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在这里突然小宇宙爆发,
2、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3、我们说的老李,就是诗人李白。
4、李白的艺术想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5、而在他众多的山水诗中,对长江的描写是最手到擒来的。
6、将自己融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里。
7、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8、其涌动着无尽的历史、神话、传说。如《蜀道难》。
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10、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11、你有没有想象过,一部展现这位伟大诗人一生历程的舞剧,会是怎样的?
12、横亘在四川与陕西间的大巴山系
13、蜀道有很多,每条都不好走
14、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15、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1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写这句诗的时候,李白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已经没机会再入仕了。
17、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18、25岁那年,已经吸收了巴蜀文化精华的李白选择了出川。
19、四十四岁~五十五岁,结识杜甫,游历河南地区,在开封与武后朝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结婚。自己又游长三角、东北等地。谋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20、最后李白在公元762年,驾鹤西去。
21、当然,这样的想象还需要一些浪漫的道具才能浮现在脑中,那就是酒。
22、李白的一生一共有过三位夫人,如果按情分,他的发妻许氏的分量一定最重,但如果按爱情来衡量,那只有最后一位妻子宗氏了。李白的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四处游荡,与很多名妓都有所染指,个人生活也很混乱。
2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无数佳作,被人们称为“诗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喊出了千百年来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心声。那么,李白是不是真的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呢?
24、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25、他的最后一位妻子宗氏是拯救李白于水火的一位奇女子,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会走得长远,无奈宗氏对于道教的信仰无法撼动,所以就算李白几番挽留也无济于事。
26、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27、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
28、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29、【李白生平】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30、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31、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32、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33、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34、卧病多日,一杯酒斟来,李白倍觉清香幽雅,别有洞天,不觉闭目深吸酒香。良久,问王伦道:“白游历大唐南北之地,从未喝过如此清香幽雅之酒,敢问掌柜,此酒以何为酿?”
35、长安三年入仕期:
36、从“闲过信陵饮”到“烜赫大梁城”几句则是追忆了战国往事。信陵君善于养士,知人善任,终于在危机时候得到门下侯嬴与朱亥两位食客的帮助,窃符救赵,击退了秦军。
37、刘氏也是李白在山东遇到的,对于这个贵妇人史册上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是大体记载着她与李白在一起后,瞧不上李白身上无名无分,也没有钱财,所以不久之后就离开他了。
38、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有分量的一位诗人,李白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他继承了以屈原为开端的浪漫主义诗歌精神,又融合进去盛唐气象,让自己的诗歌充满了一种豪放大气的想象。
39、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
40、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41、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42、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43、荆楚的长江是:“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荆门浮舟望蜀江》)
44、这年,两人在梁宋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45、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46、很难想象,惯常潇洒恣意的李白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据说这诗句说的就是东鲁一妇人,两人最初在一起很可能仅仅是寻找慰藉,但随着两人相处,彼此的不合适是在太明显,比如李白是个浪漫的诗人,但这个妇人则不通文史,两人根本说不到一块去,所以矛盾就来了,李白就离开了。
47、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48、许氏在李白心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她是李白的第一任妻子,为李白生下了儿女,而且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年。许氏离世后,李白也写了一些文章悼念许氏,也表达了他对发妻的思念。
49、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50、【李白生平】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
51、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52、从李白的几首名篇之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风格,《将进酒》、《蜀道难》亦或是《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将自己的雄心壮志以丰富的想象融合在意境之中,开创了一种恢宏博大的风格。
53、这些人确实曾是李白的助力,所以等李白感觉自己的耐心已经耗完的时候,唐玄宗听说了李白这个名字,也看了他的作品,确实很好,然后就将李白召进宫中,让其供奉翰林,说白了就是给唐玄宗写写诗,哄唐玄宗开心,这与李白的预期差很远,但他最初开始应了下来,跟随在唐玄宗身边。
54、首先看下李白的属性,李白属性跟宫本武藏相差无几,普攻伤害爆表,然后1技能突进,2技能眩晕控制,大招造成高额伤害,这些看起来跟宫本武藏类似。但是李白1技能只能突进2次,然后2技能可以对周围敌人进行眩晕控制,更重要的是被动,增加普攻真实伤害,这样看起来伤害比宫本强。大招能穿越四个英雄,当敌方英雄残血后,开大招削弱,然后用1技能进行收割,而2技能
55、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56、“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为四川连接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的蜀道留下的最知名的宣传语。
57、所以我们要把表面工作给做好,
58、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
59、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60、他毕竟是一个长江诗人。
61、诗作最后,李白抬出孔圣人的故事予以反唇相讥,意思是说: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可以说,诗中的李白态度相当桀骜不驯。然而,这样的李白并不令人讨厌,反而叫人喜欢。事实上,唯有李白才能够说出如此自信而夸张的话语。人人都有年轻时,如果遭遇了轻视,就读读李白这首诗,一定让你直呼过瘾。
62、李白的人文精神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好恶。他们希望官场规则公平一点,大家参政议政的机会多一点。然而这种诉求经由酒徒李白表达,碰壁便是唯一结果。青年时期的李白对读书做官充满强烈的渴望,只是他在官场上混的不好,最后也只能吟诗一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聊以自慰了。
63、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洛阳,
64、(图像来自@Google,map)▼
65、结果李白就受到了款待。
66、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67、李白这一生都有着一个伟大的理想,而且有着高远的抱负,他想要接济苍生,安居乐业,让世间都和平美好,即使在他遭到他人的陷害被贬谪,他也是保持着自己慈悲的心怀保持善良,而并不是避开官场隐居,所以也就有大量的歌颂了古代的功臣英雄的诗词歌赋都出于他的手中。
68、于是老李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69、离开了这个妇人之后,李白后来就和宗氏成婚,宗氏对李白的帮助很大,怎么说也是出自世家大族,即便已经没落了,也不是寻常家的姑娘能比的。
70、当个风流名士,到处游山玩水不好吗,可李白觉得年纪轻轻就隐居太可惜了,浪费了自己满腹经纶、一身学识。他只能接受一种平凡,那就是绚烂至极后的归于平淡。于是李白偏要勉强,偏要在不属于自己的赛道证明自己。
71、有人认为他就是个地道的老四川,也有人认为他生于西域碎叶城,还有夸张的说法认为李白其实是波斯人。但无论各派如何争论,有一点是肯定的:李白的少年时期是在美丽的四川度过的,四川的风物和人文风情构成了李白一生文学创作的底色。
72、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73、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74、原来王伦父女得知李白不辞而别,带上十坛莲花美酒前来送行。李白伫立船头,四顾尽是夭夭桃树,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赠王伦》,或许,李白此刻的“情”不是王伦的“送我情”,而是一脸泪水、依依不舍的“月莲情”。
75、李白与宗氏相遇的地方叫梁园,是一处寺庙。当时的李白刚被朝堂辞退,因为他的狂傲引来很多人的不满,所幸李白就放弃官职云游四方了。在宋州的梁园之内,他与宗氏相遇了。
76、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77、该说的他们都说了,说点其它的。李白这个人并不如他诗中写的那样高洁,他曾为得到赏识去走后门,找玉真公主
78、“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整首诗中最令人振奋的千古名句,极具震撼力。千百年来,它不知道激励了多少落寞之人,令人读之直呼过瘾。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它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扶摇直上就达九万里。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而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肯定。
79、老李与一些年轻的朋友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80、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81、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82、一天一首古诗词——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3、至此他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Flag了。
84、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85、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
86、李白和这个妇人还生了一个孩子,即李颇黎,至于这个孩子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李白和这个妇人闹得很不愉快倒是真的。
87、四川是中国道教的诞生地,因初代天师张道陵访川传教而著名。这种看似以道家思想为底蕴的本土宗教,实则融合了大量巴蜀原有的巫术文化,是一种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宗教,而且尤其热爱现世的生活。它鼓励人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或是走终南捷径做官,或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或是在神仙洞府的温柔乡里沉迷。
88、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89、就算我们金陵现在不是以前的“首都”了,
90、低头还是挺胸,这是个问题
91、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92、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93、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94、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95、通读下来简直令人血脉喷张,恨不得自己手中便有一把宝剑,可以像诗中描绘的一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我们现在读起来尚有如此感染力,可见作者当时使用怎样激昂的心情写出来的。
96、有才无命还是眼高于顶?
97、李白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的“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却有积极意义。创作了大量诗作。他的诗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荒淫和腐败,表现了蔑视权贵,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积极思想。在艺术方面,他的诗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奇特,意境高远伟丽,语言简洁明快清新,体现出豪迈超脱的艺术风格,现有《李太白文集》30卷,存诗900余首。其中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格调。
98、上游的川江是:“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99、一到扬州后,就被灯红酒绿吸引,
100、后来,宗氏凭借着家族帮助了李白很多次,甚至都挽救了他的生命。只不过宗氏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后来她就进入寺庙修仙去了,所以李白与宗氏之间也没有好的结局。
101、无奈寺庙中打扫卫生的和尚需要把墙壁清理干净,宗氏实在不忍心,就花费了一千两银子把这面墙壁买了下来。这也是词语“千金买壁”的由来。李白与宗氏眉来眼去,也就一拍即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