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之推19岁时,已经是学富五车、名扬天下的人了。由于他博览群书、词采华茂,深为南梁湘东王萧绎所赏识,便召他做了自己的属官国左常侍,掌管赞相礼仪、献策谏诤等事宜。
2、其长子颜思鲁、次子颜愍楚、三子颜游秦都是才德兼备之士,后来都得到新兴的大唐王朝重用。特别是三子颜游秦,在人心惶惶的乱世之中,以自己的善行高义感化乡邻,唐高祖李渊闻之特意下旨褒奖,后来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甚多。
3、这就是发生在公元548年末、549年初的故事:侯景之乱。
4、颜真卿绝不会与叛贼为伍。
5、作者颜之推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其家族本属于琅琊颜家,是地方大姓之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到了颜之推这一代,时运不济,屡次遭逢朝代更迭,其一生三次成为亡国之人,性命也多次险些不保。但颜之推每每化险为夷,在四个朝代都做着不大不小的官职,算得上是官场上少有的“不倒翁”。对于常人而言,颜之推的人生阅历堪称丰富,尤其是其于乱世中练就的生存本领也值得羡慕,这恐怕是《颜氏家训》大行于世的原因之一吧。
6、“怜婴孺之何辜,矜老疾之无状。”
7、梁元帝给宇文泰写信,要求西魏遣送通缉犯并重划国界,宇文泰怀疑萧绎吃错药了,也不撸起袖子看看谁胳膊粗。
8、在北齐,颜之推受到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礼遇,被引于内馆,侍从左右。这时的颜之推抱亡国之痛,虽然不断晋升,却始终得不到一刻的安生。
9、老徐家比萧家根基深厚,徐昭佩都敢毒杀怀孕的妻妾,萧绎逆来顺受而身心疲怠,依赖虚无的老庄精神自我疗伤。
10、半生荣辱接连浮现眼前,颜之推在起承转合处暂停播放,凝视着不同处境下的自己,深思咀嚼扯出一条条因果线。
11、颜之推的祖父颜见远,是南齐的御史中丞,梁武帝萧衍夺位建梁朝后,颜见远不食“梁”粟,绝食而死。其子颜协,子承父志,也不愿在朝中为官,就把家从建康搬到了江陵。
12、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承袭儒家的传统思想,强调孝悌仁义,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13、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所灭。颜之推又要去长安了。
14、可当战败之际,萧绎的一句“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竟让这皇皇十四万卷藏书,顷刻化为灰烬。
15、一篇篇辞藻壮丽的文章,只是玩弄文字还是言述心志?一次次官职升迁的庆祝宴,是领导照顾还是凭靠能力水平?
16、他又说:“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17、萧梁的实力或弱于东魏,但强于西魏,要论统一天下,机会也还是有的。
18、在颜之推看来,儿童早期心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年幼的儿童还处于“体性未定”的发展期,足具可塑性,易于潜移默化。他还自述自身学习体验以记忆力在不同年龄阶段间的强烈对比来证实早期学习与教育的良好效果。因此颜之推声称“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
19、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20、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作者阐明自己之所以要写下这部家训,并不是要用来“治国治天下”,或者冒充圣贤扬名立万,只是立足于养成良好家风,达到修身齐家的基本目的。
21、颜之推在岸上洞若观火,体验不到局中人的欲望和恐慌,自从杨坚出任北周大丞相,总感觉有只鞭子时刻抽打他。
22、但萧方诸随即兵败,之推也成了俘虏。在被押解去建康的路上,又险遭不测,幸而有人相救,才幸免于难。
23、凭借自己的学识,颜之推在北齐也很受重视,但在他待了二十来年后。这个王朝也在另一个北方王朝北周的打击下覆灭了。
24、寻以疾终,终年67岁。
25、他是多么希望世世子孙能谨记:“时运之来,不求亦至”;“风云不与,徒求无意”。人生自当向内而求,守道崇德,不为外物所萦怀,不为他人风评所左右。
26、成语不见得都是褒义词,萧绎被绿帽子压得喘不过气,看见徐昭佩的那张阴阳脸,明显是在嘲讽自己只有一只眼。
27、最近,国家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并将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谈到生育,生和育从来都应该是一体的。调整生育政策不光让大家能生、愿意生,生了之后还要养育好、教育好。
28、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9、用文学的描述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30、这其实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的去国怀乡之情。
31、【颜之推】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藏书量。北周建立之初,藏书只有八千卷,灭北齐后才又得了五千卷。隋文帝开皇三年,派人到各地搜集书籍,才使隋朝藏书达到三万卷。等到唐朝建立,修《隋书·经籍志》时,收集到的书一共才八万九千余卷。
32、孔子说:“奢侈了就不会恭顺,节俭了就会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又说:“如果有人具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余下的也就不值一提了。”这样说来,那就是可以节俭而不可以吝啬了。节俭,是指合乎礼数的节省。吝啬,是指对处于穷困急难之中的人也不加救助。现在舍得施舍的人就奢侈无度,节俭的人又吝啬小气;假如能做到既施舍于他人而自己又不奢侈,勤俭节约又不吝啬,那就好了。
33、想当初,梁元帝萧绎少聪颖,好读书。侯景之乱后,他把建康的皇家藏书运到江陵,连同自己多年来在会稽、江州、江陵等地广为收罗的藏书,合为十四万卷。
34、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家庭教育原则有:固须早教威严有慈均爱勿偏应世经务重视风化陶染
35、二十岁,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二十五岁,“于江陵,逢孝元覆灭”;年届五旬,这已是他平生第三度以俘虏身份被押解上路。
36、眼睛是通往心灵的窗户,颜之推对这股子眼神莫名熟悉,背后不光充斥着血泪嘶喊,更是一个家族的辉煌与覆灭。
37、困顿中,之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自传体长诗:
38、《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代表作,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也是一部涉及语言学、文学、音韵、训诂、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著作,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39、一百七十多年后,颜之推的子孙再度到此地为父母官,表面上没有当年死守孤城的凶险、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乱世即将再起。
40、迭床架屋)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41、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42、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
43、宇文家族翻身做老板,皇帝和权臣的争斗惯例继续上演,李家兄弟力挺皇帝被杀,颜之推瞬间丧失在北朝的依靠。
44、他拉着儿孙絮絮叨叨地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无论押宝在哪里,都不会有永远的赢家。
45、(1)《梁书》,姚察、姚思廉,中华书局
46、屋外的兵马声嘈杂鼎沸,颜之推感觉再不走就走不了了,趁着黄河水位汹涌暴涨,他带着妻儿冒死偷渡也要回家。
47、南梁皇宫之内火光冲天,萧绎瘫坐在角落里哭笑无常,口中反反复复地念叨着: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48、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书在家庭教育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如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儿童“精神专利”,易于背诵经典,再如关于爱子与教子相结合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
49、当时南梁王朝有个名为侯景的叛将席卷境内,手握重兵的萧绎本可以火速平叛,却因为私心作祟,想借侯景之手除掉竞争对手,好让自己出来收拾残局,当上皇帝。为了做做样子给世人看,便派了宝贝儿子萧方诸领了万余人马前去意思意思,而陪同者之一便是颜之推。结果被候景一顿痛打,全军覆没,颜之推与萧方诸等人都做了俘虏。
50、当初谁也不会想到,走投无路的侯景,竟能以“马步八百人”,把南朝搅得天翻地覆。
51、往昔初入建康时唱和《神仙诗》“朝游采琼宝,夕宴酌膏泉”的那个洒脱少年,不见了。
52、在这四百年中,大一统的时间,只有短短二十年——280年晋灭吴到303年成汉占据益州独立。
53、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即位称帝,史称“梁元帝”。因是门生故吏,之推成了新皇帝的散骑侍郎,官阶不算高,但参与决策机密,属于皇帝身边近臣,此时他不过二十二岁,称得上英年得志。
54、他带着全家老小平安度过了所有的患难,走出了历史的轮回。
55、学习态度上: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从踏进学校的那一刻起,学习就是我们一直践行的信条。学习不仅让我们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所以学习不是啃书本,而是与文化的交流。我们需要学习,我们热爱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尽力了啊,同学,这样子你满意吗)方法上:明确目标,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学习目标,盲目的学习只会事倍功半。注意总结,定期地自己动手列一份知识清单,不能学一点忘一点积极思考,不能光听老师讲,自己动脑去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得过且过学习有技巧,错题本可以用来专门摘录一些自己做错了的题,查漏补缺(这样可以吗)。收起
56、【颜之推】隋朝短暂的统一并未持续多久,颜之推离世后不到二十年,天下便再度陷入战乱之中。
57、聆代竹之哀怨,听出塞之嘹朗。
58、随萧绎入东宫见太子萧纲,颜之推见到了当时最著名的诗人庾信。他们在乐游苑曲水流觞,之推以一首《神仙诗》,赢得掌声一片。
59、由于重视孩子从小成长的环境,颜之推也十分在意兄弟的手足之情,认为兄弟间的感情是除父母、子女之外最为深厚的一种感情,兄弟之间的相亲相爱对于治家是十分重要的。
60、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61、《颜氏家训》的作者名为颜之推,乃距今天约1500年的南北朝末期人氏,其先祖为孔子高徒颜回。那颜回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诸侯争霸战的高潮,纷乱不已,而他的后世子孙颜之推生活的南北朝未期,纷乱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一生颠沛流离,屡屡命悬一线,多次亲历王朝覆灭,受够了身为乱世人的苦楚悲凉。
62、无近忧,无远虑,即是幸福。
63、颜之推年少时因不喜虚谈而自己研习《仪礼》、《左传》,由于博览群书且为文辞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十九岁便被任为国左常侍;后于侯景之乱中险遭杀害,得王则相救而幸免于难,乱平后奉命校书。
64、有鉴于此,颜之推在自知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五十来岁时,将自己的乱世经历与感悟,汇聚到家风这一点上,开始撰写《颜氏家训》,耗费近十年心血,终告完成。
65、《颜氏家训》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朝袁衷在其家训专著《庭帏杂录》中赞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清代学者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认为它“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66、俗话说人不风流枉少年,一路绿灯的颜之推洒脱放浪,被一事无成的中年人非议,完全不将长辈的建议放在心上。
67、比如他很推崇叩齿法健身,这是他自己亲身实践过的养生方法。原来他曾一度患有牙病,牙齿松动甚至感觉快要掉落,吃东西的时候,只要稍微过冷过热,牙齿都疼痛难忍。显然,从其症状分析,颜之推可能是患上了严重的牙周炎。后来他在阅读《抱朴子》时,发现葛洪记有“牢齿之法”,其操作甚为简易,就是每天早上叩齿三百下。他按照此法坚持了数天,牙病就霍然平愈。此后他一直将叩齿作为固定习惯坚持了下来,一直到老年都是如此,让他获益匪浅。
68、颜之推出生于531年,一生历经三朝,自己感叹“三为亡国之人”。他的《颜氏家训》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充满着借鉴意义,而颜之推也正是因为这一部书而享誉千古。
69、然而命运与他,又一次背道而驰。
70、时代车轮的碾压下,人之命如草芥,身如浮萍。
71、15岁的萧公子脑袋搬家,21岁的颜之推被关进战俘营,老侯举起鲜血淋淋的战刀,被属下苦苦相劝才没杀颜之推。
72、颜之推(531-约595),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73、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虽然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这个中心而展开的,而且其中还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迂腐观点;但是,他的许多主张是他自己治学治家的经验的结晶,他所揭露的士大夫教育的腐朽也是她耳闻目见的产物,因此,她的教育思想仍有着相当的价值,知道我们研究和吸取。
74、每个人触发不同的按钮,自然就得承担一些列连锁反应,颜之推追随外部连锁反应,给自家儿孙留下一沓护身符。
75、而且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始终坚持读书学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76、后来,萧绎成了梁元帝,颜之推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奏事舍人,备受信用。颜之推本来以为生活就此平静了,但是在554年,西魏入侵并攻占了梁都,颜氏一家都成了西魏的俘虏,被驱入关中。
77、随着叛军包围圈的逐渐缩小,难以继续支撑下去的颜真卿只得率部突围。
78、这是颜之推被俘北上时发出的哀鸣。从此,他的人生高潮不再,迎面而来,满是颠沛流离。
79、他逼迫妻子徐昭佩自尽,诛杀对皇位有威胁的亲族兄弟,侄儿萧詧慌忙投奔西魏,请求境外势力给自己主持公道。
80、长子,思鲁;次子,慜楚;三子,游秦。
81、在学习方法上,颜之推提出了勤学、切磋、眼学的主张。同时,他还提倡踏实的学风,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
82、书院地址:渝中区·湖广会馆·展览馆3楼
83、约于开皇十七年(597年),颜之推因病去世。
84、只是这种可能,被侯景打得粉碎。
85、(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86、之推还说,世人见到那些躁进奔走的人获取了官职,便说“不去索求怎能获得呢?”可他们不知道时运到来时,不求也会自来的;见那些谦让思静之士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便说“不去争取怎能成功呢?”却不晓得时机不成熟,徒然去追求也是无用的。
87、这是一位生于乱世,一生力行忠孝,三次遭遇亡国、念念怀念乡土又多次流离失所的老人,在国难家困之时对孩子们的期许,吃糠咽菜不要紧,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88、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颜之推下定决心要给后代一些训示和指导,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写出了一部书,并取名叫“颜氏家训”。
89、在如此落后、野蛮、压抑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中,之推的内心充满痛楚。
90、面对这样一位年近一脸刚毅的天下名臣,叛军头目李希烈又能怎么样呢?他一时半会儿还不敢妄动杀念!只有先软禁起来,当作要挟朝廷的一张王牌,殊不知,那个昏暗的朝廷早已放弃了这位忠臣.....
91、在迎接命运的跌宕起伏中,他是如何应对那些生死攸关的大事的:怎样躲过兵荒马乱的杀身大祸?如何避免伴君如伴虎的灭顶之灾?宦海浮沉,如何上下斡旋?颠沛流离,怎样修身自持?
92、当遇到社会动乱,那些平日里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们由于体嫩力弱,往往只能坐着等死。即使幸存下来,但经过改朝换代,掌权授官的人已不再是自己过去的亲戚或同伙时,便什么门路也找不到了。
93、之推开始筹划,通过北齐境内返回梁朝。终于,他找准了机会,在一个黄河水暴涨的夜里,带着妻儿,租了一条船,一夜漂流700里到达北齐。
94、那么,作为一个君子,如果遇到要献身的时候,自当从容赴死。这便是死得其所!
95、床上安床)比喻不必要的重复。
96、故国亡去人犹在,人往何处去?
97、开皇元年(581年),北周灭亡,隋朝建立,颜之推的儿子颜思鲁生下颜师古。
98、南宋陈振孙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99、颜之推把这段故事写进了《颜氏家训·勉学》当中。
100、侯景围攻台城之初,曾去见过梁武帝,《资治通鉴》记录下了这段张力十足的对话场景:
101、连绵不断的战乱,还有接踵而至的瘟疫、饥荒,让无数人,湮没在乱世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