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2、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
4、对此,至少可得出两点认识判断:第在庄公这里,根本不存在与他人或下属争功的问题;第庄公很懂得尊重和满足他人的话语求赏之心理需求。
5、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6、笔者阅读《曹刿论战》先后共有三次,实际是三个阶段的阅读体验。
7、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8、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9、当然可以称为长勺之战,只是本文的侧重点不在战上,而是论。“曹刿论战““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1、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12、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13、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14、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15、必以(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16、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17、这里,先介绍一下这位网友对“肉食者鄙”的理解。他与我成为网友,是因为我俩都是巨婴论爱好者。其对“肉食者鄙”的理解,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从权力运行的角度;二是从巨婴心理的角度。
18、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19、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20、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
21、庄公对曹刿提回的回答,实为对其执政理念及履职情况的报告。这哪里是一个诸侯主公在作政治报告,而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履职自查报告。并且,从庄公的回答的内容来看,说明他是一个懂得权力职责与巨婴控制边界的人,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或者说是一个合格的履职者,而不是在权力行使上的巨婴控制者。(在此,我借用了这位网友的观点及话语)
22、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23、问题一: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24、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25、*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26、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27、望其旗靡(靡:倒下)
2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9、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30、【曹论战】问(wèn):“何以战(héyǐzhàn)?”公曰(gōngyuē):“衣食所安(yīshísuǒān),弗敢专也(fúgǎnzhuānyě),必以分人(bìyǐfēnrén)。”
31、当然,我们谁又听说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因为给某个企业的众多高管发表了一通大道理,于是就成为这个公司的高管?还是那句话,当你有资格让一群高管、甚至是老板坐在一起,愿意倾听你讲大道理的时候,本身就证明你已经非常成功。
32、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33、题记:《曹刿论战》所涉的长勺之战,应当是取材于历史事实,具有可信性;然而,《曹刿论战》的内容,则属小说故事,不足为信。并且,就左丘明所讲的《曹刿论战》这则故事而言,不同的阅读者就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会有与左氏所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的解读。因而,请跟随本文看一次你曾经阅读过,但未曾看到过的《曹刿论战》。
34、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3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6、曹刿论战用大量篇幅写第一段,是为了强调国家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才是可以一战的根本,是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
37、*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3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也就是说,以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遇到大事,不认识形势,不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所在,而是把它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的庇护上。
39、牺牲:①牺牲玉帛()②为国牺牲()
40、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41、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3、*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44、《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是春秋时期左丘明。
45、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6、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②必以分人(把)
47、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48、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9、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50、贯穿全文的一个词是什么?
51、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52、第二次,是十多年前。听闻读小学的儿子在背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课文,感到似曾相识,于是借其课本一看,原来就是《曹刿论战》,才得以重新阅读这篇文章。这次,记住了两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3、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
54、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
55、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5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7、宾语前置:何以战?
58、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关系当在师友之间。二人相互敬重,孔子称与丘明同好恶,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从政。
59、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远”基本意思为远大的,深远的。在曹刿论战中的意思是做长远的打算。(拼音)肉食者鄙,未能远谋ròushízhěbǐ,wèinéngyuǎnmóu(出处)《左传·庄公十年》里《左传》文章中的《曹刿论战》中的一则。(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释义)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打算。(思想)说明当权者目光短浅,同时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冷漠,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一束阴影。(作用)反面衬托曹刿的聪明机智。表明进见原因。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
60、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1、【曹论战】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62、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
63、 曹刿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中末期,当时齐强鲁弱,齐国早在齐僖公到齐襄公期间,就曾三次攻打鲁国,鲁国屡屡战败,失去了很多国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之后的第二年,即684年,齐桓公又派大军伐鲁。鲁庄公早被齐国打怕了。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曹刿说服庄公,主动请缨,与庄公同乘一辆兵车抗敌,在长勺与齐军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冲锋,曹刿不允,而是等到齐军三次击鼓后才发起冲锋。齐军被打的撤退之后,庄公打算追击逃跑的齐军,曹刿又不允,而是查看齐军的战车车轮痕迹后才下会追击齐军。结果鲁军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军。
64、*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65、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66、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67、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68、根据曹刿对庄公所述三件事的点评,分析曹刿的内心的想法及判断,或许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6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0、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71、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72、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7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74、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5、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6、(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鲁庄公。一个不带丝毫巨婴控制思维及情绪的职业经理人及决策者的形象,立刻跃然于纸上。可见,在《曹刿论战》中,肉食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鄙,我们对这篇文章误读已经很久了。
78、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79、问题二:《曹刿论战》它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80、又何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81、这种情况,看似不符合常理。既使需要测试过关,也应当是进行双向测试及彼此过关。然而,庄公却省略了这些环节,在曹刿决定相助庄公以后,庄公直接把曹刿带在身边,以其为贴身幕僚同车入战。这不是庄公的轻率,而是其务实行事作风使然,他根本不需要测试曹刿,你曹刿现场提供的处置方案,有道理就听之。事情就是如此简单。
82、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83、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4、文言文象征着语文之精髓。然而它的抽象之美让很多童鞋无法一下子领悟。所以,一提起文言文,相信很多学生都内心惶恐,感觉无从下笔去系统学习文言文。以下小康将带你遨游文言文世界,领略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你会发现文言文可以这样系统学习,也是极好的!
85、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86、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
87、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88、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89、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90、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91、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这些准备包括:度德,即考虑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众的拥护。
92、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93、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94、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95、*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96、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97、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98、原文:《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99、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00、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
101、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