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名言
1、司马光名言由俭入奢易
(1)、温室里养苗,养的是一棵纤弱的小草,野地里风雨中养苗,养的才是参天大树。
(2)、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3)、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4)、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
(5)、在宋代,官员的俸禄级差较大,不用贪污,升官就能发财,高官即是大富翁、大地主,极少例外。官员的品级体现在官袍上,六品以下着绿,五品、四品着绯,三品以上着紫。嘉佑三年(1058),有宦官来府上宣布敕令,司马光升之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府推官相当于市长助理兼法院院长,在此岗位几乎没有不高升的,两府大臣大多经历过这个岗位。按惯例,司马光要跪着接旨谢恩,可他冒出一句“臣不敢受”,既不谢恩,也不接敕令和绯袍。宦官只好留下敕令和官袍走了。司马光曾写下“男儿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蒿莱”的诗句,他并非故作清高,而是真的感到愧不敢当。
(6)、我花了100个小时选歌,希望你可以用一秒打开它。
(7)、夫将兵者,不战则守,不守则走,不走则逃,不逃则死。
(8)、给领导提意见,有两点特别不要做:第一个是揭领导的短揭得狠,第二个是探领导的心探得准。
(9)、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10)、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11)、教育是指导不是指责,教育是示范而不是口传。
(12)、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13)、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14)、司马光的风节还表现在坚持原则,敢于弹劾、批评权臣,对皇帝也决不拍马屁。相反,本着“责君严”的理念,冒着轻则降官削职,重则坐牢流放甚至杀头的风险,不断给皇帝挑毛病。他历仕三代,仁宗、英宗、神宗这三任皇帝都不止一次地被他“责”过,有时还“责”得非常严厉,哲宗因还是个孩子,而司马光在哲宗就位一年多就逝世了,所以例外。
(15)、"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16)、治天下苦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17)、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有失体面。——柏拉图
(1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司马光《西江月》
(19)、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故赏在於成民之生,罚在於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20)、0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妇之过尚小,则不能教,而默藏之,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至于恶积罪大,不可禁遏,则暗呜郁悒,至有成疾而终者。
2、司马光名言积累
(1)、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2)、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贪欲无度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3)、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4)、应对失败和挫折的四种比较积极的应对方法:改进;替代;合理化;升华。
(5)、名言内容: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翰林学士政治家刘昫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刘昫(887年946年),字耀远,中国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招撰《唐书》(《旧唐书》)200卷。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7)、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8)、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9)、孙叔敖担任楚国丞相,他快要辞世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几次想要给我封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封地,到时候你一定不要接受好的地方。楚围和越国之问有一块地方叫寝丘,这地方土地不好,名字还难听,能够长久的只有这块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以好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辞谢了,请求将寝丘封给他,后来好几代人都没有失去这块封地、汉朝相国萧何购买田产住它,一定在穷乡僻壤的地方,自己家住的地方也不修筑有矮墙的房屋,他说:这样一来,如果后代贤能,就会效法我的俭朴;如果后代不贤能,也不会被有势力的大家族夺去了家产.。
(10)、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11)、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12)、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3)、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司马光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
(14)、(译文)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爱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6)、"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司马光《资治通鉴》"
(17)、出自《家范·卷父母》。(译文)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爱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
(18)、我敬重你的人品,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张。
(19)、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20)、司马光做官的年代,正是宋朝建国百年前后,朝野苟安奢靡之风盛行。一方面高官大贾挥金如土,一方面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司马光崇简戒奢,希望以此来缓解财政困难,改变社会风气。宋代官员的正当收入,除俸禄外还有一大块是皇帝的各种赏赐,如郊祭、新皇登基,一次赏赐就相当于甚至超过一年的工资。嘉佑八年(1063),仁宗驾崩,英宗即位,宣布文武百官每人进官一等,一切按乾兴元年(1022)之标准给赏。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共需1100余万(贯、匹、两)。另外,两府大臣、宗室、近臣等,还可以得到大行皇帝的遗物,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司马光时为知谏院,四品官,遗赐之珠宝和金帛价值1000余贯。越往上越多,至两府大臣,何止数万!看着分给他的珠宝和金帛,司马光怎么也觉得应该退回去,于是上呈《言遗赐劄子》说:如此给赏,“恐非所以遇士大夫之道也”,并带着同事来到朝堂,准备带头将遗赐捐出。可答复是:“乾兴无此例,不准。”他又上申堂状,仍不准。宰相韩琦等两府大臣所得赏赐最多,司马光以为他们一定会带头,而事实却让他大失所望,于是再上《言遗赐第二劄子》说,如果群臣稍有“廉耻之心”,又“何面目以自安?”可惜还是没有得到一句话的答复。他只好将所得珠玉捐给谏院作办公经费,而把金帛送给了舅家。
3、司马光名言节俭
(1)、“陈立就列,不能者止”,是司马光对待职位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胜任你的职位,再美的官也应辞去。司马光屡辞美官,以气节名世。
(2)、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3)、0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4)、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常人不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6)、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司马迁
(7)、0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孝也。古人有言日: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8)、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9)、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10)、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1)、一个成功者,想单枪匹马、单人独骑成功是不可能的,得有人你。
(12)、出处:清・朱柏庐《朱子家训·全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3)、心理和生理是构成自然人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附、彼此制约、有机统缺一不可。
(14)、做事情能用资源和力量的人只是中等水平,能用谋略和人心的人那才是高等水平。
(15)、(译文)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先和睦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再去保护天下的百姓。
(16)、在生活上,司马光也很节俭朴素。一天,好友范镇来看他,走进屋内,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之外,别无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让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补丁摞补丁。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苦,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用隶书端端正正地写着: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一直盖到去世时。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司马康:死后仍穿平时衣服,盖上这床被子,启奏皇帝国家财力困乏,不要实行国葬,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予以薄葬。
(17)、司马光(1叭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8)、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平时名言警句的积累记忆。
(20)、于是带着孟子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和小伙伴玩耍的内容变成了设置祭祀用的盛器,互相行礼,进退如仪。孟子的母亲说:这真是能够居住的地方了。于是就在这里住下来。孟子幼年的时候,问:东家杀猪是要做什么呢?母亲随口回答说:准备给你吃。随后感到后悔地说:我听说古代就有胎教之说,如今我在他知道事理的时候还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诚信啊。于是买了猪肉来给孩子吃。孟子长大后学有所成,后来成为一代大儒。当时孟子还年幼,他母亲就已经非常注重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了,更何况对那些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呢?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俭训示康》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俭训示康》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日: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4、司马光名言名句
(1)、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2)、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3)、势因於敌家之动,变生於两陈之间,奇正发於无穷之源。
(4)、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司马光
(5)、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6)、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7)、(原文)《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马光《家范》
(8)、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卢那察尔斯基
(9)、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10)、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谋有奇诡,而不徇众情。
(11)、(译文)一个人的品德胜过有才能,这样的人是君子;一个人的才能胜过品德,这样的人是小人。也就是说品德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切莫重才轻德。
(12)、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13)、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4)、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15)、不慎所与也?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农、工、商。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16)、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17)、心理的健康就像一道菜,酸甜苦辣咸,全由自己来调适。
(18)、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19)、机会来的时候就如昙花一现,虽然美丽,但是转瞬即逝。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5、司马光名言警句及译文
(1)、司马懿在空城计中的策略:不求,但求满意;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绝不掉入别人准备好的选项里。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司马懿经典名言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2)、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司马迁
(3)、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4)、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5)、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司马光
(6)、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曾参
(7)、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8)、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9)、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谦虚,宁愿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的读书人,这种入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10)、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11)、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12)、(据2018年第4期《d建》杂志,作者:江永红系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14)、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知爱其子者,多日: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15)、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国,非常一人之国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
(16)、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17)、故必死,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此之谓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
(18)、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19)、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司马光《瞑目》
(20)、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1)、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爱护孩子,就要用做人的正道来教导他,使他不走上邪路。骄横、奢靡、荒淫和逸乐,是走上邪路的开端,而这四种行为的产生,是所受宠爱和赏赐太多的缘故。自古以来,只知道宠爱孩子而不知教导孩子,最终使孩子陷入危险、屈辱的境地甚至惨淡而亡的人,可谓数不胜数。宠爱孩子,就应当教导他成人,宠爱孩子却使孩子最终陷入危险屈辱的境地,甚至死于祸乱,哪里是爱孩子呢?那些宠爱孩子的人,大都会说:孩子还小呢,不懂事,等他长大些再教导他吧。就好像一棵不好的树小任其发芽肆意生长,说等它长到两个人合抱那么粗的时候再砍伐,这需要费的力气就多得多了!义像打开笼子放飞了鸟儿冉去捉它,解开缰绳放跑了马儿再去追它,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不放飞、不放跑呢?
(2)、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司马迁
(3)、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4)、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5)、出自《宋史·司马光传》。(译文)治理天下就像住房子一样,坏了就修补它,不是坏得很严重就不用重建。
(6)、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
(7)、鼓励B级的人做A级的事情,给培养对象犯错误搭个平台。
(8)、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9)、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
(10)、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1)、监制/崔海教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玥芳 制作/唐明涛
(12)、常将有时思无时,眼前快乐不贬值;人生若只如初见,幸福美满全出现。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14)、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15)、(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16)、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17)、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
(18)、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19)、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20)、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2)、释义: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很困难。
(3)、用价值观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着小人。
(4)、汉相国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日: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
(5)、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
(6)、(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