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庆典腾空,满天星坠,景色无限。
3、舞榭歌台(wǔ xiè gē tái ),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7、林暖桃夭,冰消梅馥,雨霁和煦。
8、“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9、斜阳草树(xié yáng cǎo shù ),
1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11、 元 嘉 草 草 , 封 狼 居 胥 , 赢 得 仓 皇 北 顾 。 四 十 三 年 , 望 中 犹 记 , 烽 火 扬 州 路 。 可 堪 回 首 , 佛 狸 祠 下 , 一 片 神 鸦 社 鼓 。 凭 谁 问 : 廉 颇 老 矣 , 尚 能 饭 否 ?
12、送亲别友,长亭醉酒,恍惚未来千等。
13、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14、作者:苏轼朗诵:鲍国安张家声
15、芳郊绿遍,芳园红褪,狂客而今老矣。
16、你好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17、【永遇乐】风流总被(fēng liú zǒng bèi ),
18、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19、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20、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1、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2、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我现在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23、(No.1785)经典一句
24、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25、“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完整的意思是“谢他”“来相召”之“香车宝马”“酒朋诗侣”,但这样说就没有起伏顿挫了。诗人安排的语序,才符合事理与心理的逻辑:先“召”,后“谢”。先是有人乘香车宝马来召我同去,然后,我辞谢了他们一番好意,对这些惯在一起作诗饮酒的朋友们抱了歉意。
26、喜儿童,搜寻偏爱,舞刀弄枪呼喊。
27、或许悲情,曾经遥叹,泪洒黄昏映。
28、翠树烟收,垂杨枝软,袅娜摇金缕。
29、花开花落,云舒云卷,今古誰能留住。
30、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31、《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32、夜海茫茫,花灯闪烁,似梦犹如幻。
33、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34、qiān ɡǔ jiānɡ shān , yīnɡ xiónɡ wú mì , sūn zhònɡ móu chù 。 wǔ xiè ɡē tái , fēnɡ liú zǒnɡ bèi , yǔ dǎ fēnɡ chuī qù 。 xié yánɡ cǎo shù , xún chánɡ xiànɡ mò 。 rén dào jì nú cénɡ zhù 。 xiǎnɡ dānɡ nián , jīn ɡē tiě mǎ , qì tūn wàn lǐ rú hǔ 。
35、yàn zǐ lóu kōng , jiā rén hé zài , kōng suǒ lóu zhōng yàn 。
36、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37、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8、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39、点上方绿标即可听到高考必背古诗文
40、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41、yì shí duì , huáng lóu yè jǐng , wéi yú hào tàn 。
42、水远山高,雏鹰展翅,去闯新天地。
43、永遇乐不属于令词。永遇乐是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分上下两阙,共一百零四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
44、如何在书面语与口头语之间作最好的拼配?李清照的“易安体”给出了独家配方。
45、同享春光,共描春色,田野鲜花绚。
46、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47、柳花低诉,黄昏泪满,片绣点茵芳乱。
48、不知身在何处,这是失去了空间感。接下去的不知春意几许,又是迟钝了时间感,或者说季节感:暮霭如烟浓浓地染上岸柳,幽怨的笛声起来,听得出是在吹《梅花落》的曲子,料想春意是不是也很有几分了?不确定,因为自己久不出门,懒得应酬了。
49、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50、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51、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52、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借古讽今。
53、想当年(xiǎng dāng nián),
54、烛灯五里,银花百树,笑脸猜谜云伴。
5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7、时光静好,东风相助,盼着故园莺唤。
58、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59、不堪揽镜,朝青暮雪,过隙浮生何短。
60、【永遇乐】乐融融,千家万户,举杯众歌春曲。
61、旧院楼空,伊人不见,蛛网如帘帐。
62、满怀欢乐,温馨遍布,但看世风如愿。
63、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64、恍然如幻,影似旧日,怨我迟来前样。
6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6、②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67、“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次第”不是《声声慢》的那“次第”,这里是“接着”“转眼”的意思。现在固然是天气融和啦,但一转眼,难道就不会来一场风雨?显然,这是硬找的托词,只为了谢绝别人的邀约,邀约她元宵夜去观灯。但李清照的惊悸自有道理。她的个人命运,不就是融和天气里突发了一场狂风暴雨么?
68、嫦娥舞袖,桂依玉兔,阆苑人间同喜。
69、腊鸡冬笋,时蔬春卷,陶醉农家宴。
70、碎雪临窗,朔风吹树,温度翻转。
71、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72、苦回首、青梅已老,几多暗换。
73、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7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北伐,反对议和。他一生所写诗文几乎都与抗金有关。这首词也不例外,他通过对六朝故事的回顾,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这是一首写得不同于一般的怀
75、银夜交融,月光漓水,龙洋开宴。
76、令辰雅俗,赏心乐事,未免别情离绪。
77、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78、元宵庆贺,花灯五彩,到处笙歌劲舞。
79、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80、争朝夕、吟诗品酒,笑迎寒暑。
81、释义: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82、答:这句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全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3、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84、总之,这是盛日与衰年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张岱《陶庵梦忆》序曰:“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李清照晚年心境,此数语可以尽之。
85、雨滋园草,风剪柳叶,大地生机呈现。
86、彩灯高挂,瑶琴酣抚,佳节又逢三五。
8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8、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8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90、柳条滋色,潇潇雨歇,待见泥塘飞燕。
91、春风十里,清香盈袖,尽锁怅情无限。
92、杏梢蝶闹,疏篱草嫩,乱点碎红风慢。
93、永遇乐·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4、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95、水拍沙滩,轻弹春曲,绿染荒凉岸。
96、千古江山(qiān gǔ jiāng shān ),
97、《江神子·恨别》苏轼|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98、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99、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0、气吞万里如虎(qì tūn wàn lǐ rú hǔ)。
101、“缶”是盛酒浆的瓦器,粗鄙的秦人酒酣耳热就拿来敲击助兴。“韶”却是宫廷里最典重的雅乐。“击缶韶外”之煞风景,等于“花间晒裤”“月下把火”。张炎以“韶乐”来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轻,吹梅笛怨”这种“炼句精巧”的工致俪偶,没问题;至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些“平淡入调”的寻常语,以及“次第”“簇带”“济楚”“怕见”这类当时的方言俗语,他拿“击缶”来比,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