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1、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1)、郑买嗣,又名郑昶,大长和国建立者,郑回七世孙。897年他以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杀死南诏圣明文武皇帝隆舜。
(2)、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3)、 欣溶 (出自诗人晏殊的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4)、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5)、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6)、 婉玗(婉寓意“和顺、温和”“玗“寓意“美好”)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8)、福建郑氏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如明清时期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南宋开国宰相郑钰,明朝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郑赐等。
(9)、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10)、郑和,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11)、范石生:云南玉溪人,与朱德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曾任第16军军长,陆军上将。
(12)、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13)、作为3000年后的我们,当承前启后,继承郑氏的优良传统文化,弘扬郑氏祖训精神,团结所有郑姓宗亲,多联谊交流,为郑氏发展献策献计,培养后继人才再创郑氏辉煌。
(14)、晋建兴四年(316年),都御史郑浑的妻子携带儿子郑居、郑临入闽避乱,居住在连江中卫。
(15)、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16)、郑少愚(1911—1942),四川达州市渠县人,著名抗日英雄。毕业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1935年加入共产d。1937年2月申请到空军前线第四大队参加抗战。1942年春,率中国空军飞行员前往印度,接收美国援华飞机时,途经驼峰航线过程中飞机失事殉难。
(17)、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18)、漫漫历史洪流中,郑氏先祖前辈以其过人的智慧,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及绚丽多彩的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19)、说郑姓,首先自然要说说啊“郑”字。虽有学者认为,古代“郑”字与“奠”字是通用,“奠”字就是“郑”字。对比,作者是不敢苟同的。事实上,“郑”字在汉字中一出现,它虽与“奠”同声,但内涵和外延都是有所不同的。《说文解字》的注释是:“奠,置祭也,从奠,奠酒也。丌其下也。《礼》有奠祭者。”意思是说“奠”字上面的“酋”字是酒的意思,下面的“丌”是盛酒的器皿,或者讲,“奠”是祭祀者用盛满酒的器皿在祭祀。而对郑字的注释是:“郑,京兆县,周厉王子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溱洧之上,今新郑是也。”意思是说“郑”,是姬友受封之地。
(20)、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2、姓郑的名人有哪些他做了什么事
(1)、郑合惠子,1994年9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2013年,高中毕业的郑合惠子考入了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播音主持系。2015年,加入万合天宜并正式开始演艺生涯。
(2)、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画家郑虔,诗人郑谷,任宰相者九人郑惜、郑殉瑜、郑余庆、郑纲、郑覃、郑朗、郑从谠、郑畋、郑延昌,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南宋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航海家郑和(原姓马,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复光;民国电影编剧、导演郑正秋,词人郑文绰,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当代林学家郑万钧,历史学家郑天挺,作曲家郑律成,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词曲研究家郑骞,电影导演郑君里。
(3)、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4)、罗炳辉:云南彝良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我军有名的神枪手,新中国36军事家之一。
(5)、《世界郑氏总谱》入编名人——湖北省监利县郑金章
(6)、郑氏族人倡导仁义爱民、尊师重孝、亲友和睦,家族文化经历住了淘沙长河的流转考验,时至今日仍木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郑氏祖训微言大义,一字千金,字字珠玉,更是为郑氏族人的齐家修身之良言警句,为郑氏的昌盛发达敦实了基础。
(7)、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8)、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9)、三国时期,郑胄任吴国建安太守,居住在候官县(福州市区西部和闽侯县的西北部),是为郑氏入闽第一人。
(10)、周保中:云南大理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
(11)、 霏羽 (这个挺不错哦,让人觉得很舒服!)
(12)、 心琪(琪是玉的意思。“心琪”就是形容心灵象玉一样美好)
(13)、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西域都护郑吉从孙。东汉大臣,官至太尉。
(14)、匈奴僮仆都尉由此罢。郑吉因功为安远侯,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西域。郑吉被任命为西域第一任都护。
(15)、顾品珍:云南昆明人,曾和朱德一起赶跑了唐继尧。
(16)、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17)、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18)、郑姓国民四处散逃,后居襄城、荥阳、郑州、淮阳、商丘等地。
(19)、胡静:云南楚雄人,内地影视明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作为《孝庄秘史》、《人民的名义》。
(20)、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3、姓郑的名人有哪些古代
(1)、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出生在朝鲜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从一个移民劳工变成韩国最大商业集团的创始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的建设和六十年代的工业化发展给郑周永带来一个又一个获利丰厚的合同,他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到汽车、轮船和机械制造,还有半导体与电子产品。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郑周永雄心勃勃地参加1992年总统竞选,但未能当选。自从1998年金大中总统上台执政,郑周永赶了一群牛走过板门店,并给朝鲜送了一船粮食,领导韩国商界扩大与朝鲜的联系,对南北朝鲜改善紧张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2)、郑中基,1972年3月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新竹,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1996年在台湾出道,并发行第一张个人国语专辑《左右为难》。
(3)、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4)、(放到你圈子里,家人们感激你对家族的支持)
(5)、金汉鼎:云南江川人,与朱德为同窗好友,参加过护法战争。
(6)、初为山阴灵文乡啬夫。乡民有弟欠兄钱无力偿还,其嫂诉之于郑弘。郑弘卖内衣为其还钱。其兄闻之,深感惭愧,自系于狱,遣其妻还钱给郑弘,郑弘却不肯受。太守第五伦下乡劝农,看到他后深以为奇,就命令督邮把他任命为孝廉。
(7)、郑钧,1967年11月6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国摇滚乐男歌手,现居北京,边开酒吧边排练乐队。1994年在红星生产社发行第一张专辑《赤裸裸》。
(8)、抚古思今,郑姓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滔滔奔流不觉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主流之一。郑姓源于姬姓,出自郑国,史书有明确记载,史学家们与民间也已形成了共识。郑姓人无论在人文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方面,还是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都与时俱进地不断在开拓、创造、发扬光大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9)、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10)、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11)、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河南荥阳郑氏郑炫入闽,居福清白石村。
(12)、郑众,字仲师。河南开封人。东汉经学家、大臣,名儒郑兴之子。后世习称先郑(以区别于汉末经学家郑玄)、郑司农(以区别于宦官郑众)。汉明帝时,郑众被司空征辟,曾任给事中、越骑司马。永平八年(64年),持节出使北匈奴,拒绝向北匈奴单于下拜,保全气节。
(13)、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14)、郑和,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15)、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16)、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17)、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18)、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
(19)、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20)、 茗茶(玉茗是山茶花的别称,山茶花是质朴纯洁的象征)
4、姓郑的名人有哪些名字
(1)、郑颢,字奉正,唐朝的荥阳(今河南郑州境内)人。后落籍河清(今河南孟津)生年不详,卒于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郑颢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中状元。郑颢为唐宪宗宰相郑絪之孙。登第后任右拾遗,诏授银青光禄大夫。宣宗三年(公元849年)充翰林学士。……
(2)、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3)、郑氏家人们文章底部可以留言了,记得留言喔!
(4)、郑中基(RonaldCheng),1972年3月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新竹,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1996年在台湾出道,并发行第一张个人国语专辑《左右为难》,此后推出《相思无用》《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绝口不提爱你》《别爱我》等国语歌曲。
(5)、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6)、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7)、段誉:又名段正严,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是存在的,并不是《天龙八部》中虚构的人物,是大理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
(8)、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9)、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郑”,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郑氏家族”,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郑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郑氏文化,传播郑氏正能量。
(10)、唐光启元年(885年),三王入闽,许多郑氏相随。
(11)、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12)、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13)、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4)、唐光启元年(885年),三王入闽,许多郑氏相随。
(15)、 云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
(16)、漫漫历史洪流中,郑氏先祖前辈以其过人的智慧,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及绚丽多彩的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17)、 珂玥(珂是古代象白玉一样的美石,玥是传说中的神秘佛珠。代表吉祥的意思。)
(18)、潘朔端:云南威信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60军184师师长,1945年在辽宁海城发动了起义。
(19)、由于玄嚣的曾孙(黄帝玄孙)后稷为周王朝始祖,姬姓自然成了周朝的国姓。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又有数十个子孙被分封为诸侯,随着时空的推移,诸侯国先后的灭亡,以国为氏的姬姓子孙,就自然地从姬姓中分离出来,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姓氏。《史记·周本记》记载,自后稷至周宣王、郑桓公共历24世,虽然上古时期的世系记述,肯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但远古的传说和文字的记载,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在考古界和史学家们还没有确凿的史料佐证之前,目前,无论是史学或是民间,都只能按太史公记载为准。因此,郑氏源于姬姓,源头是中华文明共同始祖黄帝,已是不争的史实。
(20)、郑恩:字子明,据说是宋朝开国大将。青年时与柴荣、赵匡胤结为兄弟,郑恩排老三。
5、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他们分别是干什么的
(1)、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郑氏始祖。
(2)、郑成功(16026-160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3)、郑当时(生卒年不详),字庄西汉大臣,郑桓公二十二世孙,陈县人,任侠善交,在梁、楚扬名。汉景帝时,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鲁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后来因在窦婴、田蚡争论中首鼠两端贬官为詹事,后来任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
(4)、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5)、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6)、曾泽生:云南永善县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任滇军60军军长,在长春发动了起义,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并任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7)、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八姓入闽,荥阳郑氏郑庠南渡入闽,其次子郑昭任泉州刺史,后任福州刺史,死后葬于长乐玉田(今玉用镇)龟山。郑成功就是荥阳郑氏的后人。
(8)、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郑氏一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郑氏家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
(9)、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的意思是祝愿宝宝犹如上好美玉一样白璧无暇!)
(10)、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11)、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前祖地,莆田市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全国郑氏有1000万人左右,福建姓郑的人有近200万,主要居住在莆田、漳州等地,尤其是莆田,还是最近几年的统计,莆田自古人多地少,很多外出和移民,已经不包括莆田古代、近代、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万多人姓郑,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西晋年间五胡乱华,八姓入闽时,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迁居福州侯官县,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郑昭路经莆田时,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莆田南湖山。
(12)、在福州有个郑氏村庄,但是说闽南语(老一辈人)。它是位于闽侯县西台行政村的下梨,这个村是福州唯一一个说闽南语的村庄。
(13)、郑氏源于姬姓,姬姓又始于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用武力统一了上古各个部落,实现中原大统一后,他并没有穷兵黩武,而是实行仁爱文治,使社会稳定,发展迅速,人们把黄帝尊为圣王。孔孟推崇尧舜禹,而非黄帝,他们是以西周开放仁爱思想为基础的。实际上,如果没有黄帝中原的大一统,就不可能有尧舜禹时代的仁爱之治。司马迁推崇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正是以他史学家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审视中华人文历史的。其时空观、历史观,相对孔孟,都是一次跃进。
(14)、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15)、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6)、排在全国大姓的第21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
(17)、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八姓入闽,荥阳郑氏郑庠南渡入闽,其次子郑昭任泉州刺史,后任福州刺史,死后葬于长乐玉田(今玉用镇)龟山。郑成功就是荥阳郑氏的后人。
(18)、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9)、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他把12个姓封给自己14个儿子作为诸侯国号。其中长子玄嚣与另外一个儿子苍林,被赐予黄帝故有姓氏姬姓。因苍林之后无闻,史料亦无记载,而玄嚣之后不仅出了帝喾、帝尧,还涌现了商祖契合周祖弃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玄嚣就成了姬姓的主要传人。
(20)、郑杰,居古田谷口;郑钧、郑桦、郑校居宁德、连江等地;郑相居连江安德里东导村;郑德居连江南村;郑琼、郑琏居长乐。
(1)、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2)、庾恩旸:云南墨江人,陆军中将,其四弟庾恩锡是台湾著名歌手庾澄庆的爷爷。
(3)、郑合惠子,1994年9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2013年,高中毕业的郑合惠子考入了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播音主持系。
(4)、郑杰,居古田谷口;郑钧、郑桦、郑校居宁德、连江等地;郑相居连江安德里东导村;郑德居连江南村;郑琼、郑琏居长乐。
(5)、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6)、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7)、据统计,目前郑姓人口总数已超过4321万人。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5%以上,这...
(8)、《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总名人数的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五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1%,排在第十二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3%,排在第十八位;郑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99%,排在第二十二位。
(9)、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11)、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12)、从《说文解字》的注释看,“郑”字一开始是指祭祀之地或京畿之域,是指一个地域,是诸侯受封的国号,而非指酒或盛酒的器皿。所以讲,“郑”字一出现,就与“奠”字的形和意,都不相同。“郑”是因为姬友封国而始有“郑”。后人尊姬友为郑氏得姓始祖,是以史为据的。郑氏源于姬姓,史**载很明确。《国语·郑语》载:“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史记·郑世家》记:“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二十二年,友封于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记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上述史书都明确记载,在公元前806年(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将京畿之地内棫林之地(今华县东)封于弟友,国号为“郑”,为三等伯侯国,史称“郑伯”,后谥号桓公。由此,“郑”字才开始在中国文字中正式出现。
(13)、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14)、三国时期,郑胄任吴国建安太守,居住在候官县(福州市区西部和闽侯县的西北部),是为郑氏入闽第一人。
(15)、郑姓国民四处散逃,后居襄城、荥阳、郑州、淮阳、商丘等地。
(16)、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17)、朱培德:云南楚雄人,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一起被称为“模范二朱”,国民d陆军一级上将。
(18)、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
(19)、 舒雅( 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
(20)、郑作民(1902—1940),湖南省新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d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保卫战。1940年1月,奉命驰援南宁参加昆仑关战役。
(1)、揭阳郑氏人口较少,清代年间却出了一位贤人。雍正12年(1736),揭阳郑厝村人(又名山尾村)郑大进得中举人,而后,于乾隆元年(1737)中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府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北巡抚等职,因为政绩卓著,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加赠大子少傅。
(2)、福建南平市建瓯龙池村,又叫“郑氏百官村”,唐宋时期,在这里的郑氏家族共走出七品以上的郑氏官员共194人,且无一人因贪污被罢官,创造了历史的神话。
(3)、郑虔,字趋庭,又字若齐,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0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也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
(4)、地处大南山山麓的沙陇乡,全乡姓郑,是潮阳郑姓的一个主要聚居地。沙陇乡民素有开拓精神,经商奇才惊人。清代末年,沙陇郑姓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有的南涉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有的北走江浙、京泸,成为名扬四海的旅泸殷商----“上海客”。在这期间,郑石仁(宝成)、郑石部(宝泰)、郑建明(仁记)、郑友松、郑尧臣(永康)等,先后进入上海。他们在上海扎根发展,创建商行,开办钱庄,设立典当,经营房地产。至民国初年,沙陇郑姓“上海客”已拥有雄厚资本和经济实力,在上 海财界自成体系,先后捐资创办了汕头大中学校(现汕头四中前身)及沙陇乡砺青、启迪、华川、思成等多所中小学校,把郑姓重商、兴教的特性发挥到极点。
(5)、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6)、袁嘉谷:云南石屏人,云南省唯一的一名状元,官至浙江提学使,在云南大学任过教。
(7)、 露雪(如露珠洁白剔透非常适合单纯的女孩)
(8)、郑成功(16026-160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9)、郑姓自宋进入潮汕后,繁衍、发展速度惊人。从宋末到明代,仅二三百年间,已蔚成潮汕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主要居住地在潮阳、饶平、澄海三地。
(10)、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11)、李根源:云南腾冲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校长)。
(12)、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13)、郑氏族人倡导仁义爱民、尊师重孝、亲友和睦,家族文化经历住了淘沙长河的流转考验,时至今日仍木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郑氏祖训微言大义,一字千金,字字珠玉,更是为郑氏族人的齐家修身之良言警句,为郑氏的昌盛发达敦实了基础。
(14)、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15)、郑姓在福建繁衍得很旺盛,特别是唐宋时期,福建郑氏可谓是名人辈出,桃李满天下。
(16)、王甲本:云南曲靖人,国民d陆军中将,曾任第79军军长,衡阳保卫战时牺牲。
(17)、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18)、 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