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语录赏析
1、老子语录大全
(1)、自知者明。每个人都认为很了解自己,其实事实正好相反,每个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了解自己的,所以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约束自己,也就是自律。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4)、(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5)、(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6)、(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7)、(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国·老聃《老子·三十一章》
(1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1)、我是@女侠七安 ,想和你一起读书,学习。读书之路,我陪你。
(1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4)、(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15)、(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16)、注释: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会自得其乐。
(17)、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18)、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爱无私,这是对万物,百姓最好的方法。
(19)、军队是不详的器具,不是君子就不要使用该器具,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动用它。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老子经典语句解读
(1)、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3)、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4)、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7)、大道无名,天下善恶美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旦有了美的标准,就会搞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来,一旦有了善的标准,就会被恶人利用,成为作恶的挡箭牌。“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纣为长夜之饮,通过之人皆失日”。所以,人要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心,不要有所偏好,太过偏激,这才是正道。
(8)、注释: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德性就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德性就会无限普及。如果只为自己想,那就是不利的。要为国家,为别人而想.。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0)、(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2)、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了解到百姓的贫穷之后,非常得痛苦。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发下命令,把最赚钱的办法告知百姓——例如当程序员。后来发现这样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而粮食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劳作耕地。这样的国家太混乱了。
(13)、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4)、注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15)、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16)、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8)、注释:我从不强迫我门人,学生应该怎么学怎么问?当有所请凝之时,别人教我的,我也将这样教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老师所强调的,人天教父同等。
(19)、如果直接理解起来是:圣人并不仁慈,只把百姓当做没有生命的祭品。但这样理解和老子真正的意思相差很多。
(20)、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3、老子语录经典语录
(1)、(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4)、(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8)、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0)、注释: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1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12)、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13)、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14)、(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5)、(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6)、同样,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道”也是沒有的,从来到这个世上,随着一天天长大,就开始有思悟,那么“道”就随着长大变化而认识。就会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运动变化这些自然规律之“道”。
(17)、(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1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0)、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
4、《老子》经典语录
(1)、名可名,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嗅名贬传。另一种是芳名冠世。同样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体现言行形成的常“名”声。其实“道”就是一个人思想和思悟的道,是随着人的思想和思悟变化认知这个永恒不变的“道”。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是没有名的,出生之后才有名,但这个名并不是指姓名,而是指人走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之“道”体现言行的“名”声。
(2)、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战国·老聃《老子·八十章》
(3)、(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7)、(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8)、(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11)、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12)、(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