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2、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他。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3、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4、难点: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5、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6、惘然: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7、(2)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
8、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9、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0、问题:屈原的的一生是很简单的,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从内容所占的篇幅上看,涉及生平的内容很少,而更多的是评价,这与我们学过的列传类的文章不同,原因是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传为主,而是议论和评价。那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入了自己的心胸热血?
11、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12、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13、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14、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15、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16、勿复重纷纭(纷纭,古义:麻烦;今义:多而杂的样子)
1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18、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19、(“其”,表推测,大概)
20、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复前行,欲穷其林
21、【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2、杯盘狼籍(“籍”通“藉”。)
23、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4、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5、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2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27、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8、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29、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30、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31、(“是”,代词,这样;“何异于……”,状语后置,和……有什么不同)
32、(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33、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
34、谇(suì):进谏。
35、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义:对这件事;今义:表顺接。)
36、文中香草有什么象征含义?
37、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38、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39、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40、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41、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42、(高中语文必修三已经删除,正在陆续重新发布)
43、我泣声不绝啊烦恼悲伤,哀叹自己未逢美好时光。拿着柔软蕙草揩抹眼泪,热泪滚滚沾湿我的衣裳。铺开衣襟跪着慢慢细讲,我已获得正道心里亮堂。驾驭着玉虬啊乘着凤车,在风尘掩翳中飞到天上。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
44、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45、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4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47、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便言多令才。
4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9、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像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中间回到哥哥家里。怎样处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就可以结成婚姻。”
50、只有古代圣王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回顾过去啊把将来瞻望,看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哪有不义的事可以去干,哪有不善的事应该担当。我虽然面临死亡的危险,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的贤人正因此遭殃。
51、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52、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53、一唱三叹明情感。文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显得淋漓尽致。
54、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5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57、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58、【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59、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0、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61、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2、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63、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6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65、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66、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67、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8、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69、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7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71、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72、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73、(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74、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75、10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7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A)
77、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
78、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79、朕:秦始皇之前就是“我”的意思,秦始皇之后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80、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81、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82、国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83、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84、新妇入青庐。(青庐:用清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5、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6、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87、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88、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89、禊事: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90、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91、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92、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93、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94、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可是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
95、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96、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各自的目标,令人叹服,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应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哪怕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97、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98、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99、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释为“离忧”(《史记?屈原列传》);班固释为“遭忧”(《离骚赞序》);王逸释为“别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100、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101、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