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
1、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五言
(1)、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2)《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美)比尔·波特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3)、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4)、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5)、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6)、李白远望庐山瀑布,先从日光下庐山轻浮紫烟写起,继而临空将一条瀑布“悬挂”在陡峭的山壁。诗后两句用雄奇的想象与极致的夸张,将瀑布的气势、庐山的高拔写得令人如同亲临一般,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7)、不论何时,不忘民事,不忘民本,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
(8)、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9)、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10)、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11)、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12)、这两句诗为我们解读陶渊明的诗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
(13)、他说:我虽然有五个儿子,可是都不爱读书。阿舒已经16岁了,可是懒惰天下无敌。阿宣15岁,也不爱读书。阿雍阿端13岁,连六和七都分不清。通儿只有9同,整天只知道找梨和栗子吃。假若天意真给了我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14)、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15)、接下来诗人自问自答,问一下,你何以做到这一点?
(16)、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7)、当你处于身处闹市,心境安宁;当你布衣饭菜时,依然自得;当你岁月流转,依然不改初心时,你就已经生活在远方诗意中了。
(18)、陶渊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
(19)、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20)、所谓“此中有真意”,就是这种自由快乐的生活。
2、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
(1)、(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2)、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而归,经过碣石山时写作此诗。
(3)、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4)、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
(5)、刘柴桑,即刘程之,曾为柴桑令。这年秋天,刘柴桑下庐山来拜访陶渊明,相互作诗和唱,陶渊明于是写下《酬刘柴桑》。
(6)、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7)、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
(8)、我的内心远离尘世,我的内心保持宁静,所以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显得偏远和宁静。
(9)、走过山重水复,才能迎来柳暗花明。人生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10)、清晨起,陶渊明就下田地铲除杂草,一直到暮色四合,月亮出来时,才扛锄回去。
(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2)、当时有的陶诗版本写作“望南山”,苏轼认为“神气都索然矣”,诗歌的神韵和妙处都荡然无存了。
(13)、看看土瓮没有一斗粮,打开竹箱没有一尺缯。朋友向我借贷,不知道怎样去应承。
(14)、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 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令人神往。
(15)、在陶渊明笔下,菊花、篱笆、南山、诗人,已经融为一体。
(1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17)、与其认真,不如随便,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18)、苏轼这首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庐山多侧面的秀丽剪影,更将一个千古至理蕴含在庐山起起伏伏的曲线之中:人很多时候之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恰恰因为置身其中!跳出局限,方见全貌。
(19)、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九间。
(20)、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
3、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小学
(1)、那又是谁"悠然"呢?当然是诗人悠然,他悠然地去采菊,悠然地看见了南山;但也可以是"见南山之悠然",诗人是悠然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人和山彼此共鸣,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
(2)、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3)、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4)、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7)、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8)、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9)、意思是一条水流保护着农田围绕着绿意缓缓流淌,两座山峰推开大门送来无限的绿意。
(10)、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1)、元好问推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洗尽铅华,自然天成而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13)、这首诗写山中地形气候与平地之有不同,本以为春已离去,无处寻春,却在这山间古寺,找寻到了刚刚开放的一枝,塑造出一派似非人间的深山春景,意境深邃,令人难忘。寻春,探春,春其实总在不经意的地方,从未离去。
(14)、陶渊明诗如其人,质朴纯真,妙句迭出,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田园诗派开山鼻祖。
(15)、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于是,就有了这首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
(16)、出自晋代陶渊明诗《有会而作》。能够吃上粗茶淡饭我就羡慕不已了,哪里还敢奢望美味佳肴呢?这诗句表现了作者虽然贫困,但决不向权贵低头的精神。
(17)、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18)、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19)、读陶渊明的诗,如饮醇酒,如沐春风,是一大人生享受。
(20)、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4、孟浩然最有名的十首诗
(1)、这一天,陶渊明感慨人生:人生在世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2)、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
(3)、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4)、“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高明的政治家,都会重视人的力量。
(5)、陶渊明说,在人世间搭建一处房屋,然而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
(6)、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7)、如果说桃花灼灼,那庐山大林寺的这一树,虽然开得最晚,却清丽、持久,饱含禅意。
(8)、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9)、“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10)、(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11)、秋月朗照,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严寒的高岭上一棵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1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13)、看到庭院里的树叶,才知道已是金秋。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14)、平定乌桓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
(15)、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16)、“三千尺”“落九天”,诗语浪漫,想象飞扬,也只有诗仙的笔墨,才有这般风姿。
(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18)、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19)、曹操“忧世不治”,终其一生,他都希望通过努力,能出现太平盛世。
(2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5、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较短
(1)、每一次读到这首诗,都不得不佩服曹操,他不在乎年龄,心中的理想支撑着他一直坚强地往下走。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3)、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4)、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5)、在政治上,曹操是一个的冷酷顾大局的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对普通人充满了悲悯。
(6)、千百年来,无数人都羡慕陶渊明,羡慕他隐逸的生活,达观的生活态度。
(7)、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8)、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
(9)、如果说李白的诗后两句是对庐山瀑布的绝妙特写,那苏轼此诗的前两句则无异于是对庐山进行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拍”。横着看、侧着看,从远处看、近处看,所看到的庐山景象都有所不同。诗人没有停留在对庐山景象的描写中,而是从这现象中提炼出了一个道理。
(10)、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篇。
(11)、一个有理想的人,光看到自己的宏图大业是不够的,还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12)、白居易这首诗诗名为《大林寺桃花》,令人容易忽略这是一首写在庐山的经典诗作。大林寺,古时在庐山大林峰,如今所在,已是一片汪洋。
(13)、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14)、即使是迟暮之年,曹操依然壮心不老,他依然想着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1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16)、清晨起,陶渊明就下田地铲除杂草,一直到暮色四合,月亮出来时,才扛锄回去。
(17)、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18)、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19)、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20)、解释: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里面没有别的树,鲜花青草鲜嫩肥美,坠落的桃花纷繁杂乱。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的南山景致真好,雾气在山峦间缭绕,倦鸟正成群结队地飞回它们栖息的树林。诗人从南山的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哲理。就像他在《归去来兮辞》写的那样"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才是最重要的。这秋菊、南山、夕阳、飞鸟以及诗人自己,全都是"无心"的,全都没有任何心机,全都随自己的本性生活,人和自然就是这样实现了完全的融合,一切就是这样归于自然。在这样的生活境界中,诗人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了吗?
(2)、通过自问自答,给出了上面问题的答案:我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我的心远了,因为我的心远离了名利场,所以就算生活在喧闹的世间,就算车马喧闹之声还存在,但我的心已经感受不到了。这如道家哲学思想中的"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一样,隐居在山林里,如果心静不下来,摆脱不了名利的诱惑,那就是形式上的隐居;但如果能做到物我两忘,即使在朝堂上、市井中,也照样能获得宁静和自有,这是在精神上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后产生的感受。
(3)、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4)、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5)、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6)、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山绿水写得格外多情,富有情趣,富有诗意。
(7)、诗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加敏感,陶渊明也是如此。
(8)、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9)、千百年来,无人不羡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自在与闲适。
(10)、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惬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吟咏。
(12)、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13)、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4)、译文: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15)、在这众多诗人所书写的庐山诗中,陶渊明所写的也容易忽略,因为他亦未在诗中提到庐山,而用“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他在此播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天,他在此采菊。
(16)、陶渊明又生了及时行乐想法,他呼妻携子,乘着美好的时光登高远游。
(17)、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高耸的房屋,我的茅草屋被吹破我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18)、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19)、译文: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20)、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1)、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出,菊花遂成为高洁隐士的代称。
(3)、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4)、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5)、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6)、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7)、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9)、(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该怎么读?苏东坡早就已定论》(小珏说历史2020-12-19)
(10)、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11)、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12)、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13)、如果有一天,你也思念亲友,在一个月夜,慢慢吟出陶渊明的《停云》诗时,那种惆怅、孤寂一定会马上盈满心头。
(14)、而这种“真意”,是诗人从鸟儿身上发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鸟儿就是另一个陶渊明。
(15)、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16)、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文学家、诗人。
(17)、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1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