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时令的谚语
1、二十四节气时令的谚语是什么
(1)、落霜有日照,乌寒着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2)、立秋:秋天开始下雨。玉米螟早期防治、深耕转金、苗圃芽接、树心采摘。
(3)、寓意:惊垫春雷响,农民就开始无闲日,整日在田里耕作。
(4)、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5)、 下雨不行檐,伙计作了难。(意为雨太小,还得下地干活)
(6)、谚语“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忌讳霜降期间不见落霜的现象,此为气候反常的征兆,天气温暖的显示。有谚语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冻不冻,没有收成。”道出气候反常,不正常年景的恶果。这“霜见霜”是正常气候的反映,紧跟上就是“立冻地不消”的寒冷走向。冬天天气严寒,可将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害物等杀死掉。第二年的“谷米满仓”是很有保障的。霜降是一个硬节气,老天爷这时会抽出尚方宝剑,将所有的作物和杂草杀死。
(7)、白露:白露晚上冷,白天热。这是种冬小麦的好季节,水稻在田里晒干以收获向日葵。早熟的苹果正忙着采摘。
(8)、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9)、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到皮”。柿饼是我县农户的主要收入之曾外销日本,内供全国。九月初,人们忙着摘柿子,镟柿饼。到村里看,家家柿饼摆几箔,户户柿皮搭满绳,进门眼前一片红。
(10)、 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张绵(棉花)”、“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羊盼谷雨牛盼夏”、“苜蓿长过腰,牛马齐增膘”。到了谷雨,山坡路边野草生长旺盛,地里种植的苜蓿长得齐腰高,紫花累累,营养丰富(人也可食嫩叶)。骡马牛羊,草料足增膘快。这就是“草膘料力水精神”说法的缘由。
(11)、--------------------------------------
(12)、 小麦是隔年田禾,误种了耽搁一年太可惜,有“参不落,地不冻,有牛有籽只管种”、“寒露加籽出黄尖”的农谚。小麦靠群体增产,种的迟了分孽少产量低,用“加籽”的办法弥补这一不足。
(13)、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谚语有哪些?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雨水节气谚语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 惊蛰节气谚语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春分节气谚语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清明节气谚语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谷雨节气谚语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立夏节气谚语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 小满节气谚语 小满大满江河满 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芒种节气谚语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夏至节气谚语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夏至下雨十八河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小暑节气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立秋节气谚语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 处暑节气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白露节气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节气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露节气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 霜降节气谚语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立冬节气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小雪节气谚语 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大雪节气谚语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 小寒节气谚语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暖,立春雪。 大寒节气谚语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 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14)、“立秋”是说夏天的路程走完,进入秋天的征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从气象上看,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下一场雨,凉爽一回。在物象上看,立秋后到了暑处时,很多农作物灌浆,百草开始结籽粒,故有“百草结疙瘩”之说。
(15)、翻译:谷雨节气到了,布谷鸟就开始叫了。如果布谷鸟在谷雨节气前三天就开始叫,那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比较少。而如果布谷鸟在谷雨节气到了后三天才开始叫,那后面天气的雨水很足。
(16)、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17)、“裤套”是一种只有左、右裤管,没有裤裆、裤腰的服饰,可用于御寒。杨絮生长的时候,人们就可以脱掉上衣光膀子了;杨絮纷飞的时候,人们就可以脱掉御寒的裤套了。
(18)、古人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这就是季节、气候的定义。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
(19)、涝梨旱枣水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二十四节气处暑谚语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东北)
(20)、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2、二十四节气的农谚
(1)、 麦收三十八场雨。(八月播种雨,十月越冬雨,来年三月小麦起身雨)
(2)、家有闲地,种芝麻黍稷。麦出七日直,棉出七日屈。
(3)、“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主要习俗有禁烟火、只吃冷食等,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过了寒食节,天气还会冷十天左右。
(4)、 小满:“小满粒满仓,麦梢已发黄”、“麦梢发黄,菜籽(油菜)登场”、“小满收菜籽”。菜籽碾完,小麦就陆续入场。
(5)、 农历五月是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季节,农活复杂,紧张繁忙。“夏忙秋忙,绣女下床”。唐代诗人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就是全民总动员,老少齐上阵,家家老幼忙,户户无闲人的写照。
(6)、清明时的很多谚语阐发天气清明无雨较好,这无疑对人们出行上坟,旅游踏青带来方便。但周期性的降雨很可能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说法。
(7)、冬节在月末,卜汉正在二月。(寒假在月底。冬天不会冷,第二年一二月会冷。)
(8)、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头,家家买黄牛。
(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十四节气谚语水满塘,谷满仓,修塘等于修谷仓。
(10)、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11)、(解析)本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C项的诗句描述的是霜降节气。
(12)、“四指”指四个手指并起来的宽度。当椿树的芽长到四指宽度那么大时,天气已经回暖,人们就可以脱掉棉衣了。
(13)、1出门样样收,回来过遍手,该喂牛的喂牛,能编篓的编篓,最后剩下入灶口。
(14)、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15)、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16)、释义: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种一棵能收一大筐红薯。
(17)、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霞即红云)
(18)、冬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周代就有祭祀神鬼的活动,皇帝亲自要到郊外举行郊祭活动。在陕北民间还有炒食豆子的习俗,称“炒冬”,或者煮食羊骨头,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家,来吃熬白菜,称“熬冬”,以讨驱邪求吉。
(19)、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20)、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3、收集24节气对应的农谚
(1)、谚语“数伏数凉哩,数九数热哩”。是指数伏到了三伏后,是为“伏尽立秋”时,天气自然会慢慢凉爽起来。同样数九到了九尽以后,即将要“立春”,天气又自然会慢慢地暖和起来。
(2)、涝梨旱枣水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6(1)惊蛰闻雷米似泥。
(3)、寓意:‘惊蛰天气没有马上转暖,在后面的时日里转暖会很慢。
(4)、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5)、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6)、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7)、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8)、 三月穿衫衫,不穿衫衫是憨憨。(意即到了农历三月,天气已经很热了)
(9)、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春节)。
(10)、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
(11)、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12)、今天是处暑,来一波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先复习一下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13)、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4)、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15)、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16)、 大雁脚下带霜去。(大雁南飞时,当地天气已经很凉了)
(17)、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8)、八月八日下雨,八个月没有焦土。(8月8日下雨,占了很久的雨。)
(19)、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20)、初霜:初霜为冻霜,秋季要抓紧翻耕蓄水保墒,冰冻天要灌溉冬水,脱粒晒粮,修补粮仓。
4、24节气有哪些谚语
(1)、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二十四节气中有“夏至”与“冬至”的两至,“至”是“极”。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线。这时的白昼时最长,夜间亦最短。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就短了下来,有谚语说:“过了夏至节,一天短一线”和“夏至一过日渐短”的意思相同。
(3)、 “芒”指一些作物生有芒,如大麦、小麦。这些作物就要成熟,多指关中地区。芒种在阳历的6月5日,或至7日,陕北的麦收时期应在阴历的6月初旬,正好相差一个月。芒种时期,陕北的糜子到了入种时,谷子的播种有已较迟缓,但还可以入种。现在人们种地经营者较少,劳务土地亦不多,只要有好的墒气在小满或更早些时候就把谷子入种好了,到了芒种时谷苗亦不低了。上述所引农谚,表述在芒种时抢种晚秋农作物的迫切性。
(4)、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5)、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6)、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7)、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8)、栽树不紧管,成活难保险。光栽不护,坝光山秃。
(9)、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10)、 万荣农谚,内容丰富、广泛、深刻、全面。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也有人考证,河东大地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发源地。有指令性的“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张绵”;有指导性的“过了夏至节,锄地不能歇”;有经验性的“花锄七遍,疙瘩蒜辫,豆锄三遍豆荚成串”;有告诫性的“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有技能性的“早割豆,午摘花,摊开口袋收芝麻”。真是丰富多彩,脍炙人口。
(11)、如果乌云见太阳,明天不如今天。(最近乌云密布)
(12)、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3)、八八月,蔬菜不准出门。(8月30日),天气不好,蔬菜收成不好。)
(14)、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5)、 小暑大暑:“一年十二个月,只有六月热”。六月大小二暑相连,每年最热的三伏天,大部分年份初伏、中伏都在六月,万荣十年九旱,伏天是麦田深耕蓄水的大好时机。“伏天深耕田,赛过水浇园”、“头伏一碗油,中伏半碗油,末伏没有油”、“要想吃白面,伏里犁三遍”。是说伏天要抓紧深翻,做到“蓄尽天上水”。
(16)、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7)、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18)、清明:清明初春草绿,正是种瓜种豆,种树甜菜,育秧选种的好时候。
(19)、(解析)本题涉及二十四节气中各个节气所表示的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表示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表示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0)、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5、二十四节气彦语和俗语
(1)、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2)、晚上马上收雾,天气就好了。黄昏后容易散,预计第二天是晴天。)
(3)、★关于立秋的节气谚语有哪些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常见谚语汇集
(4)、因此,节气往往伴随着对日夜长短、景物变化、阴阳转换的细致观察,比如各个节气的不同物候和花信风,比如雨水时的物候就是“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花信风则是“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由此诞生了一整套生活哲学。
(5)、霜降来临温度降,罗非鱼种要捕光,温泉温室来越冬,明年鱼种有保障。
(6)、正月打雷,二月雪中,三月无水过岸。(三月份没有足够的水灌溉)
(7)、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寒露节气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8)、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9)、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10)、(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白露和寒露均为节气,且在节气表中相隔一个节气,C项秋分和霜降两个节气满足同一关系。A项立春和立秋之间相隔11个节气,排除;B项立冬和冬至之间相隔2个节气,排除;D项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相邻,排除。故本题选C。
(11)、 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过后新年伊始,人们要制定当年的致富计划,农林牧副全面规划,种植养殖周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12)、“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阳历5月20日至22日之间。谷雨时节,满树的杏花盛开;小满时节,杏树的叶子就长圆了。
(13)、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14)、早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接受,结合其国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
(15)、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16)、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宁误一年,不误一节”、“苦做甜吃”。人们勤劳辛苦一年了,应歇一歇、缓一缓、乐一乐。这时应选购新衣,置办年货,准备欢度春节。
(17)、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8)、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9)、有关立夏的谚语很多,多以气象和劳动而表述。因为进入立夏,陕北气温已达到15—20度。
(20)、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2)、寓意:惊蛰刮起南风,天气还要转凉,应过些时日天气暖些再下地种田。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4)、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5)、 春分燕子来,秋分燕子去。(候鸟知时节,准时来去)
(6)、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7)、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8)、“杨花”指杨絮。“落”指掉落。在杨絮纷飞的时节,天气转暖,人们可以将棉被的被套拆洗后放起来了。
(9)、布谷鸟主要为夏候鸟,于春季四五月份迁来,九十月份迁走。当布谷鸟飞来的时候,地面上已经长出了青青的小草。
(10)、1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11)、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12)、春分:风大雨少,大地解冻春潮起,稻田早早平整晒太阳,冬小麦返青浇上水。
(1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4)、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15)、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16)、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17)、有关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用谚语为载体,就陕北流传较广的,深受人们看重的谚语,略作一述,也是对这一非遗的厚爱和敬重。
(18)、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19)、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20)、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1)、进入小暑,即要数伏了。数伏时期,天气炎热,土壤中的水份很快被蒸发。所以为了防止干旱,保持水份,锄地应及早动手。在极为炎热的天气里,土壤中的水份顺着土壤毛细管被蒸发,锄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不致水份蒸发掉,起到保墒作用,所以谚语强调锄地越早越好。
(2)、十二月初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3)、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4)、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5)、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6)、过了清明时节就不会再下雪了,过了谷雨时节就不会再下霜了。
(7)、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四开裂,四月动雷秧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