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昌龄的诗采莲曲吟诵114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30 10:00:03

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    ▉ 古典诗词中渔翁的形象 张志和《渔歌子》导读

(2)、再来一首,王昌龄著名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3)、   其次是情感逻辑,美女隐美景之中,故有极目寻辨之切,寻辨不得,故顺风而闻歌,色、形、声俱备,诗人之心喜极!

(4)、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5)、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6)、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7)、其实直到现在,南方每到春天采茶的时候,很多地方采茶女们还有边唱山歌边采茶的习惯,漫山遍野的茶树和漫山遍野的歌声,是春天一种独特的美。王昌龄对这样的江南风景显然是很熟悉的,他自己虽然是长安人,但他当过江宁县丞,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做过一个九品的小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还有曾经被贬谪到岭南和和湖南的经历,对江南的风土人情还是比较了解。所以在他笔下,才会如此活灵活现地再现江南水乡采莲的动人美景。

(8)、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10)、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11)、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丰茸(róng):茂密的样子,指人多。

(12)、    ▉  送别诗无数,唯昌龄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导读

(13)、采莲少⼥的绿罗裙融⼊到⽥⽥荷叶中,仿佛⼀⾊,采莲⼥的脸与盛开的莲花相映成趣。

(14)、    ▉ 千万别把这首诗解读成“断袖之癖”《近试上张水部》导读

(15)、    ▉  2018新年伊始,我们从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讲起《题都城南庄》导读

(16)、从“采莲歌有节”到篇末,诗情再作转换和深化。本来,采莲女己经在日暮时分归来了,这里则写她夜间又到江上采莲。她一边采莲,一边有节奏地唱着采莲曲。夜间江上的景象和白天大不一样。傍晚,吹起了秋风,此时更是凉风萧瑟。高远的天空里,一轮明月伴随着采莲女来往徘徊,清淡的光辉照耀着江水,闪动着粼粼波光。江风冷月,传达出了采莲女深沉的枨触,再一次表达了她的“相思苦”的情怀。这里完全是寓情于景,没有从正面写情语。它与上文写其“采莲归”来时的情感,对照起来加以体会,颇得详略映衬之妙。采莲女在江上来往采莲,遇到了其他夜间出来采莲的吴娃越女,她们都打扮得很娇艳美丽。姐妹们相见,互致问候,都探问从这条寒江到达征夫所在的关山千里的边塞,究竟是山儿重,水几重。可见,饱受着别离的煎熬、相思的苦恨的女子,不是一个采莲女,而是许许多多日夜辛勤劳动的采莲妇女。这就在前文写采莲女“相思苦”的基础上,描写了广大劳动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将征夫思妇的普通题材,提高升华为一个富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主题,写得非常深刻,是十分可贵的。

(17)、女子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极具审美眼光的诗人笔下,女性美更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无论是民间少女的俏皮可爱,还是贵族女子的端庄矜持,无论是知识女性的优雅智慧,还是劳动女子的率真朴实,得体的打扮,得体的谈吐,当然都会成为女性美的加分项。

(18)、因为采莲简直就是江南水乡最独特、最完美的风景了,边采莲边唱歌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劳动习惯。至于采莲少女们会唱什么样的歌,那就看不同地方的不同风俗了。你还记得那首著名的乐府诗《江南》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古代的诗人好偷懒啊,什么东南西北重复四句就成了一首诗?还流传千古?

(19)、如果真能穿越到盛唐,那当然认识的大诗人越多越好,而在盛唐诗坛,人脉最广的大约就属王昌龄了。换句话说,无论你想认识谁,通过王昌龄准能要到他的联系方式,无论是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还是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甚至是位高权重的张九龄、傲岸不羁的李白等等,都跟他的交情不浅。

(20)、我将这美好而清新的荷塘“一帘幽梦”送给你,将采莲女的温柔明丽送给你,愿朋友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拥有这样逍遥、畅快的美好时刻。朋友们,晚安。

2、王昌龄的诗采莲曲吟诵

(1)、    ▊ 如果用一句唐诗来形容盛唐气象,你选哪一句?

(2)、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5)、白居易写他初恋情人湘灵的美:“娉婷十五胜天仙”;

(6)、明·顾璘《批点唐音》:繁词急节,收尽前意。

(7)、  小学课本中有近百首经典古诗词,要求小朋友们朗读、背诵。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是必背篇目。本期童声诵读嘉宾:长沙市砂子塘小学三年级学生曹昊然。

(8)、用量用法: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9)、   ▊ 悲愁里的浩然之气杜甫《登高》导读

(10)、 闻 wén 歌 gē 始 shǐ 觉 jué 有 yǒu 人 rén 来 lái。

(11)、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2)、梁、陈以来,《采莲曲》是诗人常用的乐府旧题,大多或摹写水容物态,或描绘采莲女的容貌服饰。特别是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比较浮艳绮靡。王勃的这首诗,虽然抒情主人公同样是采莲女,自然景物的描绘乃至遣词造语,也都明显地受到南朝诗人的影响,但所塑造的伤离恨别,刻骨相思的女子形象,尤其是思妇征夫的主题揭示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则是南朝诗人所无法相比的。王勃在理论上对六朝余风深致不满,而在创作实践上又未能摆脱其影响。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初唐诗歌从六朝余风向唐诗刚健爽朗的风格变化发展的轨迹。

(13)、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

(14)、《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江南风光、采莲女子的生活场景以及她们的爱情追求等。王昌龄的《采莲曲》共有两首,这首诗是第二首,都是他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的时候创作的。龙标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一带,地处湖南、广西、贵州相邻之地,在南梁时设县,唐朝时曾名为沅州、巫州,是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据记载,当时王昌龄闲来无事,到城外的一片荷池游玩,偶遇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莲池嬉戏唱歌,王昌龄被美人、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

(15)、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诗意亦君子采芳怀远之词,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转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兴之所会,便为格调。如朝云暮霞,有何定质,时变化自在。解此,方可读子安此等什。

(16)、这首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7)、(参考尺寸136✘34cm;作者:周桂华;参考价:2000元;起拍价:500元;竞拍加价:+200元/次。

(18)、首先是远景。想象一下吧,假设我们自己就是观众,正在岸边欣赏盛开的荷花,还不停地变换角度和姿势自拍,或者被人拍。正在自我陶醉的时候呢,忽然发现我们的镜头里抢入了几艘小船,我们不由得停下自拍,好奇地想看看船上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准备要干什么。

(19)、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

(20)、你一定猜对了。这首《闺怨》肯定是写贵族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贵族女子呢?由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凝妆”,一个是“翠楼”。凝妆的意思就是经过了一番精心的打扮,盛装打扮。而且这位女子上的是“翠楼”,翠楼其实就是青楼。千万不要误以为青楼指的是妓院哈,其实最早的时候青楼指的是贵族家的闺阁,曹植的《美女篇》就写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楼甚至还可以指帝王住的地方,后来青楼才成为妓院的委婉称呼了。这里大约是因为平仄格律的要求,所以王昌龄用翠楼代替了“青楼”,这再一次证明了女子贵族夫人的身份。即便她的夫君不在身边,为了功名事业不得不远行奔波,但她还是每天都会用符合自己贵族身份的“凝妆”来打扮自己,这才是她最得体的装扮嘛。 

3、王昌龄的诗采莲曲怎么读

(1)、这一段写出女子思念心上人而不得,无奈去采莲的情景。首先运用双关隐语,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说明女子心上人的爱恋和思念。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2)、   ▉ 我不讲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我只有真实伤感的小情绪

(3)、王昌龄还有两大身份标签,一个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和高适、岑参、王之涣并列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我们最熟悉的诗句,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都是他非常有名的代表作。王昌龄第二个身份标签是“七绝圣手”,说明他的七言绝句写得特别好,甚至具有了标杆、典范的意义。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诗句的确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5)、那么这么多的《采莲曲》,题材都还差不多,又都是一流大诗人,王昌龄的诗又凭什么能够独占鳌头呢?

(6)、第四句承上启下,进一步用动态描写来活跃了这图画: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和绿荷红连浑然为不见了踪影,正在惘然惆怅,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

(7)、《本草纲目》记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

(8)、另外,荷花全身都是宝贝,包括荷梗、莲须、莲子(芯)、莲蓬、莲藕(藕节),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广泛用于临床上各种不同的病症。

(9)、编    辑:邹秀玲   本期播音:王丽娜

(10)、     ▊ 体验高考,送别诗中的新丽之作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导读

(11)、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1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3)、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4)、“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15)、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小池”,社会是个“大池”,要有“融入”的精神,才有“接纳”的胸怀。杨万里和白居易并未“摧眉折腰”,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人生幸福指数很高,还受万世敬仰。做君子,逐梦想,也可以低调点,委婉些!

(16)、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17)、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19)、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⑥闻歌:听到歌声。⑦始觉:才知道。

(20)、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4、王昌龄写的诗采莲曲

(1)、诗词经典往往为书家所青睐,是书家书写的主要内容。本频道拍卖所得盈余用于支持传统经典学堂公益读书会。特别鸣谢著名书法家周桂华先生的鼎力支持!

(2)、    ▉ 饱汉不知饿汉饥 士大夫的畸形审美观 《牧童》(唐)吕岩 导读

(3)、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4)、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5)、请注意哦,采莲少女的“芙蓉脸”还暗示了民间女子那种健康活泼的特点,那不是贵族女子胭脂涂抹出来的妆容,而是自然呈现出来的青春美、健康美。估计像林黛玉那样的病美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定也会对采莲女心生羡慕吧?荷叶罗裙一色裁,这是远景,是泛写无边的绿色;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是特写,镜头对准的是采莲少女的青春容颜。视觉的镜头已经由远处慢慢拉近了。当我们正陶醉在这动人景色当中的时候,诗人却并没有将特写镜头长时间停留在采莲美少女的脸上。为什么呢?

(6)、江讴(ōu)越吹:泛指南方民歌。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

(7)、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

(8)、《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9)、莲花的美景使人流连、沉醉,同时也因莲叶、莲子、莲藕的经济价值,使得采莲这一活动,自古便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早在汉乐府中就收录了描写采莲生活场景的诗歌。其中《江南可采莲》一首最为脍炙人口:

(10)、王勃以前的诗人拟写此题,都是五言短章,此诗则运用七言,篇幅也比较宏大,表现出初唐七古崇尚铺陈赋写的一般倾向。不过,此诗在“四杰体”七古中抒情性较强,很注意将人物的感情寄寓在客观景物的描写刻画之中,具有强烈抒情效果。诗以七言为基本句式,大量运用五言句,又灵活地参用“三五七”、“三三七”句式,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结体方式,也加强了诗的抒情性。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更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诗中“采莲”、“莲叶”、“莲花”、“花”、“叶”等字词多次出现,造成重迭复沓的形式,显然具有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风味。并且重迭复沓的形式还往往与蝉联方式交织运用,节奏铿锵,音韵和婉。总之,虽然此诗具有叙事诗的骨髓,但它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乃在于抒情。此诗中几个主要表现方法,都对加强其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11)、    ▉ 最直白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白居易《夜雨》导读

(12)、    ▉ 杜甫妙衬,诗人亦哲人《登岳阳楼》导读

(13)、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14)、更重要的是,少女们穿绿色裙子的场合是荷花丛。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荷叶延伸到水天一色的地方,而近处,采莲少女们的衣裙也渐渐融入到了荷花丛中。还记得杨万里的那首诗吧?“接天莲叶无穷碧”,再融入少女们迎风飘扬的碧绿色裙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莲叶配荷裙,这是多和谐的景色啊!

(15)、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6)、(唐táng) 王 wáng 昌 chāng 龄 líng

(17)、等到小船划近了,我们也看清楚了,原来船上是几位少女,她们年纪大约在十几岁,身上穿的正是荷叶般碧绿色的裙子,这样的穿搭放到平时多少容易显得俗气。但是穿衣服不就是要讲究得体嘛,在什么样的场合搭配什么样的着装,那是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与审美品位的。比如明星走红地毯一定会精心挑选礼服,而外出旅游当然要选择舒适轻便的休闲服。绿色的裙子一般人不好驾驭,可是青春少女穿起来却显得那么朝气蓬勃。

(18)、   “乱”字用得好!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至为关键,上承荷叶罗裙一色,芙蓉向脸,“乱”字一出,就难分彼此了;正由于“乱”为一体,故“闻歌”而“始觉”,妙启下文。在炼字上亦可称精妙,人境相映相融,又远胜映、融诸字。

(19)、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0)、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5、王昌龄的诗采莲曲其一

(1)、    ▉ 平常语道平常事,微妙细节最动人张藉《秋思》导读

(2)、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3)、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4)、    ▊ 千古才女,她若称第无人敢称第一

(5)、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6)、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驻:停留。

(7)、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8)、    ▉ 白居易是怎样怀念江南的《忆江南》二首导读

(9)、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多。

(10)、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11)、诗中大量地运用重复句式与文字,文风朴实自然,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看到采莲的时候人们欢乐热闹的景象:无边无际的荷塘,人们采莲时的欢声笑语引得水下的鱼儿纷纷穿梭在莲叶之间。

(12)、    ▉  噩运不改其乐,挫而弥坚 苏轼(宋)《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导读

(13)、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14)、   诗歌不拒绝逻辑联系,这首诗堪称典范。

(15)、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6)、最后,让我们在李清照所勾画的莲池美景中结束今天的节目吧:

(17)、    ▉ 杜甫,精神道德上的巨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读

(18)、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19)、这首诗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20)、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

(1)、“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2)、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

(3)、    ▉  忙碌且喜悦着 翁卷《乡村四月》导读

(4)、答案很简单,因为采莲少女是来做什么的?是来采莲干活儿的呀!换句话说,这是少女的上班时间,“荷叶罗裙”简直就是为采莲这份职业量身定做的最美工作服。正因为她们是来上班的,采莲少女刚刚在镜头里出现,又瞬间消失在镜头之外,上班时间绝不偷懒,她们很快就划着船儿钻进了浓密的荷花丛中,“乱入池中看不见”,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让人再也看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花儿了。你还记得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吧?李清照那就是典型的游客,是因为不熟悉路而“误入”藕花深处。采莲少女既然是上班来的,怎么还会“乱入”池中看不见呢?

(5)、渠:伊,她。娼(chāng)家:乐妓之家。

(6)、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7)、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8)、同为描写采莲女的诗词,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形象是这样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首诗写出了采莲女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喜悦而羞涩的神态,碧玉簪子在女孩低头时落入水中的细节,也写出了江南女子欲语还休的神情。在诗仙李白的笔下,采莲女是这样的:“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写出了越女采莲的水墨风景。对比来看,王昌龄笔下的采莲女,不同于温婉多情的吴越女孩,虽然同样的青春靓丽,却更加生动明媚、活泼动人,别有一番风趣。

(9)、直到最后,作者仍然不让少女们直接出现,而是让大家“闻声不见人”,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采莲图》。

(10)、   诗人静观,置身画外,愈显画面纯净,心灵纯净。李白也写过《采莲曲》,但这位诗仙耐不住寂寞,骑紫骝马贸然闯入画面,这一点王昌龄比李白高明的得多,纯净得多。

(11)、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12)、我觉得啊,有两大原因让王昌龄的这首诗在众多的《采莲曲》里脱颖而出。第一个原因,是他的描写线索很清晰很有画面感,并且视觉形象与听觉感受互相作用,让整个画面更加的活泼灵动。

(13)、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14)、这是一首描写少女们采莲的诗,看似浅易,却韵味悠长。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将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荷花并不算新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