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绅是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2、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是李绅的早期作品。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其一写农民辛苦劳动了一年,终于获得了丰收,却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剥削深重。其二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告诫人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要爱惜粮食。诗题又作《古风》。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的故事共有三首。
4、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5、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6、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7、到了下午,爸爸和爷爷在田里锄草。孩子说:“爷爷,我也要锄草。”然后,爷爷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头上。他们三个人一起锄草。爷爷在锄草的时候,汗滴从头上不停地落了下来。
8、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9、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10、当时李逢吉已经是高官了,所以李逢吉登上观稼台之后,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宁迁任如登台”,“何得千里朝野路”,说这个仕途啊,如行千里路一样,不容易呀,非常艰难啊。下一句——“累宁迁任如登台”,什么时候,这个你我的仕途能像我们现在登上这个观稼台一样,只要几步就登到高处了,那多好啊。
11、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
12、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3、chūnzhǒngyīlìsù,qiūshōuwànkēz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sìhǎiwúxiántián,nóngfūyóuès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chúhérìdāngwǔ,hàndīhéxiàt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shuízhīpánzhōngcān,lìlìjiēxīnk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15、《悯农其二》古诗解释意思是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全诗内容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古诗赏析。《悯农其二》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16、谁知盘中餐(1)⑸,粒粒皆辛苦。(2)
17、为粮食做出贡献的人物:
18、我觉得悯农农业的肥料不错的啊,不贵,很平价,主要的就是他们家肥料的效果很好,我已经连着好几年都是从他们家买的肥料了,真心推荐。
19、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翘楚当属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总是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李绅的两首《悯农》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每每读之,总能被深深打动,身处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绅在诗歌中却把目光转向了最底层的农民。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2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1、之前的经典诵读已经陆续分享了百首唐诗,
22、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惠崇>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旁桑阴学种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3、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4、“锄禾日当午”,这个场景很容易理解,烈日当空,农民还在辛苦劳作。为何在炎炎夏日,即“日当午”的时候还要辛苦劳作呢?是因为要给禾苗翻土,要除杂草,农事辛劳,一点懈怠不得。
25、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26、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27、《每周一古诗》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9、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记得小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米粒子掉,或者有剩饭没吃完,家里的长辈就会拿那个筷子在你头上敲一下,有时候就会念叨这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当下提倡“光盘行动”,提倡“吃不了要兜着走”,这完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我们孩子们如果不知道“粒粒皆辛苦”,那个粒粒的米饭是滴滴的汗水孕育出来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也很难收获沉甸甸的价值与未来。
30、【悯农古诗】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31、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长腹肌。
32、元和十四年(819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33、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34、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35、《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6、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3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8、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39、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40、【悯农古诗】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41、《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一共有三首,共有十六句
42、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43、百度百科——李绅(唐代宰相、诗人)
44、悯农二首(1)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2)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1)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2)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5、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46、悯农minnong锄禾日当午,chuheridangwu,汗滴禾下土。handihexiatu.谁知盘中餐,shuizhipanzhongcan粒粒皆辛苦。lilijiexinku.
47、吴桦姐姐特地为小朋友们整理了小学阶段75首必背诗文,大家一起来预习朗读背诵吧。
48、我愿燕赵女,化为嫫女姿。
49、“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5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就是粒粒饭,你看,对应前面滴滴汗,意蕴上是非常对应的。“谁知盘中餐”,我们现在一般是读,看到一般的版本是“谁知盘中餐”。我去港台一些地方讲学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些版本写作的是“谁知盘中飧”。事实上,原来这首诗大多作“谁知盘中飧”。“飧”和“餐”都是指吃饭的意思,但是有细微的区别。
51、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作,共有四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2、一天一首古诗词小国带您学古诗
53、这首诗展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育劝诫人们珍惜粮食。
54、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55、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56、《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57、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
58、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59、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60、所以受这首《悯农》诗的影响,尤其是受第二首《悯农》诗的影响。你看宋代诗人梅尧臣就写了《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而张俞写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用的创意,都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创意。在古人笔下,受《悯农》的影响,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汇聚成一条大河,从古代一直奔用到当下,不断触碰着我们的灵魂。好,有关《悯农》,我们就分析到这。谢谢大家!
61、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62、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
6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64、(其实《悯农》诗总共有三首,小学课本只是节选了其中一首。)
65、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66、悯农(作者)李绅?(朝代)唐译文对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67、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68、李绅的第二首《悯农》也没有直接表达对农人的悲悯,而是客观地描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广阔的土地、丰足的收获,为之付出辛劳的农夫却是如此悲惨,这巨大的反差留下的思考空间也许才是李绅创作此诗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都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广济苍生的使命感,这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69、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70、mǐn nóng《悯农》sòng yáng wàn lǐ宋 杨万里dào yún bù yǔ bù duō huáng, qiáo mài kōng huā zǎo zhuó shuāng.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yǐ fēn rěn jī dù cán suì, gèng kān suì lǐ rùn tiān cháng.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71、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72、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73、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74、《悯农》据查共三首,都是李绅写的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三首里都没有“扰”字
75、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
7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7、我个人觉得很好用,悯农农业是央视宣传品牌,中国15诚信企业,由此可见,口碑以及质量绝.对是一级的。
78、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79、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0、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81、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82、即可收听往期。图示如下:
83、“汗滴禾下土”,是多少汗滴到禾下土上呢,不是一滴汗,而是滴滴汗,洒在灼热的土地上。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84、“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85、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
86、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作者介绍: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87、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后面耕犁,爷爷在最后面锄地。
88、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89、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90、所以在这两首《悯农》诗里头,不仅有极出色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对黎民百姓深切关怀。所以中唐的时候有一场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一般我们都知道是由白居易、元稹倡导起来的,叫“元白新乐府运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干将,就是李绅。
91、《悯农》二首的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92、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93、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9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9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nóng fū yóu è sǐ 。
96、当然可惜的是,李绅除了这两首《悯农》,他创作的二十首新题乐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觉得只凭着这两首《悯农》,也足以体现诗人所具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了。这种情怀不仅是李绅身上可贵的品质,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一种宝贵品质。他们往往拥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怀抱着拯救天下苍生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关注黎民百姓、去反思国家社会的问题,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眼光又使得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所在,并通过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97、《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宰相,他也是当时主张诗歌革新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的交往十分密切,其留存的《悯农二首》广为后世传颂。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9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前两句讲的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很容易理解,烈日当空,然后农人还在怎么样?还在辛苦劳作。为什么在炎炎夏日,“日当午”的时候还要辛苦劳作呢?是因为要给禾苗翻土,要除杂草,因为农事辛劳啊,一点懈怠不得。“汗滴禾下土”,是多少汗滴到禾下土上呢?不是一滴汗,是滴滴汗,这样到第二个场景就和“粒粒”饭对应起来了。
99、这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100、在后台直接回复“唐诗”
101、提示:请点上方↑硬笔书法作品免费订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