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句佛经经典名句
1、最经典的佛经句子
(1)、2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2)、别人的眼光不重要,你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才重要。有时候,适合比坚持更重要。
(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4)、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6)、汉传大藏经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注录而成的坛经。除了此书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写成,但是托名佛经的著作。比如佛说父母恩重经。此书明显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写成的,其目的就在于调和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矛盾。古印度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写这种书的。
(7)、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8)、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酸甜苦辣的人间。
(9)、11)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10)、《恨无常》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作品,出自《红楼梦》。这首曲子是说贾元春的。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
(11)、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12)、17)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3)、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4)、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15)、3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寒山诗》
(16)、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7)、22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18)、16)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19)、9)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20)、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佛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译文:梁姬是宋代大将韩世忠的夫人梁氏,末出嫁时,一次在自家房屋看见老虎蹲卧廊间,觉得特别害怕,就奔跑出去不敢言语。不久众人来到,看到她这个样子就跑回去观看,原来卧虎的地方睡着一个士兵,就问他的姓名,叫韩世忠。梁姬心中感到很惊异,回家告诉母亲,她的就备酒邀请韩世忠,让二人结为夫妇,后来韩世忠果然富贵,梁氏被封为梁国夫人。冯后是汉元帝的妃子,汗元帝喜欢游虎圈,冯婕妤(也就是冯后)、傅婕妤相随。突然跑出一头熊,傅婕妤惊走,而冯婕妤用身体挡住熊,皇帝问她为什么不怕,她说:“妾恐熊至御座,故以身挡之。”由此得一宠一 。
(2)、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3)、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6)、八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7)、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8)、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9)、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0)、1净空法语: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
(11)、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2)、六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13)、2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4)、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15)、九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7)、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18)、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19)、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2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佛经大全经典名句
(1)、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菩萨问明品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
(2)、遍寻前尘多少事 无踪 是醉是梦是醒 有谁能懂?
(3)、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4)、回忆总喜欢添油加醋,它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修改,当你欣喜若狂的时候,真相,会将你惊醒。
(5)、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7)、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8)、时光煮雨,岁月缝花,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愿你我四季清宁,一生久安。
(9)、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0)、谦让是友情,谦让是亲情,谦让是爱情。满载情感的那种谦让让人动容。——好词句名言
(11)、译文: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圣祖,有一次微服出行,信口做了一首《虹霓》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在一旁的彭友信恰好听到,随口把诗续上了:“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皇帝大为高兴,次日任命他为布政使。
(12)、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13)、3诸佛大事者,所为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14)、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半无成。
(1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6)、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17)、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18)、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19)、2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吾心,吾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20)、1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4、经典佛经短句
(1)、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2)、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3)、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欲海回狂》
(4)、从早期佛教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佛经的数量在当时远不如当代那样浩如烟海。其实内容应该是很少的。那么现存这么多的佛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边又涉及到佛教在后来的一个分裂和变化发展历程。
(5)、30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7)、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8)、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西归直指》
(9)、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1)、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2)、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3)、你问我什么爱情,我不知道因为我是机器人。如果我有生命,如果我有温度,我会告诉你,我爱你。
(14)、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15)、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6)、25)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17)、五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8)、“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19)、24)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5、佛经经典名句100句
(1)、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七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四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5)、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自己身旁培养快乐。
(6)、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蕅益大师
(7)、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8)、25)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9)、17)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0)、2大王!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大王。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载宝。其数各百,以用布施。不如有人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大王。假使复以象车百乘,载大秦国种种珍宝。及其女人身佩璎珞。数亦满百持用布施。犹故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使大王供养、恭敬恒河沙等无量众生。不如一往娑罗双树到如来所诚心听法。”
(1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2)、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大方广佛华严经》
(13)、六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4)、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5)、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6)、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7)、译文:卢杞是唐代人。为虢州刺史时,上疏称:虢州有官家野猪三千,是百姓生活的隐患。德宗说:“把他们赶往其他地方。”杞曰:“其他地方也有皇上的百姓啊,我的意思是这些猪吃了最方便。”皇帝说:“守着自己的城池,同时也考虑其他的人,他是个宰相的材料。”就下旨将猪送给当地百姓吃。但事实上卢杞为人极坏。所以新旧《唐书》皆列入奸臣传。彭一宠一 是东汉人,担任滏一陽一太守。当年光帝武伐讨王郎的时候,彭一宠一 负责为军队运粮,而且做的很好,他就自负有功,特别得意。大臣朱浮就写信给他说“辽东的猪,自古都是黑色的.一次居然产下一头白猪头,人们感到惊奇,就打算献给上面的官员。到了河东,才发现那里成群的猪全市白色的,于是人们又怀惭的回来了。如果以你的功劳与朝廷相比较,就好像辽东的白猪与成群的白猪比较。”
(18)、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9)、8)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20)、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知,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悉皆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大方广佛华严经》
(2)、六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4)、2念佛即是无上大利功德,则一切咒语即诸行门,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当舍有上小利之余行,而专念无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5)、愿你有爱,浅喜深伴,舒阅流光,愿你有梦,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8)、29)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9)、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寻几句佛经或哲理的句子,作纹身用,要藏文或者梵文想纹身,寻几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在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以上三句摘自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楞严经》。佛经中最经典的名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11)、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捐款账户:账号:3100026519026405226开户名: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华福路支行
(12)、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13)、2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14)、唯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唯情怀,可渡人间薄凉。
(15)、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经经典名句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7)、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8)、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9)、1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20)、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3)、14)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4)、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5)、归元性无方便有多门。(www.lzcn)
(6)、2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7)、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8)、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9)、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10)、2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1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