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翻译【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6-30 08:45:57

1、初二语文下册必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考点汇总,常考题型都在里头

2、(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3、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注: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7、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让我跟去。

8、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1、【语句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12、(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13、长难句的翻译一直是同学们的痛点,全程Chinglish瞎编很难拿高分。莫慌,今天辉哥就带领大家轻松驾驭英汉互译。

14、抄写完后,赶紧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15、这些基础的通假字、常见的翻译句子,都是历年来中考常考到的!

16、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宠,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1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18、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19、常镶嵌于句子之中的、会稍稍提高句子复杂度的两种较短修饰成分,即形容词、副词。

20、您好,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是一个新老师在第一天到学校时如何与学生交朋友的(例子)。当铃声响起,老师对着所有的学生微笑。然后她说:“早上好。今年有你们所有这些同学在我的班上(学习)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很想了解你们。我确定我们会相处得很愉快。”翻译表述不唯这里有的英文用了点灵活的处理方式,但是意思没变。原创翻译,满意就采纳吧。

2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24、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25、→(Learningaforeignlanguagewell)(requires)(timeandeffort).

26、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27、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8、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29、(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语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3、(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4、Ifmissingyou,Igetalltheworld,andIalsoverygloomy.

3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36、(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7、第三人称单数:sentences 现在分词:sentencing 过去分词:sentenced 过去式:sentenced

3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9、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4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1、→He(notonly)gaveusalotofadvice,(butalso)helpedustostudyEnglish.

42、(1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44、(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5、My students have learnt to paraphrase difficult English sentences.

46、They/we/he/she/Iateabigmealthere.翻译:他们/我们/他/她/我在那里吃了一顿大餐。

47、(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8、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9、构成长难句的三种较长修饰成分,即介词短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短语。

50、(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1、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读遍各类书籍。

52、(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54、(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5、→(Itissaidthat)thebookhasbeentranslatedinto(severalforeign)languages.

56、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7、(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8、(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状貌)。

59、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

60、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61、(13)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62、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3、天气特别冷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

6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6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6、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67、英 (ˈsentəns)

68、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7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7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2、→拆分句子结构为主语:学好一门外语,谓语:需要,宾语:时间和努力。

73、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4、(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5、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77、(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78、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79、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0、我口渴了,(因为)天气太热。

81、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8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3、“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84、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5、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86、(解析)“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87、(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8、那么就逻辑上来想,这句翻译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89、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90、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91、(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93、→Iamthirsty,(for)itishot.

9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9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6、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97、(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98、新考纲(样书节选图戳这里>>>)

99、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100、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01、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