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言儿孙不如我
1、曾国藩家训:儿不如我
(1)、他曾说:“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2)、夫知之而不用,与不如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3)、在局外人看来,曾国藩几乎是一个完人,一生立功、立言、立德,似乎没有任何遗憾。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看错女婿就是他挥之不去的心病。
(4)、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5)、人生路上人品比才能更靠得住,“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有德而无才,不过是一个粗汉;
(6)、再看左宗棠。左宗棠出身与曾国藩很相似,同样是耕读家庭,父亲也是私塾先生。曾氏家族曾连续七代出过秀才。或许是左家的家庭条件比曾家优越,左家喜欢乐善好施。左宗棠的曾祖父经常在路边设义茶亭,免费让路人饮茶。左宗棠的父亲更是热心公益慈善,创办“积谷仓”,专为灾荒年份赈灾之用。左宗棠就是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7)、冯唐易老,雍齿且侯,三字故将军,四马短衣春射虎;左抱宜人,右弄孺子,孤山林处士,芦帘纸阁夜谈龙。
(8)、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是天下人的普遍心愿。然而,成“龙”也好,成“虫”也罢,这中间都有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如何抓好这个过程,使之有利于孩子成长,却未必是每个做长辈的都能清醒明白的。
(9)、如果镜子心想:等会儿来的是人还是物?是美还是丑?对美心生渴望,对丑心生焦虑。人去时,漂亮的想竭力挽留,丑陋的想努力擦去。那么,这面镜子是否还明亮如初?
(10)、UnderstandingOnLife,OfferringToLife
(11)、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12)、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13)、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4)、县老爷饶有兴致地问:“你能让铁刀浮水?”吕大钟连连点头:“不是我能让铁刀浮水,而是铁刀浮水与我有关!”然后不管不顾地说出了其中的惊天秘密。
(15)、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下成长,是不可能树立大志的。开始是放逸,继而就是放荡,然后就是败家。官宦之家能够传上几代都不衰败的,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应该由勤俭入手,教孩子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16)、追求上人的境界,需要坚定不移的志向,也需要深厚的积累。汪洋大海,不会因表面飞溅的浪花而有丝毫改变;巍峨的高山,也不会因滚落几块巨石而有损它的形象。
(17)、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18)、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9)、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20)、在读书上,曾国藩自己也堪为表率,他将读书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无论这一天有多忙,读三页书是雷打不动的规划,即使在军中也坚持每日读书。
2、曾国藩子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
(1)、回复4收看:色难.........你敢看吗?
(2)、再看左宗棠,同样主张不留财产给子女。左宗棠信奉林则徐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3)、 另外,曾国藩也认为,当大官并不容易,像他这样的升迁速度,已经是机缘巧合,万里挑一。何况,后来适逢太平天国运动,又非常侥幸的获得朝廷圣旨举办团练。所以,曾氏自认为,自己的成功经验很难复制。
(4)、对妄图逃逸者,关紧门扉,把严路口;对守纪不严者,痛下杀手,不留后患。
(5)、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入木三分地画出了这种人的精神肖像。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在借此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其实是妒忌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
(6)、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7)、围观的人们一齐惊呼,关老爷果然灵验,铁刀浮水,原来是要为这屈死鬼报仇!县老爷这才吩咐手下拿下吕大钟,签字画押。
(8)、家风不是嘴上说的,重在家庭传承,正所谓不看广告看疗效。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的家风各有不同,难有好坏之分。两人都为后世为官、为人做出了楷模,如两人没有为子女留下多少遗产,试问哪个富豪、高官能做到?
(9)、左宗棠死后,财产大概有5万两,也是非常廉洁,但比曾国藩还是多了7千两。这些钱,只是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留下了廉洁的美名,而曾国藩却没有。
(10)、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似乎都淡泊名利,不希望子女做官,但左宗棠似乎做得更纯粹。曾国藩教育子女要多读书,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很多指点子女学业的记载,期待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不在于求功名,而在于明事理。
(11)、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
(12)、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13)、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4)、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但是,他虽然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却并不为子孙积攒金银,购置田产;反而教育孩子必须勤俭,要求他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
(15)、那时天已大亮,很多人来到了镇外。他们看见几个秀才把周仓的大刀抬到了池塘边,纷纷围上来,伸长了脖子瞧稀奇。
(16)、再看左宗棠,同样主张不留财产给子女。左宗棠信奉林则徐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7)、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18)、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19)、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人生十论.自序》特别强调,“有一天,那是四月初夏之傍晚,独自拿着一本东汉书,在北廊闲诵,忽然想起曾文正公的家书家训来,那是十年来时时指导我读书和做人的一部书。我想,曾文正教人要有恒,他教人读书须从头到尾读,不要随意翻阅,也不要半途中止…….我一时自惭,想依照曾文正训诫,痛改我旧习。我那时便立下决心,即从手里那一本东汉书起,直往下看到完……”
(20)、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名言都很熟悉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名言,欢迎阅读与收藏。曾国藩名言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3、曾国藩子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具体情况
(1)、善,即是积善行德,又是待人和善。左家爱行善,左宗棠也同样教育子女,多散财,乐于助人。在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竟然将95%的收入用于充公,一份用于国家建设,一部分则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善与廉,同根同源,这也是左宗棠家风“廉洁奉公”的具体表现。
(2)、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
(3)、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4)、曾国藩家境略差,信奉读书立身、勤俭持家。左宗棠家境较好,践行廉洁奉公、积善行德。曾家祖辈种地务农,自然更希望读书求取功名。左家历代都出秀才,对功名则看得较淡,更喜欢乐善好施。
(5)、如果轻易的使用它,一定会造成破坏,那么它是杀人的凶器。 如果把它深藏于怀,在关键时刻使用,那么它就是神兵利器。
(6)、这句话说明人生的价值就是在有生之年创造价值,自然包括财富的积累,因为要活着,要养家糊户,要过有品味的生活,这一切都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这得靠财富去支付眼前的生活和预期的生活。
(7)、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也;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8)、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9)、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本就该传递美好,一个品行好的人在将自身的善良与美好传递出去的同时,也会收到来自他人或来自社会的美好与善意。
(10)、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精,缓处则得其当。
(11)、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12)、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3)、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14)、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和信念,作为一介书生的曾国藩才能指挥军队,于道德学问之外,成就伟业。
(15)、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
(16)、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17)、曾国藩一直认为,不管是居家、居官、行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勤”就是勤奋,就是努力。
(18)、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19)、对于是否给子女财产的问题,二人表现得也很一致,即不给子女留余才。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绝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20)、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头。(《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也许反过来说更合乎逻辑撑起二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
4、曾国藩名言儿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
(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在晚清众多高官中,曾国藩最爱写家书,体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他的家书中,有着各种家训,是曾氏家风最重要的体现。有人根据曾国藩家书的精神内涵,又给其提炼拔高,还是八个字,即“书、勤、和、俭、敬、省、恕、健”。读书再次放到了第一位。其他七个字,基本与勤俭持家、和睦相处,自律自省的精神相关。
(3)、物质财富往往代际递减,精神财富却能源远流长。
(4)、在“半耕半读”的家风中,曾国藩自身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家。
(5)、还有许多原因会导致同学们之间不欢而散失去好朋友。(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如何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任何一点,如果做不好都容易导致同学们之间不欢而散失去好朋友。)我们的教育非常博大,不是几节课就能讲透,就能学懂的,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去学习,这些都是我们行走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道德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
(6)、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7)、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
(8)、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9)、吕家父子被先后正法,他这一门单传的香火算是彻底熄灭了。
(10)、曾国藩之所以做到了,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时时处处以儒家的规范要求自己,尽一个当大哥的责任,对兄弟尽心尽力培养。其他对兄弟用情至深,事事为兄弟着想,用真情实感教化兄弟,无事不可对人言。其曾国藩自我教育严格,遇到任何事情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属于自己的责任坚决自己扛,及时修正自身的失误。最后,遇事多与父母和亲戚沟通,让家人知道实际情况,共同化解矛盾,使整个家庭和家族实现大团结、大和睦、大兴旺。
(11)、听到这里,正巧有一阵北风吹过,县老爷也觉得毛骨悚然,问:“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12)、年轻时为科举做官努力读书,为官后又努力修身,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
(13)、对于是否给子女财产的问题,二人表现得也很一致,即不给子女留余才。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绝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14)、答:人是一个群体动物,离不开集体生活这个生存链,他是一个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一个群体,你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别人的事跟你没关系,你总高高挂起的时候,自然你就没有了好朋友,我们再辨证说,当你有事的时候也是一样,别人也会离你很远,不愿意关心帮助你,你用真心能换来真心的朋友,所以关心帮助别人也是你做人的人德,爱护弱小,怜悯孤苦,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15)、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16)、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
(17)、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潜力股,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里,畅意人生。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8)、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19)、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20)、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5、曾国藩说子孙若如我
(1)、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国大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远发展。
(2)、身边有很多老年人,但有一分钱,就想着给儿孙买这个买那个,自己却舍不得吃穿。对子女付出是爱的表现,但要掌握尺度,不要过度溺爱,这样就是纵容,很容易让后辈懒散。
(3)、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4)、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6)、吕大钟年轻时家里很穷,他一直幻想有一天能发家致富,儿孙满堂。到了四十岁时,机会终于来了。吕大钟结识了一个富商,他假意邀商人到家里做客,却在酒里下了药,然后将昏睡的商人绑了石头,沉进关帝庙前的这口池塘里。商人留下的钱财,被他拿来买田地开店铺,渐渐就成了小镇的富户。富起来的吕大钟也想娶上三妻四妾,繁衍一群儿子,可惜谋杀商人那次被吓破了胆,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7)、凝神静虑,守住当下,收回驰骛的心,再复杂纷乱的事情,我只是位看客罢了。
(8)、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多次提及“德”即人品的重要性。他说:“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
(9)、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10)、咸丰帝登基后,诏令部院九卿举荐贤才,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曾国藩举荐了江忠源。
(11)、百战山河,剩此楼头烟树;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12)、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曾文正公全集家书》良师益友不易得,未找到志同道合的师友,倒不妨独自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心怀梦想,奋力前行。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非诚勿扰)
(13)、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4)、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即便最后失败,我们也能没有遗憾,坦然面对。
(15)、努力不是外在压力逼迫你去前进,而是自己内心对更进一步的渴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6)、曾国藩生于地主家庭,父辈主要以耕读为主。应该说,曾国藩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他以后学习、为官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耕读之本。他的爷爷曾玉屏阅历丰富,为家族确立了八条十六字家规,即“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祀、睦邻”。曾国藩又将其简单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家是耕读家庭,但还是将读书放在了首位,因为只有读书,享受到好的教育才能建功立业。自古只有读书一条路,想出人头地只能如此。后边的七个字,基本都是一个农民家庭的本分要求。
(17)、古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其实,财富是福报的一种外现,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行善积德修来的。有福报,好比粮仓是满的,需要的时候采用一些方法,比如说做点生意什么的,好比在粮仓墙上开个门,怎么开都能拿出粮食来。如果不懂得积福,粮仓空空如也,就算想尽办法打工、做生意、投资,好比在空粮仓边上开一万扇门,再怎么努力,也拿不到多少粮食。于是就怨天尤人,总觉得是命运对不起自己、家人对不起自己。更有甚者,为赚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反而给自己招来无量无边的恶果,后半辈子越过越差。这就是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从小不懂得给自己积累福报,老想着依靠别人,自私自利,只知道向人索取的恶果。
(18)、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9)、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20)、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1)、虽然左宗棠也劝子女要“勤耕读”,也强调“读书不为科名”,但似乎很少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左宗棠本身只是个举人,也没有把读书看得很重。这或许可以说明,左宗棠是真正不希望子女过分追求功名。他曾多次强调。“笃根本,去浮华”,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2)、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3)、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4)、 53岁的李鸿章为何会输给29岁的日本人?
(5)、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6)、两个秀才抬起铁刀,同时撒手,铁刀就落进了水里,溅起一片水花。果不其然,铁刀入水即沉。吕大钟得意地笑着去拉儿子。
(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曾国藩
(8)、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9)、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
(10)、虽然左宗棠也劝子女要“勤耕读”,也强调“读书不为科名”,但似乎很少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左宗棠本身只是个举人,也没有把读书看得很重。这或许可以说明,左宗棠是真正不希望子女过分追求功名。他曾多次强调。“笃根本,去浮华”,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11)、诚无悔,恕无怨,和(m.taiks.com)无仇,忍无辱。——曾国藩
(12)、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13)、事实上,曾国藩死后,真的没有什么遗产,只有8万两白银,加上老家湘乡的一栋房子与部分藏书。要知道,曾国藩做了12年的总督,至少可以有180万两白银的积蓄。从这点来看,曾国藩言行一致,确实是严于律己之人。
(14)、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观于田夫农父,终岁勤劳,而少疾病,则知劳者,所以养身也。观于舜、禹、周公,终身忧劳,而享寿考,则知劳者所以养心也。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曾文正公全集杂著》追求幸福,在于心安体泰;欲求心安,必要称其职、守其分;称职守分,定须勤于学、善于思、慎于微、敏于行。人生在世,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人生的终极追求,都是在履行这一使命中实现的。无论什么使命,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有的创造实物价值,有的创造精神价值。成就感、幸福感,与所创造的价值息息相关。不习劳作,终日追求奢靡,则把自己等同于消耗价值的机器。如此,他的幸福,一定是负数。
(15)、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曾国藩
(16)、比起钱,教给孩子好的品德,有用的能力,传承好的家风,才更是一个家庭的传家之宝。
(17)、好的家教和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18)、曾国藩在家书中,专门写给妻子两封“情书”,要求妻子调整好“官太太”的心态,用实际行动为儿子儿媳妇儿树立好榜样。
(19)、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