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发表后,点击阅读量达不到188人次以上,下一次赐稿不予采纳;
2、⑻几年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非常感谢。爱您的泰迪。”
3、⑵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4、(1)陶侃尝出游()(2)人云()
5、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
6、今天,中央纪*监察部网站首页头条刊登“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贤廉门风越千年》,点击视频一睹为快吧!
7、(4分,各2分)性情倔强不驯服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2分)提示:既紧张、担心,又迫切地期待
8、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9、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10、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玩乐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1、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东晋名将。322年,朝廷命陶侃领江州刺史,率军平定王敦。成帝即位,外戚庾亮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平定叛乱,收复建康。陶侃从军41年,明言善断,征战无数,同时也取得了赫赫战功。他为政有方,清廉节俭,德行良好,受到后世的肯定。
12、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13、阅读第(1)段,把文中的拼音写成汉语:huǎnghū()(1分)
14、(1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20)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21)出:外出。(22)持而鞭之,而:表转折连词。
15、一周内没有刊发的文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16、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一个爱惜粮食,珍惜民力的人。
17、江西九江,古称浔阳,陶渊明故里。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
18、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持,是手里拿着的意思。
19、⒁当年,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今天,这一张张报喜的短信都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20、【陶侃惜谷】陶侃(kǎn)尝(1)出游,见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3)?”人云(4):“行道所见,聊(5)取之耳”侃大怒诘⒃(jié)曰:“汝(7)既不田而戏贼(9)人稻!”执(10)而鞭(11)之。是以(12)百姓勤于农植家给(14)人足——《晋书·陶侃传》
21、甓:砖。指励志勤力。典出晋.裴启《语林》:晋太尉陶侃,在广州做刺史时,优游无事,经常是早上运一百块砖到室外,傍晚又运回来。人们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正致力于恢复中原的事业,生活过分安逸,恐日后成不了事。”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镇日价操戈演阵,待学那陶侃运甓扰闲身。”
22、☆☆好消息!好消息!☆☆
23、看了本文,你有何感想?(2分)
24、湛氏深明大义,贤德善良,教子有方,与孟轲之母仉氏、岳飞之母姚氏、欧阳修之母郑氏一起被尊奉为母教典范
25、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
26、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27、(13)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功夫。
28、翻译1)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译文: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理解2)根据文意,陶侃通过“怒斥”和“鞭打”的方式教训了“贼人稻”者.3)文中的陶侃是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人.
29、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30、✦汝:你。✦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执:抓住。✦而:表顺承。✦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2、(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3、陶侃,字士行,鄱阳郡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长沙县陶公庙陶真人陶淡的祖父,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加督交、广、宁、江八州军事,拜大将军。陶侃雄毅明断,勤于吏职,常言“民生在勤”,“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我辈,当惜分阴”,因而深为百姓爱戴。毛泽东评曰:“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盖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无止,以有止御无止则殆。圣人知之,假是以复其神,使不瘁也。”民国诗人邓振声有《陶侃》诗赞曰:“八州建节气如云,爱惜光阴到寸分。讨贼却因儿激励,留宾难得母殷勤。斋中百甓心何壮,壁上三公血有文。翘首武昌门外柳,令人长忆一匡勋。”
34、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陶侃重视农耕、农业生产、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政治主张可以往“重农抑商”上面挂。
35、(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36、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
37、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我们现在生活水平好,应该更加珍惜,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38、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39、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40、持:拿 (道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作者介绍:陶侃(259—3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4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42、持而鞭之,而:表转折。
43、(11)鞭: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4、(3)何为:即“为何”,指干什么。
45、【陶侃惜谷】⑴小男孩泰迪曾有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huǎnghū,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46、陶侃出身贫寒,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重视劳动,格外珍惜劳动成果。有一次,他外出时,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走在路上看见它,随手玩玩罢了。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践人稻。”你自己不耕种土地,为什么还要随便糟蹋别人的庄稼!陶侃就让下属把他捉拿住,进行了严肃的教育惩罚。这就是“陶侃惜谷”的典故。由于陶侃重视农耕,珍惜粮食,在他的管辖地,百姓都勤于务农,家给人足。
47、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还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于是把那人抓住用鞭子抽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48、陶侃惜谷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节俭,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49、陶侃惜谷出自《资治通鉴》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玩乐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以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0、代词,代指那个持稻的人。
51、赐稿上注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作品内容及300字以内作者简介,醒目处标明原创首发专投桃花源文轩;
52、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还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
53、第二段中“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一句,表现出母亲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54、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55、桃花源文轩有声平台开始视频收稿啦,热烈欢迎老师原创首发视频赐稿。
56、关于他的故事也很多,十分有趣又耐人寻味。
57、第(6)段中加点词“桀骜不驯”在文中的含义是联系上文,泰迪昔日“桀骜不驯”具体表现在:
58、⑼史密斯小姐没有令泰迪失望。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
59、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60、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61、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62、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1))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63、读了《陶侃惜谷》想到的名言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一粥一饭汗珠换。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粗茶淡饭,细水可长流。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节约粮食,人人有利。
64、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65、(1)拿这些东西干什么?(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66、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67、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68、⑹“谢谢您收下了我的礼物。”泰迪小声说,“那手镯是我妈妈用过的,您带上它非常漂亮;香水也是我妈妈用过的,现在您闻起来就像妈妈一样。”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6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70、《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71、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72、⒀“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73、(3分)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播下了爱与尊重的种子。
74、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75、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76、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7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78、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79、“汉家征战不曾休,晋代烽烟满八州。生长男儿拼裹革,始终戎服肯登舟。只今铜柱寒交阯,何日戈船下石头。天下安危须上将,大名新拜冠军侯。”行进在万里长城十三关,我们要学习陶侃勤于政治、注重农桑的务实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抓好重点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80、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81、”这件事对陶侃的触动很大,他深刻反思,决心从小事做起,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管有多么贵重或是多么微小,都绝不染指;在为人处事中,善于从小事方面克制自己;做实事,绝不浪费时间,绝不消磨自己的意志,虚度光阴
82、司马光 〔宋代〕
83、陶侃,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84、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85、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86、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选自《资治通鉴》)
87、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
88、(1)尝:曾经。(2)出:外出。(3)持:拿着。(4)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5)云:说。(6)聊:随便。(7)耳:罢了。(8)汝:你。(9)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10)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11)执:抓住。(12)鞭:名词作动词,抽打。(13)是以:因此。(14)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苦力。(15)给:富裕,足,丰足。(16)足:足够。(17)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18)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89、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兴,东晋开国。此时的晋朝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北方地区沦为敌手。中原大地狼烟阵阵、满目疮痍,白骨满地,黎民哀泣,尤如修罗地狱,魔刹道场。东晋政权在此情况下也是危如累卵,朝廷重臣个个心思浮动,或趋炎附势,以求富贵,或醉心清谈,言皆玄远,或拥兵自重,伺机谋反。陶侃与他们截然不同,性情忠毅刚正,反对虚妄时俗,“勤于吏职,恭而近礼”。《晋阳秋》记载:“侃勤而整,自强不息。又好督劝于人,常云‘民生在勤……岂可游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又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而不敢行。君子当正其衣冠,摄以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
90、赐稿应认真校对,避免出现错字、别字、漏字、病句、标点符号、语序及语言逻辑错误;
91、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汉族,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92、《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93、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94、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
95、陶侃是东晋沪江洵阳人(今江西九江)人,初为县吏,渐升郡守,后官至刺史,都督八州军事,为人严谨,颇有政声。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幼年丧亲,将葬,家中忽失一牛,寻牛时忽遇一"老者,老者对他说:“則闪有一牛,眠卧山污之中,其地若葬先人,后代位极人臣,贵不可言。”并指着旁边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两千石。”按照他的指引,陶侃寻回失牛,葬其亲于牛眠之处,并将老者所选择的另一处让给周访,后来周访于此葬父,果然升任刺史,传公三代,其灵验一一如老者所言。因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后人称这个风水宝地为“牛眠之地”。据称,陶侃曾撰有风水著作《捉脉赋》。
96、阅读本文,你认为令泰迪改变的原因是:
97、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注释)尝:曾经聊:随意贼:偷取田:种田鞭:鞭打持:拿耳:罢了执:捉拿是以:因此(哲理)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98、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99、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100、《陶侃惜谷》出自北宋司马光创作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01、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