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昔者仲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guàn)之上,喟(kuì)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无礼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3、大同思想出自《礼运》篇,但是《礼运》篇自宋代以来,便备受质疑。要么质疑《礼运》篇不是儒家思想,要么质疑其系后人伪作,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质疑的主要理由是《礼运》篇中的某些内容和道墨两家的思想较为相似或者是认为该篇内容自身存在矛盾之处。本文认为,诸学者质疑《礼运》篇理由并不充分,本文在指出各方理由不充分的基础之上,阐述“大同”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礼运》篇为子游所记,“小康”为秦汉之际的人所加。
4、④大道之行:指能够遵行非常广大的道的五帝时代。“五帝”历来有不同说法,《史记·五帝本纪》为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5、结合前后文理解,孔子在讲收集文献之难时,讲到为了“观夏道”而去杞国,为了“观殷道”而去了宋国,这里只涉及到夏和殷商,并没有涉及周。可以理解为“大同”至少在周之前。而他所讲的“小康”,则是文、武、成王、周公的时代。
6、那么什么叫做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把它理解为世界,我们今天就有世界大同的观点。“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刚柔交错,天文也”,我们是农本国家,要观察自然,特别是要观察天下,才能保证我们丰收,丰收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7、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土地户籍制度,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为自己看作有功。
8、盈(yíng)——圆满,无残缺三月而盈。——《礼记·礼运》。疏:“谓月光圆满。”又如:盈月(满月圆月);盈冲(盈满与虚空);盈昃(日月圆满或亏缺)
9、《礼记》是儒家经典,有两种版本:一为西汉戴德所编,称《大戴礼记》;一为其侄戴圣选编,称《小戴礼记》,即通行本。该书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兼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地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共有49篇,其中关于婚丧祭礼的达17篇之多。这本书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就是说对于财货,到了大同境界的时候,人们憎恶把它随便的浪费丢弃,却不一定是因为要归于自己,才有这种厌恶之心。
11、〔闭〕用门闩插门。
12、因为刚才我上面所讲的那个原因,所以“圣人作则”,所以圣人要是想给万民,我们总有个精神引导者。你要作为一个好的精神引导者,你必须要以天地为根本,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生存的是这个自然界,我们古人指天地,更多的指的是天地自然。
13、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分享
14、“四灵以为畜”,古代认为的四灵是龙、凤、麟、龟,就是你像对待它那样的来对待你所畜养的这些家禽家畜一类,用心的去养它,那么你的饮食就有了来源,饮食有了来源,则天下安定、五谷丰登、万民安乐、国泰民安、四海生平是我们自古以来有良知的、有理想的、能够作则的所谓的圣人的共同理想和志愿。
15、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言偃又问道:“象这样急需礼吗?”孔子说:“这礼,先王以之继承天道,以之治理人的感情。所以,失于礼的会死,得到礼的可以生。
16、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17、第实现财富权力的分配正义。虽然《礼运》一直强调君子小人之间的区隔,也常常强调等级性的财富占有制度打破这种身份差异会被视为“僭君乱国”、“坏法乱纪”、“君臣为谑”。但《礼运》中仍然蕴含着有限的对分配正义的追求,例如对于社会权力要求“选贤举能”的公平分配,对于社会财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平等享有,甚至“天下为公”这一对“大道”开宗明义的定义,也隐约包含着这样的理念。有论者指出,这也许是继受自墨家“尚贤者,政之本也”等尚贤思想。(7)无论如何,《礼运》中先民的理想社会包含了大公无私的财富观念和积极奉献的劳动态度。(8)
18、《礼运》透过“大同”“小康”传达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近现代为例,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传播时,是以“大同学”的面目出现的。这一方面说明需要借助中国的文化符号。
19、国学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昬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14国5$#@学H1566网235kl;K
20、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论语》
21、贤: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贤’,含有奖许的意思。勇知:用作名词,勇者、智者。‘知’这一意义后来写作‘智’。
22、《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之论的提出者
23、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24、然后讲了泛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讲了老年、壮年、幼年各有所托,讲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了男女各归其位,讲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讲了社会诚信和安宁。
25、〔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26、【礼记礼运】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孟子》
27、礼记目录(点击蓝字进入详情)
28、〔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29、由此而选:选:选拔。旧注:“言用礼义为之选也。”
30、“矜寡孤独废疾者”,古人认为老而无妻,叫鳏。“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就是残疾人,让他们都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安排。
31、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32、懂得十二食,十二个月随着月份的推进,吃不同的食品,农本国家跟自然是结为一体的。也认知了五色,都是天然之色,赤、青、黄、白、黑。
33、这就是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的世界大同观。“大道之行也”,可以说我们中国的儒、道、法、兵、墨等等诸子百家,全说一个“道”。老子说的非常好,“道可道非常道”。
34、既隐:已经隐没衰微。
35、《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36、“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中的《礼运》篇,是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源头。大同的背景是“大道之行”,小康的背景是“大道既隐”。我以为,大同是理想社会的自然图景;小康是非理想社会的有效治理。
37、孔子推崇周礼,实际上是周总结和传承之前朝代之“礼”,包括孔子直接通过夏商有限遗存了解到的“礼”。这个“礼”应该是氏族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秩序,进入奴隶社会后,私有制出现了,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了。因此,既要有理想社会的追求,又要面对非理想社会的实际,实施有效治理。
38、“以前我们多相信,《家语》乃王肃伪作,杂抄自《礼记》等书;《礼记》乃汉儒纂辑,非先秦旧籍,去圣久远,不足凭信。……现在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的再世,轰然打破了我们这个成见。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礼论》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39、人是有感于天地的大德和阴阳二气的交合。那有人说了“不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吗?怎么还要提鬼神?”这里的鬼神要理解为你的认知所达不到的东西,但是它也交汇为一体。
40、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著: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显著,表彰)(其:指百姓),用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考:成全),(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刑:法式。后来写作‘型’。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
41、林净寰ljh3875979186
42、第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在《礼运》所畅想的乌托邦中,“无用刑律、道德教化”就可以实现“谋闭不兴,盗窃不作,外户不闭”的美好社会秩序。社会成员“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礼恰恰可以在人心层面上实现“教训正俗”、“分争辩讼”(《礼记·曲礼》)。礼可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不需要刑肃法严也能营造出安然和睦的氛围。对比与“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韩非子·显学》)等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礼更加注重本质、发自内心的和谐,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有序。
43、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
4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45、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46、本文认为《礼运》为子游所记,“大同”之论出自孔子,“小康”之论出自秦汉之际的儒家所加,那么又如何解释《礼运》篇的内在矛盾呢?因为学者们认为《礼运》篇是秦汉伪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礼运》篇中对“礼”的贬低态度不符合儒家经典论述中对“礼”的一贯态度,最为重要的理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强烈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存在着贬低“礼”,而推崇“大同”的嫌疑,因为这意味着“礼”只不过是在“大道既隐”之后的社会现象。
47、《孔子家语》也有《礼运》一篇,但是学界以往也怀疑《孔子家语》是伪书,认为其中的《礼运》一篇是抄袭《礼记》而成的,所以以往对《礼记·礼运》篇真伪的研究往往不考虑《孔子家语》中的记载。但是新近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改变了一些人对于《孔子家语》是伪作的看法。庞朴先生对比之后说道:
48、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49、①大人:指诸侯。世及:诸侯传位,父子相传为世,兄弟相传为及,即世袭制度。
50、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5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唯恐,恐怕。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5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53、钱穆(钱宾四)先生,著名的史学泰斗,所说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究其根本,唯一礼字而已”就是一个礼字,所以礼是我们文化的根本。那么孔子是怎么教育他的门人子游的呢?孔子回答他说“礼这个东西,是先王凭借着它来承接上天之道”。我们古人总要用天来提示人们,有一个权威性的大家伙听得进去,这个倒也不算迷信不迷信,所以先王是凭借礼这个东西来传承上天之道。上天之道指的就是大道,自然大道,道法自然,那么以此来治礼人们的情操,所以失去了礼就会走向灭亡,得到它才能够生存。
54、四灵是神话传说中四大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中国人民认为四象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又称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宿神格崇拜。《礼记·礼运第九》卷四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55、《礼运》是《礼记》中的第九篇,据说写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是儒学学者用假托孔子答问的形式展开论述的。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几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高度概括。
56、“运”是运行的意思,本篇论礼的源流与运行、运用,因此称为“礼运”。本篇由孔子答言偃问的形式,论述五帝三王的“大同”“小康”之治,提出礼的起源、发展、演变至完善的过程,探讨圣王制礼的原则,批评周末礼衰、天子诸侯违礼失政,进一步论述礼在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人与天地、阴阳、鬼神、五行的密切关系。
57、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示例〗~,于今虽重。★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惜人才
58、这种理想社会的状态和儒家的一贯思想是符合的,这些思想在儒家其他的作品中都出现过。“大同”的“同”和墨家的“同”不是一个意思。因此,《礼运》中“大同”之论出于孔子,不出于墨家。“大同”之论出于道家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礼运》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道家的思想明显是矛盾的,庄子说:“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老子也说:“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是道家明确的主张,因此,“大同”之论不出于道家。把“大同”之论解释成道家和墨家的观点容易产生更大的问题,因为更难解释为何全文的主要思想都是儒家的,而不是道家和墨家的。
59、【礼记礼运】《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4:26):
60、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61、①蜡(zhà)宾:蜡祭的助祭之宾。蜡,祭名。据《仪礼·郊特牲》,蜡祭在每年十二月举行,合祭百神。宾,助祭者。当时孔子在鲁国居官,在助祭者之列。
62、〔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6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易经》
64、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65、孔子所说的“大同”和“小康”的时代界线,似乎是清楚的,又似乎是模糊的。他在讲“大同”时,讲了“三代之英”,人们理解为夏商周三朝,而在说“小康”时,又讲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实际上也是夏商周。
66、(福利)居家好物,总有一样你需要的。
6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到那到那种境界的时候,人们不会去偷懒,不会去偷奸耍滑。奸邪之谋就会被杜绝掉,阴谋诡计这些东西会被杜绝掉,盗窃乱贼就兴不起风作不起浪,因为社会风气已经非常良好了,即便偶尔有一两个他也不敢。这样的社会景象,在孔子认为就是理想社会,就是天下太平。
68、共同点:都希望现实社会更加美好,对此都抱着希望。都是乌托邦性质的理想,都是作者主观良好愿望的虚妄图景,兼具几分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想象中非常美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从“世外桃源”描写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感受到“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幸福生活。“世外桃源”就是艺术地具体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69、西汉礼学家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即《礼记》。
70、观察天下,就可以观察到时序的变化,以利于我们农业生产,利于丰收。那么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就可以总结出经验,然后用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高度的东西就可以去教化和成就天下的人。
71、遄(chuán):速、快。
72、⑤英:指才德出众的人,即下文所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73、正根的理论是从无极到太极,真正太极状态是没有阴阳的,在它动静变化之间产生了两仪,也就是阴阳,清气上升以为天,浊气下降以为地,于是乎大的阴阳天地之间分开,这就是根本。
74、从《礼记·礼运》看经书的生命
7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76、这个跟孔子有关,也跟《礼记·礼运·大同篇》有关,因为孔子所说“礼记·礼运·大同”的话就是在这样一次蜡祭的时候,孔子作为辅助的祭祀人员叫蜡宾,他以这样一个身份参与了这样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观看各种活动的时候跟别人聊天,聊天的过程之中孔子发出的感慨。
77、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礼记》(更新中)
78、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
79、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孔子天下之道的直接体现。但是,面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和“天下无道”的现实,“礼运”是孔子“天下为公”理念的现实方案,是孔子天下之道的实现方式,体现了孔子“天下人的天下”的天下观。孔子眼中的礼是实现公共伦理的方式,“礼”承载天道,连接人道。因此《礼运》中的“大同”和“礼运”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都是“天下为公”的体现,《礼运》篇并不存在贬低“礼”的描写。
80、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81、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8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83、国学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84、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85、以五行为实质,五行的变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认为一切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以“礼义以为器”,“器”指形而下的,就是你让百姓,让所有的人,让你的人民能够顺理成章的达到社会和谐,那你就要以礼义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
86、这里边的“刚柔交错”,理解为阴阳交错或者叫阴阳互换,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它是不断地交错着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到傍晚西方落下;月亮晚上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相互交错,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87、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88、笃:纯厚。用作使动,使……纯厚
8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90、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91、(9)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37页。
92、让真正有才干的人来治理这个天下,治理这个社会。上选而下举,两者结合,因为你平民的眼光有的时候未必那么独到,那么你当政者有的时候难免不有偏私和遗漏,两者相结合就能达到理想。
93、摘要:本文讨论了礼的内涵及其在古代的,但是礼或承载其的经书在当代生活中作为礼仪不符合现代的平等观念,作为礼制设计不符合现代的社会基础。因此本文通过考察《礼记·礼运》一篇所描绘的理想在历代的传承发展以体现经书生命力。基于对《礼运》文本以及其他经典的分析比较,作为理想而存在的礼主要包括实现友善亲密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财富权力的正义分配。最后以历史视角论述了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在历代中的作用,或作为社会治理的理想蓝图,或为反抗与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这也体现了构造出我国精神故乡的经书的亘古不衰之生命力。
94、TheCommonwealthofGreatUnity
95、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大学》
96、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身:自身),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谋:谋虑,这里指起坏心),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97、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出自《礼记·礼运》
98、范文轩|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99、天子怎么用人?跟我们今天怎么用人,道理上是相同的,孔子说:“以礼为依据”,用人的方面就是国君用人,这里指的是诸侯王。“善于用他的智慧,用人要用智慧”,用其智慧去其狡诈就是去其小聪明,记住小聪明表现的都是伪诈,用人要用其勇敢而去其暴怒的部分和浮躁的,用人用其仁爱的一面,去掉贪欲。
100、《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旧说《小戴礼记》是删节《大戴礼记》而成的,不足凭信。《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还论述了大同理想。(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0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