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两则
1、孔子的故事两则古文
(1)、讲了两则君道学问的事实,接着便用实事求是的方式,说出两则臣道的故事,同时也可见孔子对弟子们所教的,是处事权衡轻重的作用。
(2)、这只鼎是孔氏的传家之宝,鼎上的铭文是正考父留给其后世子孙看的。铭文的大意是:
(3)、一个是《曾子杀猪》,话说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办事,儿子闹着同去。曾妻哄道:“只要不跟着,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信以为真,马上不哭闹了。等她回来时,曾子正磨刀准备杀猪。曾妻责怪道:“哄孩子的话,你怎么当真?”曾子严肃地说:“做人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你怎忍心欺骗小孩子呢?叫他长大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曾妻听后哑口无言,只好同意。
(4)、微子启、微仲衍以殷朝贵族的身份,替周朝统治着居住在东方的殷代遗民,宋国在当时又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公国。
(5)、“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6)、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7)、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8)、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求知。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要学会求知,变成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优良品质的人。
(9)、所罗门说:“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箴4:29)
(10)、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深深了解“不迁怒”与“不贰过”的作用和难处。
(11)、弗父何因为让国而享有盛誉。宋厉公封弗父何为宋国上卿,受采邑于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弗父何成为孔子先公中第一个宋卿,孔子先公的贵族身份也就由此从公降到卿了。弗父何以后,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先后继承父爵为宋卿。
(12)、例如我们普通一个人,遇到一件不遂意的事,心里一股怨气无从发泄,往往会把它发泄到与此事毫不相干的朋友或妻儿子女的身上,这是很明显的对人迁怒。
(13)、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14)、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15)、子路说:“学习也有好处吗?”孔子说:“君主如果没有直言进谏的臣子,就会犯错误;士人如果没有能给以教诲的朋友,就难以判断是非。驾驭狂奔的马不能丢掉马鞭,使用弓箭离不了矫正弓弩的檠。木料用墨绳规正就会锯直,人接受劝谏就会变得圣明。接受教育,重视学问,哪有做事不顺利成功的呢?诋毁仁者,憎恶士人,必然会触犯刑法。君子不能不学习。”
(16)、另外或者对他人误会,就将错就错,任性发泄心中的怨恨;甚或怨天而尤人,不肯反省自己的过错,这都属于迁怒的心理。
(17)、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18)、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19)、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20)、孔子的这番感慨,是发人深省的。曾参是大孝子,他的母亲那么了解他的为人,可是在流言面前,她对儿子的信任居然也不攻自破了。
2、有关孔子的故事
(1)、尤其是南面君临天下的王者,他有权威,很可能随时犯这种过错,所以孔子便当着哀公而说学问之道有两难了。
(2)、接着,孟僖子提到了孔子的两位先祖,第一位是弗父何。人名中的“父”读fǔ,同“甫”,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弗父何是是孔子的十一世祖。作为宋湣公(前)的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传统,本应继宋湣公之后而有宋的。可是,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炀公。弗父何沉默不争,可是,弟弟鲋祀不干了,他杀掉了叔父炀公,欲立哥哥弗父何,弗父何让而不受,鲋祀便自立为君了,称厉公。
(3)、结果老太太再也不淡定了,连忙奔着家里的后门跑去!
(4)、颜回同学体会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孔老师几乎是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智也可及,其愚也不可及”,孔子自己的“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或许正是弟子们捉摸不透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原因?
(5)、做稠粥用这鼎,煮稀粥也用这鼎,聊以之充饥糊口吧。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7)、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术,使自己入于火中?”
(8)、有人不禁要问,顶底预测真有那么神奇吗?在下周五的文章中我会具体讲解顶底预测的原理及功效。期待大家敬请收看!!
(9)、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10)、有臣子提出应该嘉奖鼓励他的这种爱国行为!可孔子却说这个臣子在毁赵国。赵国国君就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如果鼓励这样的爱国,实际上就是提倡大家带来百姓却不要奖赏,那些要奖赏的人会被认为不爱国,也就不好意思要奖赏了。如果人们从别的国家带来百姓却得不到奖赏,那么逐渐也就没人给赵国带百姓了。赵国的人口就不会增加,势力也就不会增强。那个臣子的提议自然也就是毁灭赵国的提议了。
(11)、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经典故事篇10欲速则不达
(13)、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14)、“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15)、唐·王起《元日观上公献寿赋》:“礼循墙而已退,福如茨而咸劝。”意思是,礼作到像顺墙而走那样已表现出谦让,福像屋顶那样高使人们都受到鼓励。
(16)、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17)、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学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就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这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
(18)、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19)、子路说:“仲由我将终生尊奉您的教诲。请问结交新朋友选取亲近的如何?说得少,但说出的话都是可实行的如何?长久地做好人而不违反礼仪如何?”孔子说:“你所问的这些,包含在我刚提到的那五点之中了。结交新朋友选取亲近的,这就是忠诚;说得少但说出的话都可实行,这就是讲信用;长久地做好人而不违反礼仪,这就是遵礼。”
(20)、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3、孔子的故事两则故事名称
(1)、颜回连忙说:“使不得,刚刚煮饭的时候掉落里面一些灰尘,我下手把那些饭捞了上来,想丢掉觉得浪费,就把它吃了!这个饭已经不干净了!”(在古代,用过的食物是不能用来祭祀先人的,否则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2)、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明代的袁子凡对这两则故事有过精辟的论述: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孔子经典故事篇3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5)、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6)、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7)、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8)、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9)、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10)、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11)、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2)、古罗马的贺瑞斯说:“今日事今日为,毋信有他日”。
(13)、管仲的主子被齐桓公杀死,管仲不能死节,还反过来辅佐齐桓公。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为他辩护,说如果管仲像“匹夫匹妇”那样株守小信,在沟渠里自杀殉节,那么大家早就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了。这就是孔子的“信而能反”。
(14)、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读guā,通“栝”)而羽之,镞(zú)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15)、诚信是什么?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相信大家都听过手捧空花盆的男孩的故事吧。国王用空花盆换来的诚信,这个故事说明诚信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更是一个可以改变今后未来的潜质。
(16)、说一个小孩,别人都说他很傻,不知道一块钱和十块钱的硬币哪个大。于是就有大人拿出一个一块钱的硬币和一个十块钱的硬币来验证,问他要哪一个,他每次都拿一块钱的。结果人们就说他真的很傻,于是就有更多的人来验证,他仍然每次拿了一块钱的。他也就成了别人笑谈和戏耍的对象。
(17)、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18)、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既感慨“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批评他,“由也好勇,无所取材”。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卷入权力斗争,失败死难。卫国国君父子争权,关卿何事?用故事四里的话,“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这是子路的“勇而不能怯”。
(19)、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20)、我们用鬼谷子的观点来分析的话,就是大人把自己和那个孩子看成了一个系统,那么比较钱的大小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事件。因为一个人验证过后,一般不会多次验证,也就是验证完了这个事件就结束了。
4、孔子的故事两则题目
(1)、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2)、评议:这段话写出了孔子在坚守与扬弃之间自由出入的境界。与他的四大弟子偏于一隅不同,孔子亦信亦反、亦敏亦诎、亦勇亦怯、亦庄亦同,无所不守,却又无所坚守。
(3)、每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昨天的结束。每一天,我们在努力,在学习。但是当那一次次残忍的现实打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又会动摇,坚持!必须坚持!
(4)、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5)、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那时候总拿一块钱的,他说因为拿了十块钱的就不会再有人让他拿钱了,拿了一块钱的,就会不断有人给他钱。结果总量就会比十块钱多很多。
(6)、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7)、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8)、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 ,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9)、子路准备出行,去向孔子辞别。孔子说:“我是赠给你车子呢,还是赠给你几句话呢?”子路说:“请您赠给我几句话吧。”孔子说:“不坚强就不能自立,不劳动就不能获得成功,不忠诚就不能得到别人的亲近,不讲信用就不能得到信任,不恭敬则会失礼。出门行事谨慎地做到这五点就行了。”
(10)、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11)、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12)、母子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泛泛之交的普通人之间呢?
(13)、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14)、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