅是以句读为据所阐述的理解,而有时为了情感的抒发,也可做灵活的处理。总之,万般事物总该有律可循,而不是随意妄为。
(19)、(3)讨论:你觉得他会等到兔子吗?为什么?等不到兔子那他最后会怎么样?
(20)、
5、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出来文言文
(1)、 (2)背诵文言文及翻译,并背给家长听,然后默写下来,检查无误后发送到小管家或群里。
(2)、④因:于是。⑤释:放下。⑥来: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⑦冀:希望。③复:再,又。⑨身:自己。
(3)、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pǐ)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4)、(2)兔子自己撞在树上的事情会不会天天发生?
(5)、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6)、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7)、近义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墨守成规、好逸恶劳、坐享其成、固守成规
(8)、《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9)、这三个条件,表明看起来,似乎实在是太难了。
(10)、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11)、你不让我守株待兔吗,故发一堆小白兔。等着那只小兔子来撞树
(1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经过努力和辛勤劳动,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13)、②根据句子的意思,试着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14)、为什么这只兔子会撞在树桩上呢?(追问:咦,这是怎么回事呀?)
(15)、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好听。于是齐湣王颁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他将让他们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7)、《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18)、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19)、我们能生活在现代社会,能不断做猜想,还能不断地反驳,从而不断地推进文明的进步,抛去是一种偶然的运气之外,自我反省其实是极其重要的进步方法,否则,我们是没有资格嘲笑瓦努阿图人,笑守株待兔之人的。只要我们缺失了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那么无论我们是目不识丁还是才高八斗,我们人人都是瓦努阿图人、人人都是守株待兔之人。
(20)、释(sì shì) 守(shǒu shuǒ) 触(chù cù)
(1)、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2)、C、冀复得兔:冀-( ) D、治当世之民:治-( )
(3)、有一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这个宋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反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4)、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